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分封制

發(fā)布時間:2020-04-10
1、

西周分封制為當時的社會帶來了怎樣的變化?西周原來這么不簡單

周武王
西周
西周分封制

文王死后的第四年初,他的兒子武王姬發(fā)率領若干諸侯及各民族士兵,大舉伐商。最終憑借牧野之戰(zhàn),一場勝仗便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一個偉大的朝代就此誕生了。分封制、宗法制、學校制度、禮樂制度……各項開創(chuàng)式的制度的建立為這個朝代帶來了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西周加上東周的春秋戰(zhàn)國,無疑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個朝代。這其中,分封制,居功甚偉。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制度,竟然具有如此魅力,能夠?qū)σ粋€國家產(chǎn)生綿延不絕的影響。

在我國,"封建"一詞常被濫用。嚴格的說,封建的定義應是:在一個王室的屬下,有著樹狀的幾級封君,越往下,分封的人數(shù)也就越多。每一個封君,對自己的土地有著統(tǒng)治權(quán),并且也是這個地方最大的地主,僅僅需要對上級承擔一定的義務,例如交稅、定期朝見等等。因此,周代的社會無疑是一個封建的社會,并且在整個中國的歷史上,也只有周代的社會可以被稱作封建社會。

這就導致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名義上整個國家都是"王土",但實際上,周王直接統(tǒng)領的唯有京畿之地而已。諸侯國的內(nèi)政幾乎完全自主,久而久之,為國家的發(fā)展也帶來了威脅。周王沒有想到過這些問題嗎?應該是不會的。這樣做,是當時國家的特點不得不決定的。

1、 等級劃分通過分封表現(xiàn)

周武王姬發(fā)一統(tǒng)天下,僅憑一人之力顯然是不夠的。兄弟宗親,父母伯伯,都需要出一份力以示忠心。大家共同克服困難,最后成功了,領導自然也就不能干坐著,必須要表示表示。分封封地,自然也就成了天子應付各路功臣最好的辦法了。天子將這塊封地交給諸侯,諸侯是存在著風險的。

東西南北各個少數(shù)民族繁衍千年,自成一體,突然來了一個周王朝要剝奪他們行為的自由,這件事土著自然會是要反抗的。反抗就意味著流血,總會讓各路諸侯付出一些代價的,但是分封之后,大部分都是一勞永逸的買賣了,身為自己疆域的最大的地主,自然是令人欣喜的。分封,同時也是要講究規(guī)矩的。商朝舊貴族,將其封到宋地,一是靠近故土,二是諸侯圍繞,防止叛亂。周武王死后,其兄弟周公旦代成王處理政務,最后因功勞巨大,天子將魯?shù)胤饨o了他的兒子。

當時,魯?shù)剡@個地方是很肥沃的,這也表示了其對功臣的寵愛。姜子牙封為齊地,身為伐商的首要功臣,這個地方不僅肥沃,同時也是少數(shù)民族的聚集地,起著震懾他們的作用。這里就引出了下一個問題。

2、 疆域擴大急需人手控制

周武王統(tǒng)一天下,繼承了商朝的衣缽,但又不僅僅局限于商朝的疆域。周朝的先祖是自西向東地發(fā)展的,眾多民族星羅棋布分布在中原四周。周人自然是從古到今就和少數(shù)民族打交道的,因此各種盟友,約定都是有的。建國之后,自然是不能放棄,能聽我話的,收編,安撫,繼續(xù)自治形式的存在,不能聽我的話的,就利用全國的諸侯的力量去鎮(zhèn)壓他們。久而久之,疆域擴大,戰(zhàn)爭初落后產(chǎn)生的弊端也因此逐漸消失。

一石二鳥,何樂而不為呢?但是這種控制,是對國家集權(quán)是有影響的,這也是后世詬病分封制的主要原因。分封疆...

