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秦國

發(fā)布時間:2020-05-30
1、

戰(zhàn)國七雄各國簡介 除了秦國全在走下坡路

戰(zhàn)國
戰(zhàn)國七雄
戰(zhàn)國七雄是哪七國

從春秋時期到戰(zhàn)國時期,各國互相征伐和兼并,出現(xiàn)了以魏、趙、韓、秦、楚、燕、齊七國為代表的諸侯強國。

魏國——除楚國外第二個稱王的諸侯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的魏、趙、韓三國被周王室封為諸侯,而魏國的始封君就是魏桓子的兒子魏斯,魏國也是戰(zhàn)國時期第一個實行變法改革的國家,魏國的變法也為魏國開創(chuàng)了長達百年的霸業(yè)之路,無人能及。魏國經(jīng)魏文侯、魏武侯兩代國君實行變法的情況下,國力不斷加強,對外東征西討,便很快稱霸中原。魏武侯之子魏罃(魏惠王)繼位后,國力更是達到鼎盛,魏罃為了繼續(xù)保持魏國在中原的霸主之位,率先稱王。魏國霸主的地位在魏惠王后期因沒聽龐涓的戰(zhàn)略方針,經(jīng)過馬陵之戰(zhàn)和桂陵之戰(zhàn)的失敗,曾經(jīng)稱霸中原的魏國就此開始走下坡路,從此一蹶不振。

強盛一時“韓國”

韓國作為三晉之一,韓國是戰(zhàn)國七雄中實力最弱也是最小的諸侯國,同時又處于四戰(zhàn)之地,經(jīng)常被魏、秦、楚這些大國欺凌。但韓國也有強盛一時,韓哀侯在位時滅了春秋小霸“鄭國”,并將鄭國改為韓國的新都城,改名“新鄭”。到了韓昭侯時期,屢遭六國攻伐的韓國開始實行變法運動,韓昭侯任用申不害進行變法改革,短短數(shù)十年,韓國在申不害的變法下國力大增,諸侯不敢攻打韓國。韓國的強盛之路并沒有多長,因韓國處于四戰(zhàn)之地,地理位置又被其它四國團團圍住,這種有限的發(fā)展空間,也在韓昭侯和申不害相繼死后,韓國也走向了下坡路。

趙國

趙國也作為三晉之一,趙國的強盛之路也可以說一波多折,公元前403年,趙國與魏國、韓國被封為諸侯開始,趙國所面臨的形勢可說是戰(zhàn)不敢戰(zhàn),被魏、秦、齊、楚四國常常欺凌,敢怒不敢言!直至趙雍繼位,即趙武靈王,趙武靈王為了使趙國強盛,開始推行“胡服騎射”的政策。也經(jīng)過這次變革,趙國由此成為阻礙秦國東進的強國,是插在秦國頭上的一把尖刀。長平之戰(zhàn),趙國敗于秦國,趙軍被秦國坑殺四十五萬,趙國開始衰落。

敢于周王室抗衡的“楚國”

楚國作為老牌諸侯國之一,從西周建立開始僅僅只是五十里領土的子爵諸侯國,經(jīng)過幾代國君的開疆拓土楚國也開始走向強大的道路,傳位到西周末期熊渠時,因周禮嚴格區(qū)分君臣等級,講究君臣名分,諸侯在國內(nèi)只能尊稱為“公”。而熊渠認為楚國的實力已經(jīng)夠強大,不按周禮的君臣等級,封自己的三個兒子為王,長子康為句亶王,次子紅為鄂王,三子執(zhí)疪為越章王,自己稱為“公?!焙髞硪驊峙律杏型诺闹芡跏?,熊渠撤消了三個兒子封王的王號。

進入春秋時期楚國不斷強盛起來,楚武王殺楚厲王之子自立為君,楚武王是春秋時期第一個率先稱王的諸侯,比戰(zhàn)國時期稱王的魏國還早三百年。據(jù)史書記載,楚厲王之子被殺后,熊通自立為君(楚武王),在熊通治理下楚國日益強大,春秋時期周王室已經(jīng)衰弱,熊通為了提升楚國的爵位(當時是子爵),向周天子奏請,被周天子拒絕。熊通看到拒絕后就言:而周王室不提升楚國爵位,我就只好自稱尊號。”于是當即自稱王號,稱為“楚武王”。 楚武王稱王,開諸侯僭號稱王之先河。楚國...

