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登飛來峰王安石

發(fā)布時間:2020-06-11
1、

王安石著名的詩除了《登飛來峰》,還有一首你知道嗎?

王安石
王安石的詩

只知道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他的這首詩讀過嗎?

王安石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還沒當上宰相的時候,路過杭州就曾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登飛來峰》: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這首詩表明了王安石想要治理國家的志向。后來宋神宗繼位,起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就是副宰相。王安石先后推出了均輸法、青苗法、農(nóng)田水利法、保甲法、免疫法、市易法、保馬法、方田均稅法、將兵法等,并改革學??婆e。王安石堅持更革“祖宗舊制”,在統(tǒng)治階級內部引起了軒然大波。變法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因此,王安石第一次罷相。次年,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但是由于與宋神宗在變法上有分歧,加上變法派內部分裂,王安石得不到更多的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xù)下去。后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從此閑居江寧府。后來,宋神宗逝世,宋哲宗繼位,任命司馬光為宰相,廢除新法。王安石憂憤而逝。

王安石是杰出的政治家,同時也是文學家。他不僅散文寫得好,詩詞也很出名。除了上文寫的《登飛來峰》,他還有其他著名的詩詞,如《孟子》:

沉魄浮魂不可招,遺編一讀想風標。

何妨舉世嫌迂闊,賴有斯人慰寂寥。

你的魂魄早已逝去難以尋找,從你留下的著述中仍可以看出你的理想主義風范。所有人都說我固執(zhí)不通情理,可是有了你這位異代知己,即使面對千萬人的指責我也不會消沉。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亞圣”之稱。孟子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游列國,向各國推銷“仁者無敵”的理念,被譏為“迂遠而闊于事情”。當時王安石變法也被稱為“拗相公”。

孟子曾說過:“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的著作,一直是王安石的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王安石認為自己真正理解孟子的思想,決心繼承孟子的事業(yè),推行孟子的政治主張:“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薄爱斒廊瞬蛔R我,后世人當謝我?!蓖醢彩谧兎ㄖ?,遭受過種種攻擊,但他都不曾妥協(xié),對自己的事業(yè)堅信不疑,一生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奮斗。王安石和孟子的理想抱負相同,遭遇相似,所有把一千多年前的孟子作為精神上的知己。

宋哲宗上臺后,廢除了王安石的變法,但有一項卻被留了下來。那就是推行《孟子》。很多人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卻推崇孟子,如程頤和程顥兩兄弟;朱熹發(fā)展理學,卻仍高居孟子大旗。

其實早在唐代,孟子的思想就受到推崇了。著名文學大師韓愈就以孟子傳人自居。歐陽修也曾說到:“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歐陽修也期望能有“窺孟子”到成就。到了王安石,他在變法中,改革學校科舉,直接把《孟子》列入科舉考試科目。到南宋,《孟子》被列入“四書”,有了更高的地位。即使在后來的幾百年,程朱理學占支配地位,孟子也被確認為繼孔子之后的“亞圣”。


查看詳情>>
2、

王安石的詩《登飛來峰》是怎么寫出來的?短小精悍,卻氣勢宏大充滿哲理

王安石
王安石的詩
登飛來峰

公元1050年夏,王安石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老家,途徑杭州,登上飛來峰,寫下了《登飛來峰》一詩。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蓖醢彩仙降撬e目四望,天下仿佛盡在眼中?!安晃犯≡普谕?,自緣身在最高層?!睘槭裁礇]有任何的事物能夠擋住我的視線呢?因為我站在塔的最高一層。

這首詩短小精悍,卻氣勢宏大,充滿哲理。

王安石是“王安石變法”的領袖人物,這場變法,這場改革,對宋代社會的影響非常大。他當上宰相的時候,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寫出俯覽天下的詩并不奇怪,可是寫《登飛來峰》的時候,他還離宰相還差了十萬八千里,只是一個小小的知縣。為什么一個小小知縣卻能寫出如此氣魄宏大的詩來呢?

