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字開頭的組詞
- 1、渠儂:方言。他,她。
- 2、渠犂:1.亦作"渠黎"。2.漢西域諸國之一。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輪臺(tái)縣東南﹑尉犁縣西北。
- 3、渠沖:古代攻城的大車。
- 4、渠央:匆遽完結(jié)。渠,通"遽"。
- 5、渠勒:漢西域諸國之一。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洛浦縣境。
- 6、渠帥:1.首領(lǐng)。舊時(shí)統(tǒng)治階級(jí)稱武裝反抗者的首領(lǐng)或部落酋長。 2.泛指魁首。 3.泛指行業(yè)的出頭人物。
- 7、渠們:他們。
- 8、渠匽:1.亦作"渠匽"。2.攔水或鞏固堤防的建筑物。
- 9、渠堰:1.亦作"渠匽"。2.攔水或鞏固堤防的建筑物。
- 10、渠率:渠帥。
- 11、渠酋:渠魁,首領(lǐng)。
- 12、渠黎:1.亦作"渠黎"。2.漢西域諸國之一。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輪臺(tái)縣東南﹑尉犁縣西北。
- 13、渠譫:1.亦作"渠譫"。2.古時(shí)用來御矢的甲名。
- 14、渠梁:1.守城的設(shè)施。2.橋梁。
- 15、渠叟:即渠搜。
- 16、渠廋:即渠搜。
- 17、渠田:即水田。
- 18、渠椀:1.亦作"渠碗"。2.用車渠殼作的碗。車渠,大貝,產(chǎn)海中,背上壟紋如車輪之渠,其殼內(nèi)白晳如玉。
- 19、渠疏:1.亦作"渠疎"。2.農(nóng)具名。即耙。
- 20、渠水:1.指吳王夫差所開的邗溝。2.溝渠中的水。
- 21、渠幨:1.亦作"渠譫"。2.古時(shí)用來御矢的甲名。
- 22、渠堨:渠堰。
- 23、渠首:渠魁。
- 24、渠碗:1.亦作"渠碗"。2.用車渠殼作的碗。車渠,大貝,產(chǎn)海中,背上壟紋如車輪之渠,其殼內(nèi)白晳如玉。
- 25、渠道:(1)在河、湖或水庫周圍開挖的排灌水道 (2)比喻門路或途徑
- 26、渠伊:方言。他;他們。
- 27、渠展:古代齊國地名?!豆茏樱?cái)?shù)》:"夫楚有汝漢之金﹐齊有渠展之鹽。"又《輕重甲》:"今齊有渠展之鹽。"尹知章注:"渠展﹐齊地。沛水所流入海之處﹐可煮鹽之所也﹐故曰'渠展之鹽'。"一說﹐為渤海的別名。見《管子.地?cái)?shù)》郭沫若等集校引張佩綸說。
- 28、渠眉:玉飾上的雕紋,凹陷者謂渠,隆起者謂眉。
- 29、渠兇:元兇,大惡人。
- 30、渠弭:1.亦作"渠彌"。2.小海。
- 31、渠渠:深廣貌。 殷勤貌。
- 32、渠長:1.渠魁,首領(lǐng)。2.官名。指掌管河渠的官。
- 33、渠魁:(1)首領(lǐng);頭領(lǐng)
- 34、渠股:跰腳。即羅圏腿。
- 35、渠黃:駿馬名。周穆王八駿之一。
- 36、渠答:鐵蒺藜。守城御敵的戰(zhàn)具。
- 37、渠塹:溝渠。
- 38、渠疎:1.亦作"渠疎"。2.農(nóng)具名。即耙。
- 39、渠復(fù):復(fù)姓。漢有渠復(fù)絫。見《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 40、渠門:1.旗名。一說兩旗交接以為軍門。2.古城門名。
- 41、渠挐:即渠疏。
- 42、渠彌:1.亦作"渠彌"。2.小海。
- 43、渠輩:他們。
- 44、渠搜:1.古西戎國名。2.獸名。
- 45、渠州:渠州為古代地名,隋大業(yè)三年改為宕渠郡。
- 46、渠伊錢:南唐張崇貪縱不法,借故征斂錢財(cái)?shù)拿俊?/li>
渠字中間的組詞
渠字結(jié)尾的組詞