查看詳情>>
2、

戰(zhàn)國七雄綜合實力對比 最后統(tǒng)一天下的秦國是怎么蛻變的

戰(zhàn)國
戰(zhàn)國七雄
戰(zhàn)國七雄是哪七國

戰(zhàn)國七雄,戰(zhàn)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tǒng)稱,經(jīng)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zhàn)爭,周王朝境內(nèi)的諸侯國數(shù)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zhàn)爭不斷。 三家分晉后,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zhàn)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戰(zhàn)國時期,土地國有制徹底瓦解,土地私有制也就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確立和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各國的改革或變法運動促進了這一轉變。土地自由買賣已經(jīng)合法化,參與土地買賣的有貧民、官僚和貴族。秦國在商鞅變法后,“除井田,民得賣買”,趙國的大將趙括把君主賞賜給他的金箔“歸藏于家,而日視其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

當時第一個崛起的是魏國,可惜它遠大的計劃,導致最終實力也就那樣。那么在戰(zhàn)國剛開始時,各國的面積和人口有多少呢?為何最后是秦國統(tǒng)一了天下呢?

韓國,占據(jù)了中原的核心位置,國土面積大約9萬平方公里,吞并了鄭國之后,人口還是不足300萬。

魏國,面積比韓國大一點,約1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現(xiàn)在的浙江省;其領土在人口最密集的地方,這也是它能第一個崛起的原因,其人口在550萬左右。

趙國,戰(zhàn)國初期很弱小,一直被欺負,其領土在比較貧瘠的北方,國土約20萬平方公里,人口350萬。

燕國,是當時最荒涼的國家,整個戰(zhàn)國時期就雄起了一次,差點滅亡了齊國,國土面積23萬平方公里,人口差不多150萬。

齊國,一直是老牌強國,桂陵之戰(zhàn)和馬陵之戰(zhàn),消滅了魏國的大部分兵力,使得魏國沒落,其國土約15萬平方公里,人口300萬左右。

秦國,戰(zhàn)國最開始的屌絲,還差點被魏國給結束了,標準的“矮矬窮”,沒有資本、又不被人看好,其國土25萬平方公里,人口270萬。

楚國,當時最龐大的國家,是具備統(tǒng)一條件的貴族,可惜最后卻沒落了,其國土50萬平方公里,人口450萬左右。

秦國雖然在開始的時候,不如其他國家,但它有目標和計劃。商鞅變法,是秦國蛻變的開始,后來的幾代人都勵精圖治,為的是可以早日強大起來,有一統(tǒng)天下的實力。反觀其他國家,不是沉迷于往日的戰(zhàn)績,老是想當年,就是被眼前的一點小勝利沖昏了頭腦,開始變得洋洋得意。

這樣一對比下來,秦國的路線是慢慢上升的,而其他國家則是慢慢走下坡路的,再加上秦國善于用人、唯才是用,更是讓秦國的發(fā)展如虎添翼。秦國能夠統(tǒng)一六國,首先是他們有遠見,設定好了計劃,并嚴格進行執(zhí)行;其次是他們善于用人,樂于接受新鮮事物。

查看詳情>>
3、

犀首公孫衍為何一生抗秦?除了私仇,還有較量

公孫衍為什么恨秦國
公孫衍為何一生抗秦
戰(zhàn)國

不熟悉戰(zhàn)國時期歷史的人對于公孫衍這個人肯定不是很熟悉。但要是說起張儀、蘇秦,大家肯定會說:“哦,這不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嘛!”其實公孫衍是和張儀一樣的縱橫家,而且非常有名。公孫衍是魏國人,在秦國曾經(jīng)官至大良造,可是隨后卻離開秦國,一生中致力于反秦大業(yè)。

在秦國執(zhí)掌軍政大權的公孫衍為什么會離開秦國,并且一生都反秦呢?這其中究竟有什么故事?

這就要說到在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張儀這個人了。在人們的認知中和《史記》、《戰(zhàn)國策》的記載中,張儀和蘇秦是一個時代的人,公孫衍和張儀根本不會有交際。但根據(jù)考古中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記載,公孫衍和張儀才是一個時代的人,兩人同為當時著名的縱橫家、政敵,也是死對頭。

當年商鞅由于在秦國實行變法,得罪了秦國貴族。等到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上臺后,秦國的貴族誣陷商鞅謀反,商鞅被殺。公孫衍被秦惠文王任命為大良造,繼續(xù)商鞅的變法政策。能成為執(zhí)掌軍政大權的大良造,可見當時秦惠文王對公孫衍使相當信任和重用的。

公孫衍當上大良造以后,也確實為秦國做出了不少貢獻。首先就是積極的謀劃攻打魏國。魏國在和齊國經(jīng)過馬邑之戰(zhàn),被齊國全殲了十萬大軍后,已經(jīng)是元氣大傷,主力盡失。因此在公孫衍的進攻下,缺兵少將的魏國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面對秦國強大的攻勢,為了不至于被秦國滅國,魏國提出了和秦國議和。為了議和,秦國提出了割讓陰晉給秦國的條件。

