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蘇東坡

發(fā)布時間:2020-05-26
1、

蘇東坡傳觀后感7篇

蘇東坡傳觀后感

編輯費盡心思創(chuàng)造的“蘇東坡傳觀后感”一定能夠讓您滿意。電影可以有效的把各類藝術進行整合,被故事情節(jié)吸引之后,內心久久難以平復。觀后感可以激發(fā)我們對于人生的探索和追求,觀后感可以讓我們本身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讓人回味無窮。請馬上將此頁面收藏方便未來再次查看!

蘇東坡傳觀后感(篇1)

蘇東坡是樸實中國百姓腦海里一切美好形象真切合體。他實實在在就那么人人眼、他輕輕松松就能夠暖人心。他滿足了我們對中國文人所有幻想。

頂著一副粗獷老農(nóng)外表,不是不英俊,而是讓人看得太舒服。一脈浩然之氣用盡,不只為自己,還將那福音傳給大江南北百姓。一聲“如蠅在食,吐之方快”,可見他清狂而非輕狂。一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可知他用情之真思念之深。

喜愛蘇東坡,是因為他在那蒼茫天地之間如同一株小草——在奮力鉆出黑暗夾縫之后、在見到慘淡天光那一刻,以不比常人堅定之心相信光明,從此長成一棵參天大樹。郁郁蔥蔥,屹立不倒。滄桑筆直樹干是他獨善其身,伸展而開綠冠是他兼濟天下。幾十年人生跌宕,風風雨雨使得他從身體到心靈,都變成一個不能被輕易傷害擊敗人。中國文人敏感脆弱靈魂,在他這里去掉了多愁與傷懷、抑郁和不安,只留下一種叫“看得開”心情,叫“想得明白”心境,和“同情弱者”心懷。

蘇東坡傳觀后感(篇2)

蘇東坡一生的關鍵詞是:達觀,剛毅,慈悲。這三者共存一體,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后人評他集儒、釋、道于一身,這種評價是極高的,就是說他性情思想上,兼具了三教的精髓。他之偉大見于正史,見于他的文學,也見于民眾間千載流傳的故事之中,我想這是一個中國文人能做到的最高境界。他的一生極其坎坷,但后人不太想用“悲慘”之類的詞語去形容,這是因為不管在哪里,他似乎都是快樂的,他說“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兒,在我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睆姆比A的杭州,到荒涼的嶺南,一生之中,他最快樂的時候是在哪里?在我的想象之中,朝云可能就常這么問他,他的回答自然是“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蘇東坡漂泊的一生中,有六個重要地方,我身在杭州,另有五個沒去過,如果可能,我真想每個地方都去走一走:

眉山——他出生的地方,一個人杰地靈的小城,蜀地古有有好學樸質之氣,又無浮華虛飾之風。

杭州——蘇東坡最喜愛的地方,第一次來,他留下美麗的詩文,時而獨自在山間尋僧訪道,時而又與文人墨客泛舟西湖,正是才學風流最盛之時,他帶走了朝云。第二次來,他當了一個很好的父母官,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展現(xiàn)了工程師的天賦,西湖因他的工程而秀美了千年。

.......

蘇東坡傳觀后感(篇3)

元旦假期第一天,懶覺泡湯,竟然早早醒來,然后今天早早讀完了這本《蘇東坡傳》。昨晚知道今天必然讀完,十一點躺下睡覺時腦子里一直在想如何寫讀書筆記,以至于大腦活躍到頭痛失眠,這樣的情況讓我自己驚訝。

這本書涉及范圍很廣,可能林語堂有著很深的國外背景,文中不時出現(xiàn)與蘇東坡同時期的國外史實,我就一頭霧水了...

查看詳情>>
2

關于蘇東坡觀后感4篇

蘇東坡觀后感

好工具范文網(wǎng)的編輯匯總了海量資訊為大家?guī)磉@篇“關于蘇東坡觀后感”,從哪些角度可以寫好一篇影片的觀后感呢?觀看的過程中,我們全情地投入,并有很多的感觸。?觀后感就是看完電影或書籍后的一種心情體會,觀后感的內容要注意感和觀的相結合,要聯(lián)系實際,希望您能越來越喜歡我們的網(wǎng)站并多多關注!