查看詳情>>
2、

西周分封制之后的西漢制度是什么?這個制度原來是西周分封制的完善版

西周
西周分封制
西漢

漫漫中國歷史,實行分封制的朝代不止一個,綜合對比之下,西周分封制與西漢分封制有相似之處,然而,相似不等于相同,兩者又有所區(qū)別??梢哉f,兩個朝代的分封制相似三分,不同七分,都為王朝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隔數(shù)百年的分封,目的依然相同

公元前1046年建立的西周,公元前202年建立的西漢,都面臨相同的現(xiàn)實問題:如何有效地管理國家。我們先初步了解一下兩個王朝初期的疆域。

西周的領土比商朝擴大了數(shù)倍:東達海洋,西達陜西西部,南至江淮流域,北至華北平原。

西漢

西漢初年,西漢王朝繼承了秦帝國的大部分疆土,但兩廣、浙閩等地,在秦末天下大亂之時,成為了獨立王國,分別是南越國、東毆國。土地縮小了,西漢初年疆域基本上是東達海洋,西到川隴,南至嶺南以北,北至長城沿線。

疆域形成,但真正要去有效統(tǒng)治這些土地,則是另外一回事:西周疆域內(nèi)(將諸侯國都算在內(nèi)),存在著大量戎狄部落,他們成為王朝的大威脅。

西漢王朝的疆域內(nèi),原燕趙齊地,吳楚故地,民風剽悍,東方六國舊貴族勢力在當?shù)剡€頗有影響。

如何加強王(皇)權(quán),維護統(tǒng)治和發(fā)展,達到國家的長治久安,使王朝千秋萬代,是西周王朝、西漢王朝統(tǒng)治者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因時制宜的“分封制”應運而生。

兩個王朝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軍隊(西漢中后期有所改變),他們可以獨立收稅,有自己的一套政治機構(gòu),他們的爵位都是按序傳承下去,而這些繼承人,原則上都必須是嫡長子。

種種相似的現(xiàn)象之下,西周分封制與西漢分封制之間,還存在著明顯的不同之處,讓我們繼續(xù)看看。

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分封制度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上,這是一種奴隸制國有制。而“授田授疆土”是西周分封制的基本內(nèi)容,它與宗法制又密切關(guān)聯(lián)(宗法制就是按照血統(tǒng)遠近以區(qū)別親疏的制度,嫡長子繼承制度是其最突出的特點),分封對象基本上為姬姓宗族、功臣(后代)等。

當時,周天子是全國最高統(tǒng)治者,占有全國的人民和土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cè)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左傳.桓公二年》)。西周的分封制度就是從天子往下層層分封。封國內(nèi),無論公侯伯子男爵位,都實行世襲,卿、大夫也進行世襲。

西漢的分封制

西漢也實行“剖疆裂土”的分封制。它的分封制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基礎上,史學家楊寬先生在《論秦漢的分封制》中說:

“戰(zhàn)國時代,各國由于社會制度的改革,早已廢除了西周奴隸制的分封,而代之以封建性質(zhì)的分封制,秦漢分封制是繼承戰(zhàn)國制度而有所發(fā)展的?!?/p>

而漢初分封七個異姓諸侯,后被滅六個,再分九個同姓諸侯。諸侯王的爵位由嫡長子繼承,卿、士等世卿世祿制不復存在。王國的官吏不采用世襲制。

受封諸侯權(quán)力不同

受封的諸侯王,在政治上,要承認周天子的宗主地位,諸侯王在本國之內(nèi),是最高統(tǒng)治者,無人能夠凌駕于國君之上,國與國之間有獨立的外交關(guān)系;經(jīng)濟上,諸侯國有自己的經(jīng)濟獨立體系,只要定期向周天子繳納貢賦即可;軍事上,諸侯國擁...

查看詳情>>
3、

為何世人都說西周分封制的施行使得西周華夏文化得到了有效的傳播?

西周分封制

《史記》中關(guān)于西周之前的記錄多有疑義,從西周開始,《史記》記錄就較為詳實,疑義較少,讀史系列第六篇就從西周開始說起。

周室興于文王姬昌,定鼎于武王姬發(fā)。大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fā)帶領周與各諸侯聯(lián)軍起兵討伐商紂王,對于這件事情在《讀史5:紂王真的是一個暴君么?》一文中有作考證:武王伐紂,一句話來概括“周武王趁紂王大軍討伐東夷的時候發(fā)起了一場斬首行動,成功奪取政權(quán)。”

武王伐紂之后,周王室定鼎天下,分封諸侯,形成了非常有名的“西周分封制”。

分封制簡介:

