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jīng)常接觸到古詩吧,古詩按內(nèi)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王安石泊船瓜洲古詩原文意思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譯文
京口和瓜州不過一水之遙,鐘山也只隔著幾重青山。溫柔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時候才能夠照著我回家呢?
注釋
1. 泊船:船??堪丁?/p>
2. 瓜洲: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面。
3. 京口: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
4. 鐘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5. 數(shù)重:幾座。
6. 綠:本是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有“吹綠了”的意思。
7. 何時:什么時候。
8. 還:回歸,回到故土
9.一水:指長江
10.間:間隔
11.隔:只隔著
賞析
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邊岸上的“京口”與“瓜洲”這么近,中間隔一條江水。由此詩人聯(lián)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座山了,也不遠了。次句“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為千古名句,再次寫景,點出了時令已經(jīng)是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后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xiàn)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jié)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xiàn)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
表達了詩人的思鄉(xiāng)。
評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詩,抒發(fā)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本詩從字面上看,是流露著對故鄉(xiāng)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愿望。其實,在字里行間也寓著他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欲望?! ∵@首七絕即景生情,通過對春天景物的描繪,表現(xiàn)了詩人此番出來做官的無奈和欲急切回歸江寧的愿望。頭兩句記敘北上的行程。詩人前往京城,卻偏偏回首江寧,表現(xiàn)不愿赴任的復雜心理。
詩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綠,這固然是春風吹綠的,但是那蔥綠的禾苗難道不是青苗法等變法措施產(chǎn)生的實效嗎?但是官場是險象環(huán)生的,詩人望著這照著瓜洲渡口,也照著鐘山的明月,發(fā)出了“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慨嘆,詩人是想早點離開是是非非的官場,體現(xiàn)作者希望重返那沒有利益紛爭的家鄉(xiāng),很有余韻。這首詩不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敘事也富有情致,境界開闊,格調(diào)清新。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修辭上的錘煉。
其中“綠”字可以體會到詩人用詞的修飾,把吹改為綠,為的是生動。
創(chuàng)作背景
《泊船瓜洲》作于王安石晚期,但對具體的寫作時間長期以來都有爭議,具體主要有三種意見:①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王安石應召自江寧府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jīng)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罷相自京還金陵,途經(jīng)瓜洲時所作;③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寧赴京途經(jīng)瓜洲時所作。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慶歷年間進士。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曾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知江寧府(今江蘇南京),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被任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1070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積極推行新法。熙寧九年(1076年)罷相后退居江寧。封荊國公,世稱荊公,卒謚“文”,又稱“王文公”。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臨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