公元1042年,王安石考中進士,名列第四,被授于淮南節(jié)度史判官廳公事的職務,任期四年。四年之后,按朝廷的規(guī)定凡是在科舉進士科考中甲科的,在基層擔任了一段時間職務之后,就可以申請考試進入集賢院、弘文館或秘書省等中央機構任職。宋代自立國之時,就重文輕武,所以后來有很多做了高級官員的知識分子,他們往往就是從弘文館、集賢院和秘書省擔任官職開始,邁向了宰執(zhí)天下之路。

按一般情況來說,王安石有這樣的機會,應該倍加珍惜。可是據(jù)史載,他卻主動放棄了這次去集賢院等中央機構的機會。王安石主動要求到地方任職,于是就到鄞縣做知縣,這一年他二十五歲。一轉眼五年過去,他又到舒州做通判,等到在舒州做通判做得差不多的時候,不用他自己講話,朝廷中有大佬出來為他說話,宰相文彥博上書皇帝,說王安石這個人,只愿意做事,不愿意做大官,應該提拔重用。皇帝準許了,但是被王安石婉拒了!其原因有些不可思議:第一,奶奶歲數(shù)大了,帶老人家去東京汴梁生活費用太高;第二,父親沒有歸葬老家,還得一筆錢;第三,弟弟妹妹要結婚,還得不少錢??偠灾痪湓挘炅合M水平太高,“京城居大不易”,沒錢啊沒錢。行,這次朝廷認了。

又三年過去,王安石任期又滿了,朝廷這次直接下旨,希望調他入京工作,此時王安石已經(jīng)三十四歲,他再次拒絕,原因跟上次基本差不多,這次是奶奶已經(jīng)去世,所以辦喪事還要花錢;我反復推辭不做官,這次突然答應了,人家以為我欲擒故縱,借以向朝廷要挾;朝廷不可奪匹夫之志,人各有志,我不去,就不要再催我去了。

也許有人會很納悶,就不能再找個像樣的理由嗎?其實真正彪悍的人生,又何需解釋?王安石之所以在年輕的時候不愿進京為官,原因其實很簡單,他希望扎根基層,能深耕基層,歸結起來有如下幾個原因:第一,州縣雖小,但就像麻雀,五臟俱全,“縣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縣治則天下無不治?!敝灰岩粋€小縣能治理好,將來治理天下也不會差;第二,王安石在地方長期做一把手,可以自己說了算,有一些改革的方略可以自己做主來推行,遇到的阻力會比較小;第三,在基層做官,能接近老百姓,事事都想著老百姓,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老百姓解...

查看詳情>>
3、

王安石的古詩《登飛來峰》與蘇軾的《題西林壁》比較,你更喜歡哪一個?

王安石
王安石的古詩
登飛來峰

唐詩重情,宋詩重理,自古便有公論,唐人天真浪漫,生活中處處皆是景,由景生情,抒發(fā)性情,自然而由美。宋人當然也浪漫,但卻少了幾分唐人的天真,多了幾分理性,主要由于時代背景的變化,讓兩朝詩文也產(chǎn)生了根本上的不同。

比之于唐,宋人以哲理入詩,在對人生和世界的探索上,則更勝一籌,蘇軾和王安石,他們的身份不只是政治家、文學家,同時也都是哲學家,所以他們的詩中,往往都富有很強的哲理。

蘇軾的《題西林壁》和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哪一首詩哲理性更強?為什么?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首先,蘇軾和王安石的這兩首詩都有深刻的哲理。至于誰的哲理性更強,單從詩本身來說,其實沒有什么意義,也沒有什么權威的比較方法。

王安石和蘇軾兩人,正是宋詩中的冠亞軍。而這兩首詩確實在寫作方式、哲思高度、禪機隱喻中有很大的類似之處,但是兩位高手通過作品反映出來的思考還是有些不同。

我們具體來看兩首詩。王安石《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東坡先生這首詩寫廬山,是千古名篇,恰巧唐朝也有個詩人寫過廬山,也是千古名篇,那人叫李白。

李白和蘇軾,代表著唐宋詩的巔峰,又剛好都寫過廬山,把兩首詩對比起來讀就非常有趣,李白狂放而浪漫,全篇都是眼前所見,恣意揮灑。而蘇軾這首《題西林壁》,讓人讀完總會陷入深思。

前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雖是寫眼前所見實景,但卻寫出了廬山高低起伏的不同形態(tài),作者所處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廬山是完全不一樣的。

末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景中抽身出來,談談游山體會,這是典型的即景說理,蘇軾在遠近高低不同的地方看過廬山之景后,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看到的每一處景,都是實景,但眼前之實景,實際上是被廬山的峰巒所局限,只能看到一峰一嶺,而不能窺其全豹。

這就好比人生在世,哪怕你是皇帝,是整個帝國的掌控者,但你所知的天下事,又何嘗不是被朝中的重巒疊嶂局限住了。世間的人們,處于不同的身份地位,扮演者不一樣的社會角色,看待問題的出發(fā)點自然不同,那么看到的結果也必然不同,要擺脫眼前的蒙蔽,才能看清全局,可這又談何容易,就如同你不可能飛到天上去俯瞰廬山一樣。