議和以后,不滿足的秦惠文王命令公孫衍繼續(xù)進攻魏國。公孫衍于是再度率軍進攻河西要塞,俘虜魏國主將龍賈,斬首八萬,占領了河西地區(qū)。本來就不是秦國對手的魏國這一下就被秦國給打趴下了。趕緊再次和秦國議和,將秦國占領的河西地區(qū)割讓給秦國。在魏國看來,這河西地區(qū)本來就是秦國的,當年吳起打敗秦國的五十萬大軍,占領了河西地區(qū),如今將河西地區(qū)割讓給秦國自己也沒什么損失。

于是秦國曾經(jīng)丟失的河西地區(qū)又重新劃入了秦國的版圖,也使秦國打開了進軍中原的門戶。被秦國打怕的魏國為了不使秦國繼續(xù)進攻自己,再次遭受損失甚至被滅國,于是派人攜帶重金前往秦國賄賂身為大良造的公孫衍。這公孫衍也是一個貪財?shù)娜?,面對魏國送來的重金,不僅是眉開眼笑,樂呵呵的笑納了。同時答應魏國,一定會說服秦王不再攻打魏國,畢竟魏國也是自己的家鄉(xiāng)嘛。

就在公孫衍勸說秦惠文王轉移目標,攻打其它地方的時候,公孫衍一生的宿命政敵張儀來到了秦國。張儀了解了秦國的情況后,就對秦惠王說:“公孫衍是個見利忘義,顧私利而忘公義的人?!睘槭裁催@樣說呢?張儀告訴秦惠文王,對于當前的秦國來說,四面受敵的魏國是最好的消滅對象,公孫衍不勸說秦王趁機滅了魏國,反而勸說秦王去攻打西面的少數(shù)民族,這是在給魏國這個曾經(jīng)的霸主恢復實力的機會啊。如果魏國趁機恢復了實力,那么秦國不僅會錯失消滅魏國的機會,反而會被魏國反過來進攻秦國,到那時秦國就難以應付了。

秦惠文王聽了張儀的話后恍然大悟,也因此對公孫衍產(chǎn)生了不信任。秦惠文王起...

查看詳情>>
4

縱橫家公孫衍為什么恨秦國?公孫衍究竟與秦國有何仇恨

公孫衍為什么恨秦國
公孫衍為何一生抗秦
戰(zhàn)國

公孫衍原為魏國名將,后因刺殺秦惠文王嬴駟不成,被魏軍追殺,無奈之下入秦為大良造,河西之戰(zhàn)中斬首魏軍八萬。最后卻又離秦歸魏,聯(lián)合山東諸國合縱抗秦,主張合眾攻秦,敗。離魏投韓,誓死攻秦。

那么,公孫衍究竟與秦國有何仇恨?使其執(zhí)意反秦,雖九死其猶未悔。犀首在魏國無立身之地時,是在嬴駟的再三邀請下,來到了秦國。魏國進攻秦國河西,魏軍主帥龍賈領兵。嬴駟以犀首為主將,嬴疾、嬴華為副將。河西一戰(zhàn),犀首屠軍八萬,龍賈被俘。贏駟親迎犀首,冊封犀首為秦國大良造,委以重任,以前只有商鞅得此殊榮。

按說,此時的公孫衍在秦國已經(jīng)算是位極人臣,足可以慰籍平生之志了。然而,就在此時,他卻已經(jīng)萌生了離秦的念頭,并為達成這一目的向秦惠文王推薦張儀。既然犀首公孫衍在秦國受秦王這么看重,可為什么在張儀入秦之后很快就離開了呢?

正如嬴駟在重用犀首之前就曾說過:“犀首統(tǒng)領大軍是大才,然而此人太過重情重義,魏軍主帥龍賈待其有恩,怕他顧念這些?!彼裕婚_始嬴駟雖然欣賞犀首的大才,但對犀首能否專心事秦感到懷疑。事實也是如此,河西之戰(zhàn)后,公孫衍來到魏國人在咸陽開的酒肆,觀滿桌魏食,聞滿室魏音,徒增悲傷之情。后在魏公子魏嗣與秦國士兵的爭執(zhí)中,更是出手相助公子嗣,殺死秦國士兵。

由此可見,公孫衍此人重視母國親情,對自己在秦魏戰(zhàn)爭中屠魏軍八萬心生愧疚,也因此心灰意冷,開始有了離秦的念頭。

但是,他對秦國尤其是對秦惠文王嬴駟還是有感情的,所以在離開之前極力推薦張儀,在張儀向魏國討要河西之地成功后,才決然離秦而去。在咸陽城與張儀話別之時,公孫衍更是言辭懇切,嬴駟重用張儀,張儀主張“邦交為先,伐戰(zhàn)為輔”,而犀首是領軍之人,更重“伐戰(zhàn)”,嬴駟也是贊成張儀的主張,他表明離去的原因是不愿和張儀同槽爭食,心生齷齪。