關于蘇東坡觀后感 篇1

宋人筆記中傳說,蘇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后那首小詞后,“掛冠服江邊,拏舟長嘯去矣??な匦炀嗦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石林避暑錄話》),正睡大覺哩,根本沒去“江海寄余生”。本來,又何必那樣呢?因為根本逃不掉這個人世大羅網(wǎng)。也許,只有在佛學禪宗中,勉強尋得一些安慰和解脫吧。正是這種對整體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脫而未能,欲排遣反戲謔,使蘇軾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談世事而頗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無定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這里沒有屈原、阮籍的憂憤,沒有李白、杜甫的豪誠,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當然更不像韓愈那樣盛氣凌人不可一世。蘇軾在美學上追求的是一種樸質無華、平淡自然的情趣韻味,一種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態(tài)度,反對矯揉造作和裝飾雕琢,并把這一切提到某種透徹了悟的哲理高度。無怪乎在古今詩人中,就只有陶潛最合蘇軾的標準了。只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淵明,才是蘇軾所愿頂禮膜拜的對象。終唐之世,陶詩并不顯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視。直到蘇軾這里,才被抬高到獨一無二的地步。并從此之后,地位便鞏固下來了。蘇軾發(fā)現(xiàn)了陶詩在極平淡樸質的形象意境中,所表達出來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諦,藝術的極峰。千年以來,陶詩就一直以這種蘇化的面目流傳著。

蘇軾有一篇散文《方山子傳》,其中說:

方山子……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环缴阶邮烙袆组y,當?shù)霉?,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徉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見之歟?

這也許就是蘇軾的理想化了的人格標本吧。總之,不要富貴,不合流俗,在當時“太平盛世”,蘇軾卻憧憬這種任俠居山,棄冠服仕進的“異人”,不也如同他的詩詞一樣,表達著一種獨特的人生態(tài)度么?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蘇軾傳達的就是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盡管蘇軾不斷地進行自我安慰,時時現(xiàn)出一付隨遇而安的“樂觀”情緒,“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鬢微霜,又何妨”;但與陶淵明、白居易等人畢竟不同,其中總深深地埋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無怪乎具有同樣敏銳眼光的朱熹最不滿意蘇軾了,他寧肯贊揚王安石,也決不喜歡蘇東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們都感受到蘇軾這一套對當時社會秩序...

查看詳情>>
3、

關于《蘇東坡》觀后感匯總(8篇)

《蘇東坡》觀后感

觀賞影片得到的感悟不比閱讀書籍來的少,在觀看的過程中,我們會產(chǎn)生新的感受。觀后感是在觀看后的基礎上生發(fā)感想,寫觀后感時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分析作品,你知道寫作品名觀后感的關鍵是什么嗎?經(jīng)過一番篩選我們特地為大家推薦一篇好文章“關于《蘇東坡》觀后感”,請需要幫助的朋友來這里一探究竟!

關于《蘇東坡》觀后感 篇1

秉性難改的樂天派

從小時候我便讀過蘇東坡的詩,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曠達,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奔放,這些無一不透露著蘇東坡的豪邁。

可我對他了解甚少,直到上周學習了《記承天寺夜游》,這才激起了我對蘇東坡此人的興趣,也正是因此才讓我有耐心地捧著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一頁一頁地翻著讀下去。

《蘇東坡傳》這本書主要就是描繪了蘇東坡的一生,它將蘇東坡的每一面毫無保留地展示于我的眼前他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月下的閑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蘇東坡是十分豁達開朗的,而這一點也最能夠直觀感受到的蘇東坡一生坎坷,仕途崎嶇,可這并不能阻止他。王安石變法時,近乎全體賢良忠士棄官而去,而蘇東坡連上三書之后被貶謫,可他絕不放棄,仍將他對新政的不滿以及新政的缺陷提出來,而因此得罪了當時許多掌有實權的群小,被一貶再貶,到了最后竟到了蠻夷之地海南島。

但那些群小的陰謀詭計并沒有得逞。無論蘇東坡被貶到**,他都是一個和諧的**和人民,蘇東坡深受人民愛戴。蘇東坡也非常重視人民。他們互相照顧,安居樂業(yè)。

蘇東坡被貶至杭州更是開始學起了瑜伽,修***,與同在杭州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正人君子結交朋友,探訪山水,絲毫沒有被貶謫應有的沮喪,而是好似一位來到杭州品味山水的觀光客。林語堂是這樣評價他的:蘇東坡過的快樂,無所畏懼,像清風一樣度過了一生。

對于他的毫不恭維,仗義執(zhí)言的性格我十分地欣賞。即便他做事有些沖動,有些莽撞,可這也讓他更加有魅力。在《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中有一段話:

別以為你是大學教授,所以作研究更重要;別以為你是殺豬的,所以沒人聽你的;別以為你是學生,沒有管理社會事務的資格。如果你今天不生氣,不站起來說話,明天你和我,以及你和我的下一代,都會成為沉默的受害者和犧牲品!這番話就映照著蘇東坡的性格。

蘇東坡認為:不正確的東西不能讓他延續(xù)下去。若想阻止他們,就得有個人帶頭。

可蘇東坡帶了這個頭之后,可就苦了她自己了蘇東坡一生四次被貶謫,而他四次都是因為自己直來直往的性格被貶第一次是因為蘇東坡在烏臺詩中譏諷朝政,被貶入獄,險些喪命,出獄后被貶黃州。第二次是在王安石變法中與舊黨發(fā)生分歧,被貶潁州。這一次被貶我認為并不正確,因為王安石在變法中注重的是富國而貧民,青苗法和免役法以及保甲制度讓人苦不堪言,而這時候的確...

查看詳情>>
4、

蘇東坡傳讀后感

蘇東坡傳讀后感

如果您對“蘇東坡傳讀后感”有疑問不妨閱讀好工具范文網(wǎng)小編為您推薦的這篇文章,讀了作者寫的作品后,文章跌宕起伏,主線分明,引人入勝。?讀后感是對我們所讀文章情感的表達和理性的思考的一種融合,在你收藏了一本好書時分享給朋友們!

蘇東坡傳讀后感 篇1

在林語堂眼里,“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chuàng)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個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他比中國其他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yōu)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

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很多方面像李白、老莊,樂觀、豁達,會享受人生,不故作深沉。蘇軾的文才更博,詞、文、詩、畫、書法都是第一流,就連烹飪也很有一套。蘇軾在文字上最杰出的成就是把豪放風格揉入原本一味婉約哀傷的詞里,使得詞的地位能跟詩相比肩,在詩被唐人寫盡后,開辟了文學的一塊新天地。而蘇軾自己的詞剛柔兼濟,氣象萬千,境界高遠,單拿詞的成就來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蘇軾的文字,無論是史論,還是奏折,都寫的縱橫恣肆、雄壯宏遠;小散文則如孤云出岫、清靜淡泊。

他認為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極令大眾傾心仰慕的偉大文人,這不僅是基于他的詩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總是英勇地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主張的滿腔正氣,在苦難中尋找樂趣的罕見本領,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在蘇軾的身上,體現(xiàn)出了讀書人的天性。學而優(yōu)則仕,又因為書生本性遭受排斥和貶謫。值得慶幸的是,對讀書人最寬容的年代讓蘇東坡趕上了。北宋一百多年,沒有因為文字的緣故殺過一個讀書人。幾千年的中國,還沒有哪個政府心胸有這么博大。雖然蘇東坡命運坎坷,幾次被貶至荒域,他自己也曾發(fā)牢騷:“人生糊涂識字始”。但總的說來,北宋的讀書人還是幸運的,也是敢說話的,人文之盛,春秋戰(zhàn)國以來就數(shù)這個年代。

蘇軾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渦中,卻又始終超脫于政治之上。無論是反對派當權派,還是自己的黨人得勢,他過得都很“失敗”。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很喜歡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為他的朋友,可是他卻遭到貶官、逮捕,一輩子幾乎沒能在一個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風中飛蓬,東飄西蕩。然而,他以天真無邪的心靈到處捕捉這在常人看來難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詩意的片刻,化為永恒,使我們大家都充實不少。蘇東坡最好的文章都是在被貶謫時寫就的,卻絲毫沒有怨氣,相反卻表現(xiàn)出極其超遠的視野和極其闊大的心胸。

蘇東坡留給后人的不僅僅是他的詩詞書畫,還有名動天下的蘇堤,甚至人人喜歡的東坡肉。蘇東坡是個幽默的人,他說:”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兒。在我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拔也幌胗懻撨@里面的哲學意味,因為我相信,蘇軾是出自真性情,而不是假道學,否則他就不會...

查看詳情>>
5

蘇東坡最經(jīng)典的詩詞《花影》,表達了詩人什么情緒?