- 1、酋渠:部落的首領(lǐng)。
- 2、芙渠:〈書〉荷花。
- 3、鏤渠:1.亦作"鏤渠"。2.馬鞍名。
- 4、水渠:(1)人工挖掘的渠道
- 5、車渠:1.車輪;車轍。 2.一名始于漢代,因外殼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狀的溝槽,其狀如古代車轍,故稱“車渠”。
- 6、盜渠:盜匪的頭目。
- 7、梁渠:傳說中的獸名。
- 8、寧渠:1.難道;如何。
- 9、扶渠:1.亦作"扶蕖"。2.即芙蕖。荷花。
- 10、逆渠:舊稱反叛者的首領(lǐng)。
- 11、鄭渠:古代關(guān)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
- 12、陂渠:池塘渠道。
- 13、漕渠:人工挖掘或疏浚的主要用于漕運(yùn)的河道。
- 14、大渠:渠帥﹐首領(lǐng)。
- 15、枯渠:干涸的河渠。
- 16、溝渠:(1)護(hù)城河 (2)排水道
- 17、靈渠:在廣西·興安境內(nèi),秦始皇命史祿興修,以溝通湘·漓二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yùn)河之一。長三十三公里。今名興安運(yùn)河或湘桂運(yùn)河。
- 18、灌渠:(1)灌溉渠供引水澆灌田地的渠道
- 19、獲渠:1.護(hù)雨用的蓑衣。
- 20、明渠:(1)挖在地面上的渠道
- 21、宛渠:神話傳說中的國名,其國在咸池日沒之所九萬里,以萬歲為一日。
- 22、元渠:賊魁。語出《書.胤征》:"殲厥渠魁﹐脅從罔治。"
- 23、遮渠:盡他;隨他。
- 24、兇渠:兇徒的首領(lǐng);元兇。
- 25、石渠:石筑的水渠。見“石渠閣”。
- 26、雝渠:鳥名。即鹡鸰。
- 27、芋渠:1.即芋魁。
- 28、井渠:地下水道。
- 29、豈渠:1.見"豈遽"。
- 30、蛆渠:1.見"蛆蟝"。
- 31、諸渠:1.傳說中的鬼怪名。
- 32、白渠:1.漢宮觀名。2.漢代關(guān)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道。在今陜西省境。漢白公所開﹐故名。
- 33、浚渠:深溝。
- 34、貫渠:亦作'貫渠'。亦作'貫節(jié)'。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短,葉叢生。羽狀復(fù)葉,小葉鐮刀形。孢子囊群圓形,排列在葉子的背面。以根狀莖及葉柄殘基部入藥,性寒,味苦,有小毒。功能清熱﹑解毒﹑止血﹑殺蟲。可作止血?jiǎng)┖万?qū)蟲劑。
- 35、干渠:(1)引水灌溉的主水渠
- 36、魁渠:首領(lǐng)。常含貶義。語本《書.胤征》:"殲厥渠魁。"
- 37、毛渠:(1)從干渠引水送到每塊田地里去的小渠
- 38、洪渠:即鴻溝。古渠名。
- 39、六渠:古代關(guān)中地區(qū)六條人工灌溉渠道的總稱。
- 40、通渠:1.開通河渠。2.暢通的河渠。
- 41、熊渠:古代宮廷衛(wèi)隊(duì)名。
- 42、儀渠:古國名。
- 43、運(yùn)渠:指運(yùn)輸水渠。
- 44、河渠:河流與渠道。泛指水道。指記載河道和水利設(shè)施等事的書篇。
- 45、犀渠:古代傳說中的獸名。 用犀皮制成的盾牌。語本《國語.吳語》:'建肥胡,奉文犀之渠。'韋昭注:'肥胡,幡也。文犀之渠,謂楯也。文犀,犀之有文理者。' 犀甲。 借指戰(zhàn)士或戎事。
- 46、沮渠:復(fù)姓。原為匈奴官名,后遂以為姓氏。晉有沮渠蒙遜。見《晉書.沮渠蒙遜載記》。
- 47、渠渠:深廣貌。 殷勤貌。