公孫衍離開秦國之后,一直被魏國太子魏嗣看中,替魏國效力。

公元前323年,魏國將領公孫衍發(fā)起“五國相王”運動,即魏、韓、趙、燕、中山五國互相承認對方君主王位,帶動中原各國國君紛紛稱王。其目的是貫徹合縱的策略,試圖以此聯(lián)合五國的力量與秦、齊、楚等大國對抗。后來說動五國伐秦,最后因燕國半途退出,魏國隨后退出,剩下三國攻秦,損兵8萬,失敗告終。后來說動魏齊韓三國伐秦,又因齊國退出,靠韓一國之力,慘敗而終,從此隱退。


查看詳情>>
5

公孫衍為什么恨秦國?公孫衍打秦國都是以失敗而告終

公孫衍為什么恨秦國
公孫衍為何一生抗秦
戰(zhàn)國

公孫衍乃是戰(zhàn)國時期魏國陰晉人。師從諸子百家之縱橫一派。雖然公孫衍是魏國人。但公孫衍最早出仕效力的國家卻是秦國。最初公孫衍效力秦國的時候并沒有特別的受到重用。因為當時秦國正在進行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秦國所有的目光和壓力都在商鞅身上。由于商鞅的變法,秦國的國力開始迅速強大起來。但商鞅也因為變法觸及了很大一部分舊權貴的利益。所以在秦惠文王繼位之后,商鞅就成了安撫守舊派和其他諸國的工具。商鞅死后,秦惠文王并沒有廢除商鞅的改革。與此同時公孫衍作為預備人才也成功上位當上了秦國的大良造。當時大良造屬于秦國最高官職了,該職位掌管了全國的軍政大權。比后來的宰相權利都要高。

公孫衍掌權之后立刻就對周邊的國家露出來獠牙。首先遭罪的就是公孫衍的故鄉(xiāng)魏國。當時魏國缺兵少將糧草又缺乏。所以面對強大的秦國只能割地賠款認輸投降。公孫衍之所以率先攻打魏國并不是因為和魏國有什么仇恨。公孫衍只是單純的從秦國利益出發(fā)點考慮才決定攻打的魏國。因為魏國的河西之地是秦國和中原交流的交通要道。一直以來魏國都以河西要道來鉗制秦國的發(fā)展。公孫衍就因為明白河西之地對于秦國的重要性。所以公孫衍才會率先拿魏國開刀。所以在魏國兵敗割讓陰晉之地后,魏國對于秦國的鉗制力度大大的降低了。并且在此后不久公孫衍再次攻打魏國河西之地的要塞。并且完全的奪取了河西之地。魏國無奈再次把河西之地割據(jù)給了秦國。秦國正式開始和中原加強了交流溝通合作。

魏國連續(xù)兩次戰(zhàn)敗后,魏王開始害怕秦國繼續(xù)攻打魏國了。所以魏王花費重金賄賂了公孫衍。公孫衍拿人錢財替人消災。所以公孫衍游說秦惠文王勸他別再攻打魏國。而選擇去侵略其他國家。原本秦惠文王對于公孫衍十分的信任。對于公孫衍的計劃也言聽計從。但就在這個時候,公孫衍的同門師兄弟張儀來到了秦國。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張儀來到秦國后,秦惠文王把張儀聘為了參謀。并且想聽聽張儀對于公孫衍建議的看法。張儀很清楚的告訴秦惠文王,魏國現(xiàn)在正是最虛弱的時候,不繼續(xù)攻打魏國反而去攻打其他國家是不明智的?!俺盟∫薄,F(xiàn)在最重要的是不能讓魏國緩過氣來重新壯大起來。而并不是貿(mào)然的再去樹立其他敵人。秦惠文王幡然醒悟后立刻貶斥了公孫衍,而開始重用了張儀。本來擁有大好前途的公孫衍就因為接受了魏王的賄賂被貶斥,任意胡為,最后在秦國混不下去了,所以公孫衍回到了魏國為魏王效力。

公孫衍回到魏國后,開始恨起了張儀,也恨上了秦國。公孫衍為什么恨秦國?

他并沒有檢討自己的過失,反而處處想和張儀再比較一次。張儀宣揚連橫,他就主張合縱?;氐轿簢墓珜O衍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所以開始想方設法重新壯大魏國。首先公孫衍就聯(lián)合齊國一同攻打趙國,然后共同瓜分利益壯大魏國。公孫衍初次合縱成功后,公孫衍又想把聯(lián)盟搞大一些。所以為了對抗秦國,公孫衍又開始積極聯(lián)合齊國和楚國約定三國共進退。但公孫衍搞得三國聯(lián)合讓張儀嗅到了危險的氣息。張儀一方面威逼利誘,使得三國聯(lián)盟出現(xiàn)...