周天子居于至高無上的絕對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長子世襲繼承,其他庶子則作為小宗被分封為各地諸侯。他們在各自封國內(nèi)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長子世襲繼承,其余庶子作為小宗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長子世襲繼承,其余庶子作為小宗分封為士。這樣,根據(jù)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各級宗族貴族組成的金字塔式等級制機構(gòu)。各個等級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既是大小宗關(guān)系,也是上下級關(guān)系。

這個制度,對于周王室來說,最大的意義是在統(tǒng)治前期極大地鞏固了天子的威權(quán),對于華夏文化來說,則是從上而下推動的一場浩大的文化殖民,將華夏文化傳播到四方蠻夷之地。

西周之時,周王室并未能實際掌控四方蠻夷之地。但在分封的時候,周王室基本將華夏文化周邊的蠻夷之地分割殆盡,對華夏的諸多蠻夷鄰居采取了全方位的“扶貧開發(fā)”。

“夏君夷民”是周王室對于華夏文化圈周邊諸侯國的標準配置,周王室為了更好地幫助周邊的鄰居“更好更快地脫貧致富”,給當?shù)嘏渲昧艘徽最I導班子封君,有大夫,有國人,有野人,有奴隸,讓華夏人去當上層階級,以“教化”蠻夷。雖然是統(tǒng)治者,但華夏文明的先進性很好地帶動了蠻夷地區(qū)的發(fā)展,促進人類文明發(fā)展,同時讓蠻夷羨慕文明把自己變成華夏人進而維護華夏利益,最后將蠻夷同化為華夏一族。

西周分封制對于周邊蠻夷之地來說,就是一次轟轟烈烈的華夏文化殖民活動,分封制的施行,使得華夏文化得到了有效的傳播,將華夏文化圈從原來的中原地區(qū),擴大到了大海之濱,吳越之地。

查看詳情>>
4、

西周分封制經(jīng)過了歲月的發(fā)展和變遷,后來又演變成了哪種制度?

西周
西周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fā)聯(lián)合諸多部落,在牧野一地與商紂王的軍隊展開了最后決戰(zhàn)?;蛟S商紂王也沒有料到,自己的軍隊竟然會這種關(guān)鍵時刻突然倒戈,反而助長了周軍的實力。商紂王見大勢已去,于是選擇自焚而死,商朝就這樣滅亡了。

隨后周武王便接管了原本屬于商朝的領土,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周王朝,可惜三年后武王就不幸去世,由周公姬旦攝政,成為周王朝的實際控制人。在王朝建立之初,周公旦采取大封諸侯的方式獎勵那些在推翻商朝過程中的功臣們,一時間得到分封的諸侯竟然有八百人之多,這也意味著在周王朝境內(nèi)存在著八百個國中之國。不過這些諸侯國大多都是姬姓成員的封地,異姓得到分封的現(xiàn)象并不是十分普遍。

隨著時間的推移,分封制的弊端逐漸顯現(xiàn)出來,最終摧毀了周王朝。在經(jīng)歷短暫的秦帝國統(tǒng)治時期后,漢帝國突然拔地而起,并在帝國全境推行分封與郡縣制的結(jié)合體——郡國并行制,但仍然給漢帝國帶來了難以磨滅的負面影響。直到漢武帝時期,該制度所帶來的弊端才逐漸消除,使封建統(tǒng)治者再也不必為此事所煩惱。

周初大行分封,起到拱衛(wèi)中央的效果

西周初期,周公旦對那些跟隨周武王一同起兵的盟友大行封賞,可以說這個新興的國家什么都缺,就是不缺諸侯。當然,接受分封的同時也宣告著要承擔起相對應的種種義務。

周公旦規(guī)定,諸侯必須完全聽從周天子的"旨意";在周天子發(fā)動戰(zhàn)爭時,各諸侯國必須無條件提供一定數(shù)量的軍隊供其指揮;各地諸侯必須按照周天子制定的納貢金額定期繳納至中央朝廷;各地諸侯擁有私養(yǎng)軍隊的權(quán)力,但必須為周天子守衛(wèi)每一片國土。如果周天子遭到襲擊,必須無條件派兵援助。對于各諸侯來說,這些條件并不是什么難事,都紛紛應允,于是分封制便在西周王朝的境內(nèi)確定了下來?!蹲髠鳌べ夜分性涊d:

"鄭之入滑也,滑人聽命。師還,又即衛(wèi)。鄭公子士、泄堵俞彌帥師伐滑。王使伯服、游孫伯如鄭請滑。鄭伯怨惠王之入而不與厲公爵也,又怨襄王之與衛(wèi)、滑也,故不聽王命而執(zhí)二子。王怒,將以狄伐鄭。富辰諫曰:不可。臣聞之,大上以德?lián)崦?,其次親親以相及也。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從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周公旦大行分封制時,主要的對象依然是宗室子弟。之所以推行分封制,主要還是當時的人們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國家概念,百姓們對于周室的認同感很低。再加上管叔和蔡叔曾經(jīng)勾結(jié)紂王之子武庚掀起叛亂,更是讓周公旦感到不安,也讓他意識到周王朝內(nèi)部仍然存在著很多不安定的因素。為了加強對商朝遺民的控制,于是大封諸侯,讓這些宗室子弟前往各地對商朝遺民進行監(jiān)視。

大行分封制的另一大好處是可以保護周室的安全。在周王朝的四周仍然存在著諸多部落,他們也希望效仿周武王占據(jù)中原,建立起新興的國家。周室如果憑借自己的力量加以抵抗實在是太過吃力,所以才通過分封諸侯來強化地方的軍事實力,以此保衛(wèi)周室的安全。所以說,周公旦實行分封制其實也是對當下現(xiàn)狀的一種妥協(xié)而已,而且...

查看詳情>>
5、

西周分封制實行后,西周天子的庶子出路在哪?

西周
西周分封制

周武王歷經(jīng)磨難,率領兄弟們艱苦創(chuàng)業(yè),終于推翻殷商打下江山,那該如何規(guī)劃未來呢?

周武王的想法和普通人差不多,去世之后,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兒子也不能虧待,而是把他們分封到各地立國,吃那片土地的賦稅,這便是諸侯。

諸侯與周王室一樣,嫡長子繼承家業(yè),其他人當卿大夫。以此類推,卿大夫的嫡長子繼承卿大夫,其他孩子封為士,士下面就是平民了。

周天子的兒子,嫡長子會繼承王位,其他兒子會被封為諸侯,是這樣的嗎?其實并非如此。

周朝上下八百年,等級結(jié)構(gòu)相當復雜,天子、諸侯、大夫、士、平民這種以人為主體的五級架構(gòu),只存在于戰(zhàn)國中后期。

西周和春秋時期,因為生產(chǎn)力極為落后,社會的主體是族而不是人,因此天子有王族,諸侯有公族,大夫有卿族,士有士族。

比如《左傳》中常常看到的公子某,身份是諸侯的公族,諸侯是他的族長,可他沒有分封出去,未必有大夫身份。

所以,天子的庶子未必是諸侯,諸侯的庶子也未必是大夫。換個角度說,如果庶子都被分封出去,就沒有了王族、公族。

事實上,周天子分封諸子大多集中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這四代,之后對于分封諸子的記載非常少。

這是因為周朝初期王室實力強大,禮樂征伐出自天子,有權(quán)威把兒子分封出去立國。

但自從周平王東遷之后,周王室勢弱,能掌控的人口和土地相當少,周天子的兒子們就沒有分封立國的條件。

既然不是所有的兒子都被封為諸侯,那么除了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兒子都干什么去呢?

有一部分留在王族,他們沒有國君身份,一般被稱為王子某。

《左傳》記載比較多,比如王子狐(周平王的次子)、王子克(周桓王的次子)、王子朝(周景王的庶長子)等等。

這些人雖然沒有立國,但是身份高貴,是王族的成員,不僅能夠參與政務,而且有屬于自己的祿田。

除此之外,周天子的兒子還有一個去處,那就是流亡他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王室衰弱,周天子分封兒子往往是反常情況,或源自父母的溺愛,或來自權(quán)力的博弈。

因此這種不合禮法的分封,往往容易造成內(nèi)部動亂,這種事情并不少見。

比如周惠王的次子王子帶,因為得到母親惠后的寵愛,被封為甘昭公,結(jié)果發(fā)生動亂被殺;

再比如周貞定王死后,兒子周哀王即位。不久被弟弟周思王殺死。周思王繼位不久,又被弟弟周考王殺死。

綜上所述,周天子的兒子有四條出路,嫡長子會繼承王位,小部分會被分封出去立國,這便是諸侯。

較大一部分會留在王國內(nèi)部,尤其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另外一部分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發(fā)動叛亂,如果成功,則會封王封侯,如若失敗,要么身亡要么流亡他國。

