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投河

發(fā)布時間:2020-06-03
1、

“義王” 石達開是如何率領太平軍打敗湘軍、逼迫曾國藩投河的?

曾國藩三次投河
石達開打敗曾國藩
翼王石達開

石達開(1831年3月—1863年6月27日),小名亞達,綽號石敢當, 廣西貴縣(今貴港市港北區(qū)奇石鄉(xiāng) ),祖籍地廣東省和平縣。 太平天國名將,中國近代軍事家,民族英雄 。曾封為“圣神電通軍主將翼王”,被尊為“義王” 。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石達開追隨洪秀全,入拜上帝教 ,咸豐元年(1851年)12月,永安建制,石達開晉封“翼王五千歲” 。咸豐五年(1855年)2月,在九江、湖口重創(chuàng)湘軍水師,乘勝西征,三克武昌。11月,進軍江西,攻占皖、贛、鄂三省大片疆土 。咸豐七年(1857年),天京事變時封“左軍主將翼王”,6月2日,再度從天京出走 。10月,驅安慶將士進入江西,東西轉戰(zhàn),試圖救出被湘軍圍困的瑞州、臨江、吉安的翼殿諸軍,失利之后放棄江西,經略浙閩,流動轉戰(zhàn)于南方各省 ,同治二年(1863年)5月,率眾深入越西山,直抵大渡河南岸,最后全軍覆沒,石達開被俘 。6月27日,就義于成都,享年32歲 。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體恤百姓民生,生平事跡為后世所傳頌,被認為是“中國歷代農民起義中最完美的形象”,但因為其出走安慶,對太平天國運動后期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在對于他后期的人物評價上,史學界有較大分歧。

前期:一馬當先

咸豐元年(1851年)年金田起義后不久,石達開即被洪秀全任命為左軍主將。是年九月,太平軍攻下永安后,洪秀全又封石達開為翼王。從金田至南京迢迢千里的征途上,石達開一直擔負“開通前路的重任。一開始他與蕭朝貴共同打前鋒。咸豐二年(1852年)年九月,蕭朝貴不幸陣亡。嗣后,石達開一人勇敢地承擔“開通前路”之重任。在長期的艱苦的革命戰(zhàn)爭中,他為革命屢建戰(zhàn)功,因而獲得了天王和東王的信任。

西征:挽救敗局

咸豐三年(1853年)秋,石達開奉命出巡安慶。他一到安徽,立即與胡以晃、曾大養(yǎng)所率的之西征軍匯合,先后克復桐城、舒城、廬州、祁門、宿松等許多重鎮(zhèn)要地 。將安徽省基本上控制在太平軍之手。

咸豐四年(1854年),太平軍“在湘潭盡敗”。武昌失守,西征軍敗退,到12月8日,曾國藩率領湘軍分水陸兩路向太平軍反撲,從岳州一直打到九江。其洋洋自得的認為:“長江之險,我以扼其上游,金陵所需米、石油、煤等物,來路半斷絕” ,“東南大局似有轉機?!疤焱跫绷钜硗跏_開上援。” 在危急的形勢下,石達開發(fā)揮了他機智果敢的軍事才能。其深知當時湘軍聲勢正盛,決定以智取勝 。抓住湘軍的弱點,“湘軍將士皆驕”,“分兵勢單,易生間隙?!? 用計日夜襲擾敵人,造成了敵人的錯覺。撇開了湖口之兵,誘敵深入,使湘軍的“百余條輕捷之船、二千精健之卒,陷入了潘陽內河。” 湘軍“外江所存多笨重船只,運轉不靈,如鳥去翼” ,迫使曾國藩退兵九江。石達開“乘月黑迷漫” 敵人疲憊之機,火攻敵水師,使湘軍“各哨崩亂,掛帆上駛” ,“輕重盡失,不復成軍?!? 接著...

查看詳情>>
2、

古代女子投河前都要脫鞋,是有特殊含義嗎?

古代女子
投河
脫鞋

我們在一些古裝影視劇中,往往能夠看到投河自盡的劇情。按照影視劇的場景描述,古人投河自盡時,一般情況下都會先脫鞋將其整齊放置在岸邊,然后再選擇投河。乍一看,古人的這一做法似乎甚是荒唐,都要自盡了為啥還顧得上脫鞋子?不過仔細一想,古人在投河自盡前之所以選擇先脫鞋,其實是有著深層次原因。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就曾記載女主角跳河前后的詳細情況,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被焦母遣送回娘家后,不愿改嫁他人,選擇投河自盡以維護自己與焦仲卿的婚姻,引無數后人唏噓。人們會認定劉氏是投河自盡而非橫死,也是因為她死前放在河邊的鞋子,大家這才認定劉氏是自殺的,即詩中所寫“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梢姡缭趦蓾h時期人們投河自盡前選擇脫下鞋履就已約定俗成。

那么為何女子投河前要將鞋子這樣的貼身物留在岸邊呢?這一做法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古人對于禮儀的重視。在古代,入室脫鞋對賓主來說都是一種尊敬,《莊子·雜篇·列御寇》記載“賓者以告列子,列子提屨跣而走”,說明了古人在室內為表尊敬,一般會脫鞋。漢末官渡之戰(zhàn)時,曹操也曾赤腳相迎身為袁紹幕客的舊友許攸,此事曾被傳為佳話。兩漢律法中也明確規(guī)定待罪之人不能穿鞋,如《漢書·匡衡傳》載“衡免冠徒跣待罪,天子使謁者詔衡冠履”,《漢書·董賢傳》載“(賢)詣闕免冠徒跣謝。”兩例均可證明凡待罪者都要跣足。

另一方面,古人也不會無緣無故地就投河自盡放棄生命,女子除非是遭遇重大冤屈或者認定自身有罪,才會選擇做出投河這樣的舉動的。古代女子地位雖然極為低下,但她們對于貞潔看得比生命還重,即使還未出嫁就被強奪貞潔,她們很多時候也不會選擇報官,而是投河自盡以死證明清白。人們看到河邊的鞋履擺放整齊,就證明死者是自行尋死而非無意間掉落水中的。戰(zhàn)國時期,楚大夫屈原因為國事糜爛而選擇投河自盡,時人未見其投河,但依舊斷定其自殺殉國,也是因為在汨羅江畔找到了屈原鞋履。

此外,古人投河自盡前會選擇脫鞋,并擺放整齊,也受到了鬼神之說的影響。鞋子乃是貼身之物,因此古人相信其是一種特殊媒介,俗話有言“寧試人棺,不試人鞋”。古人認為鞋子與自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死后家屬可通過鞋子找到尸體。曾有一種說法,家屬得知死者死訊后,會找來道士和尚進行超度,道士們到河邊后便將死者鞋子扔進河里,鞋子沉在哪處,死者尸體就在哪里。雖然這種說法明顯缺乏科學事實依據,但這也確實表明鞋子這種貼身之物的重要性。

最后,古人還特別忌諱“橫死”一說,“橫死”之人無法進入家族祠堂并享受后輩供奉祭祀。投河自盡雖然也屬于“橫死”的一種,但大多數情況家族祠堂都會收納死者并進行祭祀。這是因為“橫死”往往需要拉人下水方能投胎轉世,為防冤魂作祟,古人投河自盡前選擇將鞋子放置河邊,也是用來表明是自己是自愿投河并非“橫死”??傮w來說,古代女子投河自盡前選擇脫鞋,其實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體現。

查看詳情>>

搜索更多內容

推薦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