- 48、義渠:古代民族名。西戎之一。也作"儀渠"。分布于岐山﹑涇水﹑漆水以北今甘肅慶陽及涇川一帶。春秋時(shí)勢力強(qiáng)大,自稱為王,有城郭。地近秦國,與秦時(shí)戰(zhàn)時(shí)和。周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為秦所并,以其地置北地郡。見《逸周書.王會(huì)》﹑《史記.秦本紀(jì)》。
- 49、何渠:(1)表示反問,可譯為“怎么”
- 50、軒渠:歡悅貌;笑貌。
- 51、街渠:道路溝渠。
- 52、津渠:水道。
- 53、支渠:(1)由干渠分流出去的灌溉溝渠
- 54、斗渠:(1)由支渠引水到毛渠或灌區(qū)的渠道
- 55、陰渠:1.山北的溝渠。2.暗渠。
- 56、枝渠:支流。
- 57、樹渠:用枳棘之屬構(gòu)成的籬落。
- 58、污渠:臟水溝。
- 59、庸渠:1.同"庸詎"。渠,通"詎"。2.水鳥名。即水雞。
- 60、章渠:水鳥名。
- 61、勤渠:猶殷勤。
- 62、興渠:又作興瞿、興舊、興宜、形虞、形具。產(chǎn)于新疆和闐、西藏、印度、伊朗、阿富汗等地,為高達(dá)二公尺之草本植物。其莖切斷后流出的汁液干燥后為中藥阿魏,具有較高的藥用價(jià)值。
- 63、灌溉渠:(1)引水灌溉作物用的人工明渠
- 64、礳石渠:(1)地名,在山西省
- 65、鄭國渠:古代關(guān)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
- 66、利漕渠:古運(yùn)河名。東漢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為魏公,建都于鄴,征集民工鑿渠引漳水,自今河北曲周南,東至大名注入白溝,借以溝通鄴和四方的漕運(yùn),故名。
- 67、六輔渠:古代關(guān)中地區(qū)六條人工灌溉渠道的總稱。
- 68、溫香渠:后趙·石虎建四時(shí)浴室,夏引渠水以為池,池中皆以紗縠為囊,盛百雜香,漬于水中。嚴(yán)冬作銅屈龍數(shù)千枚,燒如火色,投于水中,池水恒溫。浴罷,泄水于宮外,水流之所,名溫香渠。參閱晉·王嘉《拾遺記?晉時(shí)事》。
- 69、防洪渠:為防止洪水泛濫而開鑿的水道。
- 70、狼湯渠:古河渠名。故道自今河南·滎陽縣北引黃河,東流經(jīng)中牟縣北,至開封市東南折而南流,經(jīng)今通許縣東、太康縣西,至淮陽縣東南入潁水。自戰(zhàn)國至秦·漢為中原交通干線。
- 71、富民渠:隋開皇初開漕渠,太監(jiān)郭衍興工引渭水,經(jīng)大興城至潼關(guān),長四百多里,通漕運(yùn),名富民渠。見《隋書.郭衍傳》。一說,宇文愷主持此事,渠名廣通渠。見《隋書.食貨志》及《宇文愷傳》。
- 72、永濟(jì)渠:隋大業(yè)四年(公元608年)為便利河北地區(qū)軍事運(yùn)輸所開的運(yùn)河。隋煬帝調(diào)發(fā)軍民百余萬,引沁水南達(dá)于河(黃河),北通涿郡(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全長二千余里。涿郡附近一段不久即湮廢;自今天津市以南的一段,唐后即專以清淇二水為源,與沁水隔絕,宋后通稱御河,金元以來屢經(jīng)改道,至明稱衛(wèi)河,經(jīng)流同今。
- 73、林伯渠: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原名林祖涵,字邃園,號(hào)伯渠,湖南安福(今臨澧縣)修梅鎮(zhèn)涼水井村人。
- 74、紅旗渠:紅旗渠,位于河南安陽林州市,是國家AAAAA級(jí)旅游景區(qū),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被譽(yù)為“世界第八大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