蘇軾的古詩
蘇軾的詩
蘇軾的詩詞

在我國古代許多詩人都會參與朝政,特別在動蕩不安的宋朝這一點也是尤為的突出。向我們所熟知的王安石曾經(jīng)便是宋朝時期的當朝宰相,而且一度兩次都當上了宰相這個職位,但是我們都知道宋朝的朝廷其實特別的腐敗,所以很多人會對朝廷的各種決策都有不同程度的不滿,這不蘇軾在王安石第二次當上宰相的時候,對于王安石的新政極其的不滿,所以便創(chuàng)作了這首小詩,雖然表面上是在對于花影的描寫,實際上是對王安石新政的不滿,希望可以通過這首詩篇表達自己心中的不滿之情,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欣賞一下這首小詩吧。

《花影》

宋代: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詩人遠遠望去亭臺之上的花影疊了一層又一層,幾次叫仆人前去打掃可是都不能打掃干凈。到了傍晚太陽下山的時候,花影才會漸漸的消失,可是不久之后月亮便會在不經(jīng)意間緩緩升起,此時花影又會重重疊疊地出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首典型的詠物的詩篇,詩人也是巧妙的借用花影這個潛在的形象,抒發(fā)了自己想要有所作為的強烈意愿,然而面對著現(xiàn)如今的社會現(xiàn)實卻又無可奈何的惋惜之情。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首詩篇全詩都圍繞著一個"變"字,主要描寫光的變化形態(tài),從而傳達出自己內心深處最微妙的變化。

其實這首詩最大的特點還是在于一個"變"字,描寫影子在光的變化中不斷的變化,這光的變化當中而產(chǎn)生的影的變化。在第一句當中的"上瑤臺"是在描寫影的特殊變化,隱約地為我們透露出光也是在隨時變化的。這其中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詩人為什么會用"上"字而不用我們覺得更為貼切的"下"呢?那是因為太陽是從西邊落下的呀。從第二句當中的"掃不開"我們可以輕易的看出來此句主要表現(xiàn)的還是光的不動,我們都知道光不動影子當然是不會動的,所以無論是你怎么打掃都是不可能將它掃開的。在接下來的兩句詩當中,我們看到了詩人一"送"一"收"的細致描寫,這也是詩人巧妙地表達對光影變化的描寫,也由于這個原因隨之引出了下文的一"去"字"來"影的變化。其實我們都知道花影本來就是一種靜態(tài)的物體,詩人也是巧妙地抓住了光與影相互的關系,著力的為我們表現(xiàn)出花影的動與靜、去與來的微妙變化,從而讓我們感受到了這首詩篇跌宕起伏的動態(tài)之美。

其實在我們的心底里花影是非常美麗的,然而詩人卻用"幾度呼童"去"掃"來進行這樣的描寫,原來詩人這樣的描寫是為了將自己的諷刺之意摻雜其中,巧妙的將重重疊疊的花影比作朝廷之上那些錯綜復雜的小人,也就表明了詩人這樣的正直之人盡管付出怎樣的努力都不可能將他們徹底的鏟除。詩中的"上瑤臺"主要描寫花影的移動之情,其中也含有詩人鄙視花影的意思,...

查看詳情>>
6、

北宋把月餅叫做什么?看看蘇東坡曾為月餅作的詩就知道了

北宋
北宋把月餅叫做什么
蘇東坡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泵康街星锏臅r候,能和親人在家里吃著月餅看著月亮,是人生最幸福的事,如果在外的游子,也許只能獨自坐在某個地方啃著沒有酸甜苦辣咸的月餅。中國飲食文化中的月餅傳遞著一種思念。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jù)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制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xiàn)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天寶初年的一個中秋月夜,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大明宮的蓬萊池畔賞月,“玄宗八月十五日夜,與貴妃臨太液池,憑欄望月,不盡,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別筑百尺高臺,與吾妃子來年望月。’”(《開元天寶遺事》)。大約蓬萊池畔沒有一個望月的最佳之處,皇帝不高興。這還不要緊,要緊的是一個胡人給先人高祖送來的圓餅一直叫做“胡餅”,這名字也不怎么好聽,玄宗的賞月乏味極了。楊貴妃本來就是一個很有才情的人物,情急之下,她仰望明月,智由心生,隨口說出“月餅”這個名字。

北宋皇家中秋節(jié)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之名稱。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jié)的必備食品。

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且制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北京的月餅則以前門致美齋所制為第一。遍觀全國,已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系列,且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chǎn)生了許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狀元”: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后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shù)碼最多,即為狀元,吃大塊;依次為榜眼、探花,游戲取樂。