查看詳情>>
6、

戰(zhàn)國張儀之死是怎樣的?張儀為何對秦國如此忠心耿耿

張儀之死
張儀是怎么死的
戰(zhàn)國

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秦國張儀,不僅是一位善于謀略的政治家、外交家,更是一位深諳為人處世之道的哲學家。

戰(zhàn)國時代群雄逐鹿,縱橫家們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四處游說,可謂“一口傾國”,這其中最顯要的人物當屬主張“連橫”的張儀。據(jù)司馬遷《張儀列傳》記載,他曾師從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縱橫家的鼻祖鬼谷子。

張儀為什么罵孟子

兩人的多次言語交鋒中,尤以張儀的一句“儒家大偽”最為犀利,這一番千古絕罵,竟使得一向自命清高看不起縱橫謀士的孟子也無地自容,至此再不敢有“妾婦之道縱橫家”這等充滿諷刺意味的言論。

儒學文化,堪稱中華文化之正統(tǒng),孔孟門生遍天下,大凡讀書之人,無不對這兩位宗師肅然起敬。可在百家爭鳴,各種思想言論大放異彩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偏偏就有張儀這樣堪比現(xiàn)代叛逆青年的縱橫家對表面假斯文的酸腐文人不屑一顧,竟在殿堂之上,眾目睽睽之下直指孟子“爾何其厚顏也”,更振振有詞地指責儒學文人迂腐愚昧、張揚刻薄,鄙視天下眾生,事事維護周禮、貶斥法制,說到底不過是一群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書呆子云云。一陣嬉笑怒罵,震懾得大殿中鴉雀無聲,而此刻孟子早已被這番“有辱斯文”的當眾嘲諷氣得無力反駁,羞憤之下一口鮮血噴出兩丈多遠……

在齊宣王的接風宴上,將孟子罵得體無完膚的,張儀恐怕是空前絕后的第一人。掩卷沉思,私以為戰(zhàn)國時期若有保險這一行業(yè)的話,張儀必定會為他那條賴以生存的巧舌一擲千金投下重保。然而這等巧舌如簧的政客卻偏偏入不了秦武王的法眼,最終還是落得個辭職返鄉(xiāng),魂斷病榻的下場。

張儀為何如此忠于秦國?

一半是忠誠,一半是不得不忠。

早在張儀之前,商鞅所提倡的法家,就不是仁德治國,而是君王恃權治國,法家的君臣關系,是相互利用,利用權勢權術,讓臣子不得不忠。

1、張儀辛苦斗爭才得秦相,如果不珍惜會有很多人替代他

張儀之前,是犀首公孫衍擔任秦國大良造,也就是國相,后來被張儀擠下臺,去魏國合縱抗秦;此外還有楚國謀士陳軫,之前也為秦惠王效力,張儀陳軫爭寵,陳軫不敵,跑去齊國楚國。秦惠文王一朝,國力強盛,國相一職,有才之士,求之不得,張儀通過艱難斗爭得到職位,怎能不珍惜?

2、張儀戲楚國,一半是為秦,一半是為私怨

張儀游歷楚國時,一次和楚相喝酒。楚相丟失了一塊玉璧,門客們懷疑張儀,說:“張儀貧窮,沒有好的品行,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大家一起把張儀抓起來,用荊條拷打了幾百下。那時候張儀就發(fā)狠誓: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未來一定要報復楚國。

3、張儀一介布衣,能遇到秦國,遇見明君,三生有幸,怎能不忠

并不是所有有才之人,都得重用。并不是所有重用之人,都能建立驚天偉業(yè)。但張儀,都做到了。他出身貧窮,身懷韜略,為七雄中最強盛的秦國謀劃外交,名垂青史。試看吳起、李牧、信陵君,哪個不是有才之士,卻不逢賢主,不得善終。這么看來,張儀,是何等幸運啊!

張儀是怎么死的

張儀外連衡而斗諸侯”,與秦國的耕戰(zhàn)政策相配合,運用雄辯的口才,詭譎的謀略,縱橫捭...

查看詳情>>
7、

巨鹿之戰(zhàn)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真相?秦國到底有多少兵力

三國
巨鹿之戰(zhàn)
巨鹿之戰(zhàn)兵力對比
巨鹿之戰(zhàn)真相

巨鹿之戰(zhàn)徹底改變了秦王朝的命運,也成就了項羽這位戰(zhàn)神,更留下了“破釜沉舟”這段戰(zhàn)史奇跡。

秦始皇在統(tǒng)一六國后,將秦軍主力一分為三。

一支由蒙恬統(tǒng)率北擊匈奴,并就地戍守,成為秦朝的長城軍團,這支軍隊的兵力是30萬;一支先后由屠睢、任囂統(tǒng)率南征嶺南,兵力為50萬(有學者認為50萬是包含移民的數(shù)字),成為秦朝的嶺南軍團。還有一支則化整為零,成為戍守各地的郡兵。

