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鄭姓出了很多的名人,那么鄭姓起源于哪呢?
鄭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至2006年,根據(jù)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委支持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按人口排序,鄭姓在中國大陸為第二十一大姓(在臺灣地區(qū)是第十二大姓)。大陸鄭姓人口約為936萬,約占大陸總?cè)丝诘?.78%。源于姬姓,以國號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鄭國,遠(yuǎn)祖為鄭桓公。 [2]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所滅。鄭國滅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制(今滎陽西)、祭(今河南鄭州東)、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等地,為紀(jì)念故國,鄭國人相繼改姓為鄭,自此,鄭姓誕生。
一、鄭氏起源
1、出自姬姓,以國為氏。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鄭(陜西省華縣東,居棫林,徙拾),史稱鄭桓公。鄭國公元前769年東遷新鄭,于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占據(jù),鄭人奔于陳、宋間,以原國名為氏,就得鄭氏。
鄭國滅亡,以國為姓時,鄭氏已有四支:南鄭與山東支脈較弱,河南的兩支較為昌盛。
南鄭一支:
鄭武公東遷后,留下在原址(陜西華縣)的一些鄭國宗室人員,當(dāng)戎狄入侵時,南遷到今漢中地區(qū)建“南鄭”,為首者稱南鄭君。后來成為秦國的南鄭縣,其宗室子孫,亦以鄭為姓,散居四川、陜西各地。
東鄭一支:
在今山東費縣城東,有一支很早的鄭氏,這是鄭國建立初期,周王室將魯國境內(nèi)祭泰山用的枋邑交給鄭國管理,鄭莊公時期,鄭國和魯國將枋、許作了交換,鄭國只留下“邴”(即今山東費縣城東18里)的地方,作為祭泰山沐浴更衣的地方,并有宗室人員駐守,鄭國滅亡后,也以國為姓,成了山東早期的鄭氏??鬃悠呤茏又崌?即鄭邦)應(yīng)為該支。邴地因在魯國,鄭氏故又稱“魯人”,就地繁衍,即為東鄭。
河南的兩支:
一支是韓滅鄭后,遷陳、宋之間的幽公之子“南里君”魯公之后,在歷史上影響較大。早在鄭國被韓滅亡之際,原鄭國貴族中改姓為鄭的人投奔散居在陳、宋之間。由于這一地區(qū)是韓國和魏國的勢力范圍,鄭國滅亡后他們也分別被稱為韓國人或魏國人。魯公之子琚,仕魏為大夫;琚公之子無悔,仕魏為新筑大夫;無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后攜范雎奔秦,封關(guān)內(nèi)侯大將軍,后為趙兵所困降趙,封武陽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隨父降趙,而繼續(xù)仕魏,并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筑君,魏亡為庶民;徽公長子昌,初為秦吳縣令,后隨楚項王起兵討秦,受封韓王,又稱鄭韓王。鄭韓王為楚守,漢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劉邦使韓襄王孫信破鄭昌于陽城,以信為韓王(稱韓王信),鄭昌認(rèn)為分封已不合時宜,因而歸附劉邦,參加了助漢統(tǒng)一的征伐討平中。楚漢之間的戰(zhàn)爭進(jìn)入第三年,“楚漢相爭,鴻溝為界”,在北廣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壯的一幕。族人、部將鄭忠對劉邦建議說: “楚軍強盛,應(yīng)高壘深塹固勿戰(zhàn),待敵疲勞時再出擊”。劉邦納其言,果獲大勝。昌公之子榮,陳(今河南淮陽)人,隨父參加了項羽起義,項羽敗于漢,劉邦要求原項羽部將注冊登記,以便授官,獨鄭榮懷念項羽不肯登記,被漢逐出,漢文帝時憂憤而死。榮公之子當(dāng)時,為陳人,行俠仗義...
查看詳情>>與“鄭姓出了很多的名人,那么鄭姓起源于哪呢?”相關(guān)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