查看詳情>>
7、

李清照最著名的詩詞,描寫荷花一點也不輸蘇東坡與歐陽修

李清照
李清照的詞
李清照詩詞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炎炎夏日每每見到碧綠的荷葉,都會給人一絲清爽的感覺。且不說它中通外直,也不說它出污泥而不染。熾熱的驕陽讓人煩躁的已無欣賞它的興致。但每次雨后觀荷,那一池清新怡人的綠,總會叫人頓感涼爽無比。

荷應該是夏日里最友好的植物了,自古以來,寫荷之文人雅客甚多。楊萬里、周敦頤、李白等,都曾經(jīng)創(chuàng)作過詠荷的佳作。

宋代是中國詞作的巔峰時期,歐陽修、蘇東坡、辛棄疾、李清照等詞作大家群星閃耀。許多著名詞人都曾以荷為題留下過墨寶,而有那么三個關系不一般的人,也寫過荷花詞,他們是歐陽修、蘇軾、李清照。

為何說他們三個關系不一般呢?因為歐陽修是蘇軾的老師,而蘇軾又是李清照父親李格非的老師,原來他們師出一門。俗話說"詩言志詞言情",創(chuàng)作時的人生境遇,便決定了作品的味道,這一門三人的三首詞作,卻也正好反映了他們的當時的處境,他們對人生的感悟,和他們的思想境界。

李清照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的《如夢令》,絕對的千古絕唱,一句"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成為了永恒的經(jīng)典。說到《如夢令》這個詞牌,必定先想到李清照,而說到荷花詞當然也都會想起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宋朝第一女詞人,絕對的才華橫溢。但李清照的人生,卻是有些波折,他們人生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婚前,婚前的他父親在朝中為官,雖未封侯拜相卻是是朝中重臣之一。所以這個時候的李清照,是個典型的白富美外加才高八斗。

那時候的李清照生活過的滋潤,所以寫起詞來也是輕快瀟灑,"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對這時候的李清照來說,人生是美好的,未來是可期的,

第二階段的她則是顛沛流離,受盡各種磨難。所以才有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樣的詞句。

蘇軾又得浮生一日涼

被貶黃州后,蘇東坡寫出了很多經(jīng)典。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滿庭芳》、《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等,從這些詞作可以看出,蘇東坡來到黃州后,他對人生的感悟和人生境界都得到了升華和蛻變。

這首《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也是蘇東坡在黃州期間所做。這時候他對人生的態(tài)度,便是"一蓑煙雨任平生",此時的蘇東坡心境非常的豁達。就像這首荷花詞中寫的那樣"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他認為雨后的涼爽,是老天的眷顧,就算不下雨這一天也還是要過,只不過熱一點罷了,當然既然下雨了,便是"又得浮生一日涼"。這才是蛻變...

查看詳情>>
8、

蘇軾蘇東坡最經(jīng)典的詩詞被說大逆不道?王安石幫忙求情

王安石
蘇軾的詩詞

蘇軾寫詩批評時政,王安石一家忙求情,宋神宗無奈網(wǎng)開一面。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的文章氣勢浩大,豪放暢達,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xiàn)方面獨具一格。他的詞首開一派,對后世影響極大。此外,他在書法上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在繪畫方面,藝術造詣也很高。因此,不僅文人騷客稱贊他,就連宰相韓琦也分外推崇他。

蘇軾在詩文方面獨辟蹊徑、敢想敢做,在官場上,他仍然保持這一風格。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時,他逆潮流而動,公開反對,并以詩文批評時政,結果被貶出京都。之后,有些人在理解他的詩文時,也往往從政治方面作文章。有一次,蘇軾寫了一首《詠檜》詩,其中有一句是“根到九泉無曲處,歲寒只有蜇龍知”。其本意是,歌頌檜樹的根能扎到九泉之下也不彎曲,地下的蜇龍是檜樹的友鄰和知音。但是,竟被御史中丞李定和御史臺(別號烏臺)的一些人解釋為檜樹的根寧折不彎,就是向皇帝對抗,是圖謀不軌、大逆不道。神宗聽信了他們的指控,就派人專程趕到湖州,逮捕了時任湖州知府的蘇軾,并抄了他的家,李定等人還欲置之于死地。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震驚了朝野,許多高官勛貴都為營救蘇軾而忙碌起來。蘇軾的弟弟蘇轍上書,愿以自己的官職代兄贖罪;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禮也上書為蘇軾求情;就連宰相吳允和太皇太后也奉勸神宗網(wǎng)開一面。正值神宗猶豫不決之時,退休隱居于江寧的王安石聞之,急忙離開病榻,不顧一切得讓人把他送到京城,并立刻面見神宗。他懇切地勸諫說:自古以來,凡是寬容大度的皇帝,都不因為言語過失而懲罰大臣。現(xiàn)在,若不遵此古人之訓,后人則會說皇上容不得有才能的人。

曹操一生雖好猜忌,尚能寬容禰衡。陛下對蘇軾,怎能殺害呢?神宗歷來尊重王安石,這次又聽了他語重心長的話語,倒覺得李定等人的指控是牽強附會的。于是,他按照王安石的建議,釋放了蘇軾,并調他去黃州做官。


查看詳情>>
9、

宋朝的蘇軾和東坡肉有什么淵源?