而蘇軾的《題西林壁》要比《登飛來峰》晚上三十年。

實際上他們年紀相差并不遠,所以在創(chuàng)作《題西林壁》的時候,蘇軾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烏臺詩案”的生死之驚擾,性格逐漸向佛道思想接近,人生已淡然,有意無意滲透進來的禪機則是他這首詩的思想底色。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兩位都是當世高才,人生和仕途的路走到后來也差不多,所以兩人才會從政敵變成好友,王安石在“烏臺詩案”中一言九鼎,救了蘇軾一命;而蘇軾找到他徹夜談心,引為美談。

作為大學問家、散文家、詩家,二人在詩文革新、政治改革上雖有分歧,但殊途同歸。這兩人的晚期作品的文風實際上有些接近,不過王安石長于詩,而蘇軾長于詞牌。

說回這兩首詩,...

查看詳情>>
4、

王安石的詩小學10首中《登飛來峰》你還記的嗎?唯有志向才使人不畏艱險

王安石
王安石的詩
登飛來峰

《登飛來峰》

宋代: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出生在臨川,他的父親是當?shù)氐呐泄?。和大多?shù)有名的詩人一樣,小王安石也是一個小神童。讀書過目不忘,寫文動筆如飛。稍微大一點了,他就和父親一起游歷各地,深入體察民情。公元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本來三年任期滿,他可以參加“三館”地考試,這是宋代官員一個極好的跳板。但是他卻選擇去地方任職,當任鄞縣知縣。也是在這里,他深體驗到百姓的不易,也是為后來變法打下了基礎。

公元1050年,王安石在鄞縣任期滿返回,路過杭州。此時正值壯年,壯志酬籌,一腔胸懷抱負,便下了這篇《登飛來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此句是千古名句,氣勢奪人,歷來被人們廣為引用,表現(xiàn)了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在人生的征途上詩人已做好了與奸詐小人作斗爭的準備,浮云重重,陡山重重,只有勇敢攀登的人才能撥云見日登極峰頂??上О?,世事難料,王安石雖不畏浮云,但最終還是被重重浮云遮蔽了。

“自緣身在最高層”詩人在高瞻遠矚中升華全詩,王安石這種傲視天下的狂妄是有資本的狂妄,弱冠及第而立升途,真有周郎之范孔明之資。詩人以此句結詩真是妙手之筆令人嘆服,“不畏”的原因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資本,應該把“資本”放在“不畏”的前面,王安石這樣前后一顛倒,表現(xiàn)了他內心深處對奸詐小人的一種藐視。

詩名為登山,其實開句人就在山頂,這種高屋建瓦的氣勢真是令人震撼!詩人托物言志,把自己的政治抱負和對前途的自信寫得入木三分,也許這就是氣場吧,志向會帶領著人完成自己的使命,唯有志向才使人不畏艱險,唯有志向才激勵著人永不停歇!

人生在世,都有其志向,而不同的人,志向有所不同。有人志在謀福天下蒼生,此圣人之屬,天地間最罕有的,從古到今,也就出了幾個。有的人有志于功業(yè)、文章,以修身、治國、平天下為己任,這些人數(shù)量不少,大概有一萬個人里面有一個,也不過是邀名之徒。大部分人都是庸碌貪利之輩,蠅營狗茍而已。為自己、為家人,終生忙忙碌碌,積聚車、房、財、貨,永不厭足。還有少數(shù)的巖居穴藏或乞討裝瘋的隱士,不是被世界拋棄,就是拋棄了世界。

不同志向的人,其所關懷的事情不同,其所憂慮的事情也不同。同樣是憂慮,有的人為世界的善否而憂慮,有的人為自己的得失而憂慮。同樣憂慮,境界卻有高下。志向越大的人,他的世界也越寬,志向越小,其格局見識也越狹隘。唯志向,寧為大,不為小。


查看詳情>>
5、

王安石的這首詩短短28個字卻寫出了心中的豪情壯志

王安石的詩
登飛來峰王安石

30歲對于很多的男人來說,可能事業(yè)才剛剛開始,這個時期剛剛過完了懵懵懂懂的青春,開始慢慢地懂得了人生,也知道人生的無奈,肩上的擔子也更重了,不僅要照顧家人,還要娶妻生子;30歲對于一個男人來說,那是一道坎,不過雖然這一時期要肩負很多的責任,內心會感動壓抑,但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人世間就是如此,所以無論是多少歲,那都應該要堅持自己的理想,要勇敢地去拼搏,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成就一番事業(yè)。