這三支軍團當中,以長城軍團和嶺南軍團戰(zhàn)力最為強悍,可以說這是真正的秦朝野戰(zhàn)部隊,經(jīng)歷了多年戰(zhàn)爭的洗禮。然而,在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起義爆發(fā),秦帝國遭遇統(tǒng)治危機之時,嶺南軍團卻在任囂授意之下,選擇了封關絕道,作壁上觀。

在各地郡兵和長城軍來不及征調(diào)的緊急情況下,秦二世采納了少府章邯的建議,用驪山刑徒臨時拼湊出一支20萬人的平叛大軍。

出人意料的是,這支由刑徒和人奴產(chǎn)子組成的烏合之眾,爆發(fā)出了驚人的戰(zhàn)斗力,先后擊潰周文,滅亡張楚,擊殺項梁,讓各地義軍大為驚駭。

章邯的大勝為秦朝贏得了數(shù)月喘息時間,在這段寶貴的時間里,秦朝的中央政府在李斯主持下高效運作。各地征發(fā)的郡兵源源不斷的補充到了章邯軍中,同時,長城軍團在主將王離統(tǒng)率下,也迅速南下參與平叛。

據(jù)《漢紀》記載:章邯和王離組成的大軍兵力多達40萬。可見,王離帶來的兵力有20萬之眾。由于是常年與匈奴作戰(zhàn)的邊軍,所以,王離的軍隊戰(zhàn)斗力是要高于章邯的刑徒軍的。

在秦軍發(fā)起巨鹿之戰(zhàn)時,王離軍負責兵圍巨鹿,而章邯則駐守在巨鹿南的棘原“筑甬道而輸之粟”,退出前線,成為王離軍的后勤運糧部隊。

無論是兵力還是戰(zhàn)斗力,秦軍的實力都讓諸侯膽寒,從秦二世二年九月到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這3個月時間里(秦以十月為歲首),援救巨鹿的諸侯聯(lián)軍都龜縮營地,不敢出戰(zhàn)。

宋義統(tǒng)率的5萬楚軍也在安陽逗留了46天。直到項羽擊殺宋義自立為主將,楚軍才繼續(xù)北上救趙,巨鹿之戰(zhàn)正式打響。

對于這場兵力懸殊的大戰(zhàn),《史記·項羽本紀》只用了寥寥幾句話: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zhàn),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

王離的戰(zhàn)敗,讓章邯徹底喪失了對秦王朝的信心,帶著20萬大軍在殷虛降楚。如果說章邯的投降是因趙高猜忌所致的話,王離的戰(zhàn)敗就有點說不通了。

因為在蒙恬被賜死后,正是在趙高和李斯授意下,時任裨將的王離才接管了這30萬秦軍,即便王離不是趙、李二人的親信,至少也與二人沒有利益沖突,不會受到趙高猜忌。

難道真的是楚軍戰(zhàn)斗力逆天“以一當十”?

其實,很多人忽略了《史記·曹相國世家》中的一段話:“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杠里,大破之。西擊將楊熊軍於曲遇,破之”。

這場戰(zhàn)役發(fā)生在巨鹿之戰(zhàn)前的秦二世三年十月,對決的雙方分別是劉邦和秦將王離、楊熊,地點是在山東的成武和河南曲遇。楊熊軍在被劉邦“破之”后,馬上被秦二世派來的使者問責斬首。

但是兩次敗給劉邦,而且是被“大破之”的王離,卻不僅沒有受到絲毫問責,反而可以繼續(xù)帶兵北上去圍攻巨鹿。之所以...

查看詳情>>
8、

公孫衍為什么反秦?這里面滿滿都是他對成功和名聲的渴望

公孫衍為什么反秦
公孫衍為何如此恨秦國
戰(zhàn)國

戰(zhàn)國史料雖然匱乏,可是像張儀、蘇秦等縱橫家的事跡,還是頗有流傳的。說到當時的縱橫家,除了前面提到的張、蘇二人之外,還有一個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在當時的知名度不亞于前二者,他就是公孫衍。

此人出生于魏國的陰晉,從國籍歸屬來看,當屬魏國人??墒窃缒甑乃?,卻在為秦國效力,被當做商鞅接班人培養(yǎng),甚至還擔任了“大良造”一職。這個職位,是當時秦國官場的最高職位,等同于他國的相位。能夠在秦國身居如此高位,就足以看出公孫衍的過人之處,也可以看出他對秦國的功勞之大。

為秦效力時期的公孫衍,其政見更偏向于連橫,這不奇怪,他既然是秦國的大良造,必然也會站在秦國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而連橫,則是對秦國最有利的政策。然而好景不長,不久之后,又一個魏國人來到了秦國,他的名字叫張儀。