查看詳情>>
6、

周王實行西周分封制是為了什么?西周分封制的弊端在哪

西周
西周分封制

每一種制度都有它的弊端,分封制也不例外,它最大的弊端就是導致諸侯國實力越來越強大,對周天子造成威脅。而且諸侯的爵位和封地是可以世襲的,世襲制導致不是官宦之家出生的人,沒有機會為官,而導致人才大量流失。但是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沒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更適合的制度。按照西周立國初期的社會現(xiàn)象,選擇分封制是最合理的。

西周是如何分封土地的?授封的人群有哪些?

周武王推翻商朝之后,大封有功之臣,授封的人群主要分為以下四大類:

第一、姬姓兄弟、周族子弟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親自率兵討伐商紂王,他的兩位胞弟周公、畢公都戰(zhàn)功顯赫。姜子牙率領的敢死隊對商軍勇猛攻擊,他們是周國的主力軍,核心力量,都屬于周民族的子弟。

第二、異姓功臣

“牧野之戰(zhàn)”是姜子牙一手策劃的,姜子牙是非常卓越的軍事謀略家,他還是“牧野之戰(zhàn)”敢死隊的隊長。除了姜子牙以外,南宮適、散宜生、閎夭、太顛都是西周的開國功臣,他們是周文王姬昌的摯友,史稱“文王四友”,文王四友對周朝的貢獻是十分顯著的。

第三、各個方國、部落

武王伐商的那天,有八百多名諸侯紛紛趕來支持周武王,當然這些人中不乏投機分子,不管他們的目的如何,千里迢迢趕來支持周武王,就算沒有功績也壯大了周軍的氣勢。

第四、商王朝的宗室

在商朝有不少愛國人士,他們對商王朝赤膽忠心,屢次勸誡商紂王,觸怒了商紂王,有些被殺,比如說比干,有些被關(guān),比如說箕子。商紂王殘殺忠臣的暴行人盡皆知,輿論嘩然,但是這些商朝忠臣對周朝的建立卻是有功績的,后來周武王封商朝重臣箕子為朝鮮國君。

周代的爵位分為五個等級,分別是公、侯、伯、子、男,是按照功績大小和與周天子的關(guān)系來劃分的,級別最高的是公爵。在異姓臣子中姜子牙功績顯著,他本是東海人士,來到周國尋求發(fā)展,周武王把姜子牙封到齊地(今山東臨淄),建立齊國,姜子牙建立齊國后實行仁政,將齊國壯大,姜子牙的十二代世孫齊桓公為春秋五霸之首。親族中戰(zhàn)功最為顯赫的是周武王之胞弟姬旦,周武王將姬旦封在曲阜(今山東南部),建立魯國。

堯、舜、禹、商的后裔,還有前朝的貴族也要封爵,只是他們的爵位大多級別比較低,幾乎是子爵和男爵。參與滅商的諸侯所賜的爵位也比較低,一些諸侯和方國本來就有自己的領地,只需賜爵位即可,所賜爵位大多是子爵和男爵。南方的楚國當時的爵位是子爵,后來發(fā)展成中原霸主。

西周實行分封制的原因分析

因為西周所處時代的特殊性,西周只能實行分封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西周時期生產(chǎn)力、經(jīng)濟落后,交通不方便,通訊技術(shù)不發(fā)達,人力與物資都不能在短時間內(nèi)到達周國都城,生產(chǎn)力低下的情況下采用分封制是最合理的,如果周天子采用君主專制制度治理疆域遼闊的國家,猶如大海撈針,難度可想而知。

第二、周國建國初期都城設在鎬京(今陜西西安),路途遙遠難以控制東方,也不便于統(tǒng)治商朝后裔,為了有利的控制疆土,分封制是最佳的選擇。周天子將土地分封給親族和功臣,各個諸侯國定期向國家提供軍賦和力役...

查看詳情>>
7

周王通過這個制度就把權(quán)利控制在手中,你是怎么看西周分封制呢?