宋朝
蘇東坡
蘇軾

神宗元豐年間,黃州(今湖北黃岡)是蘇東坡的貶謫之所,倒霉之地。所以,他放開了膀子吃肉,一吃肉,他的靈感來了,由是,有了前后赤壁賦;有了《念奴嬌-赤壁懷古》, 有了《黃州寒食帖》,這都是蘇東坡作為一個藝術家,文章、詩詞、書法的巔峰之作;前人固然已有總結“詩窮后工”,但是食肉之解郁悶、助靈感,特別是黃州豬肉制作的東坡肉,對東坡之詩之文,怕也功不可沒吧。

與如今每逢失戀、失意、失足就有人胡吃海塞、逞口腹之欲,慰寸心之苦相似,大詩人蘇東坡每逢人生失意之時,也往往通過大快朵頤的方式來宣泄郁悶,平復心靈創(chuàng)傷?!叭锗⒗笾θ兕w,不辭長作嶺南人?!本褪浅嗦懵愕某载浶浴?/p>

文豪就是文豪,連吃吃喝喝這樣大俗之事,也可以附會至上層建筑之詩文風雅里,這就不能不令人仰嘆了。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烏臺詩案發(fā)作,作為高級干部的蘇軾受到了政治打壓,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官職就是個閑職,憂悶之余,東坡寄情吃喝,優(yōu)游山水。其中,最出名的是寫出了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賦》,其主旨行動,無非是吃魚、喝酒。只是這魚吃得雅,酒喝得爽,呼朋喚友,嘯聚于明月之下,泛舟于大江之上,這一雅一爽,盡顯文豪的名士風流。

然而,更顯吃貨本色的,是那篇《豬肉頌》:“盡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這就是“東坡肉”的烹飪菜譜,這碗留香千年的“東坡肉”,當初曾深慰政治上失意的東坡學士,至今仍澤惠無數(shù)“吃貨”。這份記載也從側面反映了宋朝經(jīng)濟與商業(yè)之興盛。

較之盛唐,北宋的商業(yè)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唐玄宗時期,是盛唐經(jīng)濟的高峰。當時一年鑄錢不過三十二萬貫;至宋神宗元豐年間,年鑄錢已達五百九十六萬貫。貨幣數(shù)目足以反映交易之活躍與商業(yè)之規(guī)模。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流通紙幣,也在宋朝的四川地方出現(xiàn)。東京(今河南開封)人口,已達二十萬戶。按戶均五口計,當時東京人口已達一百萬;這一百萬人口,基本上脫離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手工業(yè)和商業(yè)應是其主要謀生手段;同時,北宋城市已經(jīng)徹底打破前代“市”(居民區(qū))“坊”(居民區(qū))分別的制度,面街而市,商、民雜處;據(jù)東京夢華錄載,以南薰門趕進牲豬時,“每日至晚,每群萬數(shù),止數(shù)十人驅逐,無有亂行者”,一日趕進上萬頭豬,供應百萬人的食用,每天一百人食豬一頭,可見豬肉已成為普通市民的盤中餐。原因是豬價賤,“黃州豬肉賤如土”,估計東京也不會太貴,由此可見,當時養(yǎng)豬業(yè)的發(fā)達。

有人據(jù)《宋今要》記載,神宗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官中御廚使用豬肉四千一百三十一斤,而羊肉達到四十三萬多斤,由此證明當時養(yǎng)羊比豬多,羊在百姓飲食中勝豬肉一籌。其實,這個數(shù)字只能說明上層貴族(皇室)貴羊而賤豬,所以羊肉價貴于豬肉。至于平民百姓,天天食羊未必然,但食用豬肉,按東京二十萬戶日食萬頭豬算,估計吃肉已屬常態(tài)。但按東坡的說法,烹飪不盡得法...

查看詳情>>

搜索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