此人與公孫衍一樣,都是當世聞名的縱橫家,而且口才更在公孫衍之上。他一來到秦國,就立刻抓住了公孫衍“重私利”的缺點,在秦王面前說他的壞話,并成功地讓秦王不再信任對方而改為信任他。

失去秦王信任之后,公孫衍就知道自己在秦國混不下去了,于是回到了自己的“祖國”,也就是他的出生之國魏國。由于公孫衍當過秦國的大良造,名氣已經(jīng)很大,來到魏國后,很快就被拜為魏相。

當上魏相的他,政見自然也就有了轉變,成為了“合縱”的積極倡導者。與之相對的,則是秦國的張儀,他是“連橫”政策的積極倡導者以及主要實施者。這樣一來,公孫衍與張儀,就成了公開場面的政敵,二人爭峰相對,一為秦,一為魏以及其余諸國。

公孫衍的轉變,以今人眼光來看,確實有些值得指摘的地方。比如秦國曾是他的東家,就算后來不再為這個東家效力了,也不至于鐵著心去反對原東家嘛。再比如,一個原本偏向連橫政策的人,怎么突然就轉而支持合縱了呢?這幾乎相當于一個極右突然轉變立場,變成極左,

如果今天哪個政治家有這樣的表現(xiàn),相信沒有人會覺得他是可靠的。

然而公孫衍卻不一樣,他得到了魏王的信任,對方甚至還讓他來當國相。這實際上與縱橫家特殊的立場有關,對于這些人來說,采取哪種政見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哪個國家能夠為他提供舞臺,好讓他發(fā)揮才能。

這就是為什么,秦王賞識他的時候,他就可以一心一意地為秦國效力,等到秦王排斥他,他又可以轉投魏國,并一心一意地為魏國效力,甚至站在魏國的立場上來反對自己的原東家秦國。無論是之前效力于秦也好,還是后來為魏國做事,這里面,只有利益考量以及公孫衍對成功和名望的追求,而不存在對秦國或者魏國的感情。

否則的話,如果公孫衍是一個對國家有感情的人,早年就不會去為秦國效力了,畢竟魏國才是他的出生之國,更何況,秦魏還是敵對的。所以從一開始,公孫衍就是不對任何國家報有感情的人,這樣的人,當然就可以很自然地完成從效秦到反秦甚至抗秦的轉變了。

這種解釋,也可以同樣用于張儀身上,他也是魏國人,甚至還是魏國貴族的后裔??墒撬秃翢o顧忌地為秦國效力,在他的眼里,魏國就是敵國,而不是母國。只顧利益而不顧國家情感,...

查看詳情>>
9、

公孫衍為什么反秦?原來是他腦袋里出來了這個想法

公孫衍為什么反秦
公孫衍為何如此恨秦國
戰(zhàn)國

在人們的印象中,與張儀作為政治對手的人是蘇秦。還有人說,蘇秦和張儀是同學,都曾一起就讀于鬼谷子的門下。不過,據(jù)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記載,蘇秦比張儀晚死26年。也就是說,張儀已經(jīng)在戰(zhàn)國政壇叱咤風云了,蘇秦還是個一文不名的年輕人。這樣一來,他們就不可能做對手了。

而真正作為張儀政治對手,又同樣是出色縱橫家的人,是公孫衍。

作為縱橫家的張儀,一生努力奮斗的事業(yè),是連橫。也就是讓秦國與東方六國中的某一國或者某幾國聯(lián)合起來,攻打別的國家。同樣作為縱橫家的公孫衍,一生做的事情,則是合縱,也就是讓東方六國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抗秦朝。

奇怪的是,公孫衍雖然一生都在致力于做合縱的事情,但是,他曾經(jīng)是在秦國發(fā)跡的,曾被秦王任命為大良造?!按罅荚臁笔乔貒壾姽粑恢械牡谑墸愕蒙鲜歉呒壾姽?,白起就曾擔任過這樣的軍官。而曾率軍攻打趙國的王陵是九級五大夫、王龁是十級左庶長??梢?,公孫衍這樣一個爵位實在是不小的。

而且,公孫衍是作為商鞅變法事業(yè)的接班人,存在于秦國的。

那么,公孫衍已經(jīng)當上了秦國的高級軍官,又是商鞅變法事業(yè)的接班人,為什么后來卻背叛秦國,一生致力于反秦抗秦呢?