西周
西周分封制

西周滅商后,奄有東方及江淮之地,疆域空前廣闊。為了吸取商朝滅亡的教訓,在全面比較了夏商的國家制度,尤其是商朝的體制后,武王采納箕子的建議,決定實行“封土建國”方略,這種宗法制度古時已有,至武王時才完全確定下來。即按疆土距京城的遠近,依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全國為若干個侯國。把土地及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給在滅商大業(yè)中做出了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以鎮(zhèn)撫各地。

其分封原則是:同姓和重要的同盟異姓侯國,分封在原殷王畿內(nèi)或其重要屬國地區(qū),作為王室的藩屏,肩負著保衛(wèi)周的安全;投降的殷貴族,留居在周貴族的采邑之間,便于監(jiān)視;降周的殷商屬國多被遷至周人勢力的外圍,置于接近戎、蠻的邊境地區(qū),利用他們作為抵御異族入侵的第一道防線。

在這些封國中,比較重要的如封武王師尚父于營丘(今山東臨淄北),建立齊國,作為控制東夷諸部的重要力量;封成王弟叔虞于唐國故地(今山西翼城),建立晉國,以加強對河東戎、翟諸部落的控制;封召公奭長子于薊(今北京市西南),建立燕國,以控制燕山南北及遼西一帶的戎、翟部落;封“漢陽諸姬”在漢水東岸,建立申(今河南南陽)、隨(今湖北隨縣)、唐(今河南唐河)、鄖(今湖北安陸)等姬姓小國,以控制荊楚及江漢地區(qū)的其他少數(shù)族部落;追封太王長子太伯及次子仲雍在太湖地區(qū),建立吳國(今江蘇蘇州),使周勢力擴展到江南一帶。

各諸侯可以擁兵,但必須隨時聽從天子調(diào)遣,即“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定期向天子納貢、朝賀;允許封侯世代承襲,并可在封國內(nèi)分封卿、大夫、士,即諸侯國君之臣。卿、大夫也可再將自己的一塊勢力范圍分給士。士下面就是平民和奴隸了。士是統(tǒng)治階級里地位最低的一級,但卻有權(quán)力控制平民與奴隸。顯然,諸侯雖有管理自己的領地,分封其他階級的權(quán)力,但必須忠于天子,要對周天子承擔鎮(zhèn)守疆土、出兵勤王、繳納貢賦、隨王祭祀等義務。天子對諸侯享有賞罰予奪之權(quán),對封國中分封的卿大夫也有權(quán)過問。毫無疑問,武王實行的封邦建國方略,相對于商朝那種原始小邦林立的現(xiàn)象來說,顯然是一個進步。它有統(tǒng)天下于一尊的意義,在一定時期內(nèi)加強了周王朝統(tǒng)治的作用,維護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一等級序列的禮制。

西周的分封制,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的奴隸制社會達到了頂峰。

西周的分封,在武王時即已開始,但大規(guī)模分封是在成王及康王時期。

周朝經(jīng)過兩次分封,全國范圍內(nèi)的諸侯數(shù)量達到了800多個。

周王朝疆域遼遠,為了統(tǒng)治的需要和威鎮(zhèn)諸侯,西周王朝建立有一支強大的軍隊。

西周王朝的軍隊主要有成周八師、西六師、殷八師,以保衛(wèi)全國。西六師駐守在宗周,拱衛(wèi)豐、鎬之地,以保衛(wèi)西周王朝的本土。殷八師駐守在殷商故地,主要是對付殷人和東夷。成周八師駐在東都雒邑,以保衛(wèi)成周。這樣東可以鎮(zhèn)守東方的廣大地域,西可拱衛(wèi)宗周,南可以威服淮夷,北可扼守幽燕。

周王通過這些措施,就把治理全國的權(quán)利,牢牢地控制在手中。

查看詳情>>
8、

為什么說西周分封制是當時最全面、最有效、最先進的統(tǒng)治方式?

西周
西周分封制

當歷史行進到距今約3000年的時候,周武王打敗了商朝的帝辛,成功的建立了周在華夏的主宰地位。在思考如何治理這個國家的時候,周的統(tǒng)治者們選擇了一個令后人爭論不休的制度-分封制。

這項制度后來導致了周王室的沒落,也導致了后世許多王朝的覆滅,分封制因此被廣泛詬病。然而,這項制度的確那么不堪嗎,它真正的意義在哪里?