古往今來那些成就大事者,無一不例外,他們在而立之年開始進入歷史,并且開始有所作為,例如北宋時期的王安石便是如此,剛剛30歲的他由于在地方上勤政為民,覺得百姓的愛戴,另外還是皇子的宋神宗都成為了他的“粉絲”,這也為他日后的變法做足了鋪墊。而在這一年他在文學上也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別是他的一首《登飛來峰》,那更是膾炙人口,成為了一首難得的千古名篇,整首詩氣勢磅礴,不僅充滿了詩情畫意,也表明了詩人遠大的人生理想。

《登飛來峰》宋代: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寫這首詩時正是從地方上卸任,正好經(jīng)由杭州回老家臨川,于是去了飛來峰游玩,當他站在山頂時,內心有感而發(fā),從而創(chuàng)作了這么一首有氣勢磅礴的詩,整首詩沒有任何的過渡,完全是一氣呵成,寫得很是有氣勢,也讓我們感受到詩人骨子里的家國情懷,還有高尚的品德,這也正是王安石最具有魅力的一個地方。

雖然后世對于王安石后來的變法一直是持批評的態(tài)度,尤其是在明清兩朝,很多人對于王安石的評價極其不公正,也不夠客觀,特別是乾隆皇帝,當他看到王安石自動辭職時,更是大罵王安石,當然乾隆皇帝的評價自不用去理會,畢竟清朝和宋朝那是無法比較,沒有水平的朝代,去評說有一個有水平的宋朝,也就不可能會公正。

王安石在這首詩中,以一種充滿了正能量的口吻來描寫,同時也是營造出了一種獨特的意境,整首詩氣勢磅礴,雖然只有那么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個字,但卻是勝過了長篇大論,一個人只要有王安石這種胸懷,那一定是能夠成就一番事業(yè),能夠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

第一二句就很有氣勢,寫得也很有趣,只是那么信手拈來,讀來卻又是令人贊嘆,“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保椰F(xiàn)在登上這飛來峰,還沒有來之前,便是聽說這飛來峰上有千尋塔,只要站在這山頂上,那就能夠看到最早的日出,也能夠聽到雞鳴的聲音。這兩句看似平淡無奇,但卻又是充滿了詩情畫意,讓人感受到詩人一種獨特的才情。

第三四句最是經(jīng)典,同時也是最能夠體現(xiàn)王安石高尚的品德,“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在這兩句中,王安石正是以自己為例子,從而告訴了世人一個大道理,當一個人站到了高處,那就要為民辦事,要有寬廣的胸懷,要有遠大的人生理想,不要畏懼浮云會遮蔽你的眼睛,由于你身處在最高層,那自然是要擔當,這也正是此詩所折射出來的一種深刻人生感悟。

王安石的這首《登飛來峰》,通篇意境優(yōu)美,寫...

查看詳情>>
6、

王安石經(jīng)典之作《登飛來峰》,每次讀起都會使人收益

王安石的詩
登飛來峰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王安石在詩、詞、文等領域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散文與韓愈、柳宗元、蘇軾等人名列“唐宋八大家”。而他的詩,則以擅長說理與修辭著稱,并且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小編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便是王安石的經(jīng)典詩作《登飛來峰》。

《登飛來峰》是王安石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主要是王安石借登飛來峰,以及在飛來峰上所見到的景象,來抒發(fā)他政治上的高瞻遠矚,和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歷來很多人把這首詩看作是王安石實行新法的前奏。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王安石的這首《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首句“飛來山上千尋塔”,即飛來峰上有座很高很高的塔。這句詩主要是王安石通過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突出了飛來峰上古塔之高,也彰顯了他自己的立足點之高?!帮w來峰”,一般認為是位于浙江紹興城外的林山。傳說此峰是從瑯琊郡東武縣飛來的,故名飛來峰。唐宋時山上建有應天塔。

次句“聞說雞鳴見日升”,則是王安石聽說在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東升?!奥務f”二字,表明王安石這里所描繪的旭日東升之景,是他虛寫出來的。這句詩主要表達的意思是,王安石借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抒發(fā)自己對前途充滿了信心。結合王安石的經(jīng)歷來看,這里可見他朝氣蓬勃,胸懷大志的一面。

最后兩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眲t是至理名言,歷來是很多人的座右銘。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如今我站在飛來峰上的千尋塔中,自然就不怕那層層浮云會遮住我遠眺的視野。而“浮云”二字,又有著奸邪小人之意。西漢陸賈在他所著的《新語·慎微篇》中便說道:“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也。”