我們先來看看公孫衍做過哪些反秦抗秦的事情。

公孫衍做的第一件著名的抗秦的事情,就是“五國相王”。當時魏國早已稱王,韓國也已經(jīng)稱王,公孫衍便讓魏國拉攏韓國,以及趙國、燕國、中山國四個國家一起稱王。這樣也就抬高了趙國、燕國、中山國的地位。這件事,最終由于秦國、楚國、齊國都反對,雖然最后失敗了。不過,公孫衍卻打出了自己的國際名聲,為他后來提倡東方六國合縱,打下了基礎。

當時張儀為了實現(xiàn)連橫,在擔任秦國宰相的同時,又回魏國擔任宰相。當他擔任魏國宰相后,秦國便想借道魏國與韓國,攻打齊國。不過秦軍最終被齊威王的軍隊打敗。于是,公孫衍便奔走呼吁,促成東方國家驅逐張儀。最終魏國把張儀驅逐,公孫衍擔任了魏國宰相。

公孫衍擔任了魏國宰相以后,就讓魏國聯(lián)合趙國、韓國、燕國、楚國合縱,組成五國抗秦。不過,由于當時的國家對合縱的概念不深,因此,實際參加抗秦的只有韓、趙、魏三個國家,而且最終也被打敗了。

由于在魏國失敗,公孫衍只好逃到韓國,擔任韓國宰相。他在韓國依然積極地聯(lián)合魏國、楚國合縱抗秦。

這時候,秦國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公孫衍主張的危險性,因此出面攻打韓國。雖然楚王出面救援,但是在秦國的強力攻擊下,韓國打敗。公孫衍的那些政敵,于是主張割地求和,最后韓王同意此做法。公孫衍在韓國呆不下去,只好逃走。

公孫衍雖然連韓國宰相都不能當了,不過,他依然不放棄抗秦的做法。又攛掇秦國西邊小國義渠趁秦國與東方國家作戰(zhàn)的時候,從背后偷襲秦國。由于秦國國內(nèi)空虛,義渠竟然打敗了秦國。

公孫衍在韓國失敗逃走后,又回到魏國。最終被魏國宰相田需嫁禍而被殺掉。

那么,公孫衍為什么反秦?

直接的原因,是因為當初公孫衍在秦國的時候,曾幫助秦國打敗魏國。后來,由于魏王割讓...

查看詳情>>
10、

魏國人公孫衍為何如此恨秦國?他其實之前在秦國當過官

公孫衍為什么反秦
公孫衍為何如此恨秦國
戰(zhàn)國

公孫衍是魏國人,因刺殺秦王失敗,遭到魏王派兵滅口,魏國大將龍賈念及往日情義,放了他,公孫衍在魏國無立身之地,秦王愛其才,再三邀請公孫衍入秦,于是,公孫衍來到了秦國。

后來,魏國進攻秦國河西,魏軍主帥龍賈領兵。秦君嬴駟以公孫衍為主將,嬴疾、嬴華為副將。河西一戰(zhàn),犀首屠軍八萬,龍賈被俘自殺。因此功勞,公孫衍被秦君拜為大良造,委以重任,以前只有商鞅得此殊榮。

后來,因為贏辛借國仇動以私情并使一魏人在群毆中致死,再加上魏國質(zhì)秦公子魏嗣陷害,導致犀首深陷其中。犀首也因此事感到愧對母國,所以推薦了張儀,提出了離秦,秦君應允。

按理說,不管公孫衍有沒有離秦,需不需要離秦,秦國也并沒有虧待與他,可公孫衍為什么離開秦國以后,一直主張伐秦呢,難道是公孫衍那么憎恨秦國嗎?

公孫衍離開秦國之后,一直被魏國太子魏嗣看中,替魏國效力。公孫衍效力魏國以后,一直以張儀之前提出的合縱之策伐秦。

第一次是公孫衍代表魏國,說動五國伐秦,最后因燕國半途退出,魏國隨后退出,剩下三國攻秦,損兵8萬,失敗告終。后來說動魏齊韓三國伐秦,又因齊國退出,靠韓一國之力,慘敗而終,從此隱退。

魏國人公孫衍為何如此恨秦國?

一、公孫衍離開秦國后,也沒想著為母國魏國出力,反而想隱退江湖,可后來因為魏國太子魏嗣設計,才讓公孫衍有了想為國出力的機會。公孫衍在秦國呆過一段時間,知道秦君的野心,秦國要想東出,首先對付的就是魏國,所以,魏國最大的威脅就是秦國,所以,公孫衍要想為母國出力,必須對付秦國。

二、公孫衍第一次幫秦國領兵,就屠魏軍8萬,而且自己的救命恩人龍賈在他面前自殺,對他刺激很大,所以,公孫衍感到愧對母國,而且也心系母國,所以一心想為魏國做些什么來彌補自己的過失。

三、張儀效力秦國后,主張“連橫”,而公孫衍為破張儀的“連橫”之策,主張“合縱”,后來的合縱伐秦,公孫衍一方面為了母國,另一方面也為了和張儀一絕高下,可最終敗在張儀的“連橫”和秦國的勢力之下,不得不隱退。

其實,公孫衍后來合縱抗秦,并不是憎恨秦國,相反,對秦國還要一些佩服之情,只是,心不由己罷了!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