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古代將領造反,士兵為什么不聽皇帝的?
所謂槍桿子里出政權,誰掌握了軍隊,誰就擁有了控制政權的籌碼,古今中外皆然,從這一點出發(fā),皇帝本人是必須要掌握軍隊的,不然皇帝就不是他當了,分分鐘成傀儡甚至滅族。
矛盾的地方在于,整個國家的軍隊很多啊,且分布在邊疆重鎮(zhèn),皇帝一個人怎么統(tǒng)領?這就像官府一樣,皇帝當然想自己統(tǒng)御萬民,可是做不到,那就只能建立一個官僚制度,經(jīng)過逐級官吏傳達,施行自己的意志。
軍隊也一樣,皇帝要想掌控全國軍隊,那就只能建立一個軍隊系統(tǒng),由元帥、各級將領往下推,最后到士兵。而造反,就是某個將領不聽皇帝的了,帶著底下人反抗皇帝。
造反,其實就是這個制度的一個弊端,因為皇帝掌控軍隊是間接的,皇帝掌控將領,將領掌控士兵,皇帝是通過掌控將領然后再掌控士兵,士兵是不一定效忠皇帝的!
士兵不一定效忠皇帝的原因很簡單,古代的士兵不少志愿兵,而是義務兵,他們不是自愿來為皇帝拋頭顱灑熱血的,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只是少數(shù),絕大部分是被抓壯丁拉來的,當兵是他們養(yǎng)家糊口的一個職業(yè)。
皇帝又遠在京城,絕大部分士兵是沒見過皇帝的,而將領近在眼前,再加上軍事作戰(zhàn)所需的士兵服從將領(這是必須的,軍隊內(nèi)部必須保證將領的權威,不然打仗的時候?qū)⑹且槐P散沙),皇帝對士兵的管控力自然比將領弱。
這一點,皇帝也是看的到的,為了防止將領造反,他們相出了種種方法,總的來說就兩大類,一個是分離將領和士兵,使得“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另一個則是把握住糧餉。
第一個方法很有操作難度,如果玩得不夠,將領跟士兵打成一片,等于沒玩;如果玩得過火了,比如統(tǒng)兵權與練兵權分離,這個將領練好的兵交給另一個將領去帶,將領跟士兵大眼瞪小眼,對皇權的威脅是小了,可同樣的,對于軍隊的戰(zhàn)斗力大受影響,畢竟哪個士兵會甘愿把命交給陌生的將領,打起仗來,心里總是懷疑將領的指揮,而將領對士兵不熟悉,調(diào)度起來也很麻煩。
運用這種方法的很多,比如虎符、監(jiān)軍等等制度,都是為了防范造反。
第二個方法就是奪取將領發(fā)糧餉的權力,糧餉這東西,都是來自于民間賦稅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嘛,問題是這羊毛誰來割呢?是中央統(tǒng)一割好了發(fā)到士兵手上呢?還是將領自己隔了發(fā)?
在中央強勢、財政充裕的時候,打死都不會把割羊毛的權力交給將領的,將領給士兵發(fā)糧餉,士兵感恩戴德,眼里就只剩下將領了,哪還有朝廷和皇帝?
但在少數(shù)情況下,中央又不得不將適當?shù)呢敊嘟唤o武將,讓將領就近征集糧餉無疑可以給朝廷省去大筆人工和運輸費用,軍隊獲得補給也更及時,打仗打得更有勁了,在財政不充裕的時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不過下放財權是一把雙刃劍,武將統(tǒng)軍與財政權合一,雖然可以增加軍隊靈活性,增強戰(zhàn)斗力,但也會大大增加武將造反的概率,沒有錢,武將造反就沒有底氣,有了錢,什么不敢?
歷數(shù)那些比較大的造反,比如安史之亂,那就是因為中央下放了財權,軍餉是將領發(fā)的,士兵對將領非常擁護,這才敢造反,不然像鐘會,可能先被自己部下給干掉了。
宋朝有鑒于唐末五代的軍隊政變(多的數(shù)不過來...
查看詳情>>與“古代將領造反,士兵為什么不聽皇帝的?”相關的文章
搜索更多內(nèi)容
推薦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