所以王安石這兩句的言外之意,便是我高瞻遠矚,自然不會怕那些奸邪小人。雖然從之后王安石推行新法的結果來看,他正是敗于所謂的“浮云”。但這兩句所引申出來的哲理意蘊,卻是在今天被廣泛引用。即當我們自己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并且對其的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那么我們就能夠透過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從而不被外界的假象所迷惑。

綜觀王安石的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通過對山塔的高聳,對旭日東升的景象描寫,總結出了兩句至理名言。即詩中說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边@兩句詩也是對我們今天常說的“站得高,看得遠”這一道理的形象表達。

從某些方面來看,王安石這首詩與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極其相似。只不過王之渙寫的是他的欲登之志,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鼓舞力量。而王安石寫的則是登上之感,重在給人以哲理的深思,激發(fā)人們要擁有高瞻遠矚的目光??偟膩碚f,都是值得一讀再讀的經(jīng)典詩作。


查看詳情>>
7、

鑒賞王安石《登飛來峰》,志存高遠的王安石

王安石的詩
登飛來峰王安石

公元1050年夏,王安石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老家,途徑杭州,登上飛來峰,寫下了《登飛來峰》一詩。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蓖醢彩仙降撬e目四望,天下仿佛盡在眼中?!安晃犯≡普谕郏跃壣碓谧罡邔??!睘槭裁礇]有任何的事物能夠擋住我的視線呢?因為我站在塔的最高一層。

這首詩短小精悍,卻氣勢宏大,充滿哲理。

王安石是“王安石變法”的領袖人物,這場變法,這場改革,對宋代社會的影響非常大。他當上宰相的時候,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寫出俯覽天下的詩并不奇怪,可是寫《登飛來峰》的時候,他還離宰相還差了十萬八千里,只是一個小小的知縣。為什么一個小小知縣卻能寫出如此氣魄宏大的詩來呢?

公元1042年,王安石考中進士,名列第四,被授于淮南節(jié)度史判官廳公事的職務,任期四年。四年之后,按朝廷的規(guī)定凡是在科舉進士科考中甲科的,在基層擔任了一段時間職務之后,就可以申請考試進入集賢院、弘文館或秘書省等中央機構任職。宋代自立國之時,就重文輕武,所以后來有很多做了高級官員的知識分子,他們往往就是從弘文館、集賢院和秘書省擔任官職開始,邁向了宰執(zhí)天下之路。

按一般情況來說,王安石有這樣的機會,應該倍加珍惜??墒菗?jù)史載,他卻主動放棄了這次去集賢院等中央機構的機會。王安石主動要求到地方任職,于是就到鄞縣做知縣,這一年他二十五歲。一轉眼五年過去,他又到舒州做通判,等到在舒州做通判做得差不多的時候,不用他自己講話,朝廷中有大佬出來為他說話,宰相文彥博上書皇帝,說王安石這個人,只愿意做事,不愿意做大官,應該提拔重用?;实蹨试S了,但是被王安石婉拒了!其原因有些不可思議:第一,奶奶歲數(shù)大了,帶老人家去東京汴梁生活費用太高;第二,父親沒有歸葬老家,還得一筆錢;第三,弟弟妹妹要結婚,還得不少錢??偠灾痪湓挘炅合M水平太高,“京城居大不易”,沒錢啊沒錢。行,這次朝廷認了。

又三年過去,王安石任期又滿了,朝廷這次直接下旨,希望調他入京工作,此時王安石已經(jīng)三十四歲,他再次拒絕,原因跟上次基本差不多,這次是奶奶已經(jīng)去世,所以辦喪事還要花錢;我反復推辭不做官,這次突然答應了,人家以為我欲擒故縱,借以向朝廷要挾;朝廷不可奪匹夫之志,人各有志,我不去,就不要再催我去了。

也許有人會很納悶,就不能再找個像樣的理由嗎?其實真正彪悍的人生,又何需解釋?王安石之所以在年輕的時候不愿進京為官,原因其實很簡單,他希望扎根基層,能深耕基層,歸結起來有如下幾個原因:第一,州縣雖小,但就像麻雀,五臟俱全,“縣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縣治則天下無不治?!敝灰岩粋€小縣能治理好,將來治理天下也不會差;第二,王安石在地方長期做一把手,可以自己說了算,有一些改革的方略可以自己做主來推行,遇到的阻力會比較小;第三,在基層做官,能接近老百姓,事事都想著老百姓,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老百姓解...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