1 周的分封

周王朝對于諸侯的分封主要有三個時期:周武王時期、周公/成王時期、周平王時期。而這三個時期的分封各有其必然性和政治意義。

周武王通過牧野之戰(zhàn)和后續(xù)一些列戰(zhàn)爭征服了殷商統(tǒng)治的核心區(qū)域和支持殷商的主要諸侯,但廣大的殷商遺民和偏遠中立的諸侯并沒有徹底臣服于周。因此,武王時期主要分封的意義在于分化瓦解和控制殷商遺民、偏遠諸侯,以屏蔽王室,鞏固剛剛建立的周王朝的統(tǒng)治。

周武王時期,周主要分封的對象是文王的兒子們、殷商遺臣、先賢之后、還有重要的功臣。文王的兒子們?nèi)绶植荚谝笊毯诵牡貐^(qū)周邊的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是為三監(jiān);分布東夷地區(qū)的周公旦(魯國);另外,還有一些文王之子得封在今河南、山西一帶,還有周王室遠親在召公奭得封于燕、太伯之后周章(吳國)得封于吳;功臣如太公姜尚得封于齊;殷商遺臣如殷商故地的商紂太子武庚、封于朝鮮的殷商遺臣箕子;先賢之后如黃帝之后封于薛、虞舜之后封于陳、夏禹之后封于杞。

周王朝第二個大量分封的時期是在周公和成王時期。分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是周公平定三監(jiān)之亂后重新處理殷商遺民和故地,其二是隨著周的統(tǒng)治逐漸加固、征服范圍更加廣泛,更多的諸侯臣服于周,也有更多的與蠻夷接壤的土地需要鎮(zhèn)守。

因此這一時期分封數(shù)量最多,成分也最復雜。排在首位的仍然是姬姓近親,武王之子、周公之子,還有未得封的文王之子,共計數(shù)十人,他們分封的地方大多是周王畿的東、北兩個方向。典型代表如封于唐(晉)的武王之子叔虞、封于衛(wèi)的文王之子康叔等。他們爵位高、封地相對富饒,而且也距周的核心地區(qū)較近。

其次是未得封的功臣,他們大多是對周王朝建立有一定功勛的異性功臣,或與周王室關(guān)系相對疏遠的姬姓宗室。他們大多封于與蠻夷交界的地方,用來抵御蠻夷勢力的擴張。這一類諸侯在武王時已有所分封,這一時期主要分封的諸侯處在周重點防范的南蠻和東夷之地。比如為加強對于楚的防范,周在江漢間分封了鄧、鄀、盧等,隨、唐等諸侯。他們的地位處于第一類和第三類之間。

第三類是臣服的蠻夷酋長,典型的代表如楚國和徐國、淮夷等。這類諸侯的數(shù)量并不少,但卻沒有完全聽從周,周對他們也并不信任,因此在分封體系中地位也很低,比如楚國僅僅是子爵。因為周也僅僅滿足于他們表面的臣服和數(shù)量很少的納貢。

在這之后,歷代周王都有過分封諸侯的舉動,但數(shù)量不多影響也不大。周第三個大量分封的時期是平王東遷之時。與前兩次分封不同,這一次的分封是周王室的無奈之舉。此時周的勢力已經(jīng)日薄西山,但因為秦鄭等國的護衛(wèi)才得以在洛邑站穩(wěn)腳跟,周平王不得已將王畿故地封給秦...

查看詳情>>
9、

從附庸到諸侯,秦國是怎么做到的?

秦國受封諸侯
秦國附庸西周
西周分封制

秦國的第一代國君非子因為祖?zhèn)鞯氖炙嚿朴陴B(yǎng)馬,得到當時周孝王的重視,將秦地(今甘肅天水一帶)賜給他作為封邑,并讓他接管嬴氏的祭祀,所以非子也稱為秦嬴。而秦地就成了以后大秦帝國的發(fā)源地。

這個時候的秦國只能算是周王室的附庸國,什么是附庸國呢?就是封地不超過五十里,附屬于周王室或其他諸侯國的小國。附庸國沒有自主權(quán),不像諸侯國在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上都是獨立的。也就是說附庸國的爵位還要排在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之后。

所有事業(yè)的起步都是最難的,況且秦國的祖先還有歷史污點。非子的五世祖就是惡來,那可是商紂王的寵臣,最后和紂王一條道走到黑,被周武王所殺?,F(xiàn)在的周孝王沒有追究非子家族的過去,還很重用他,說明周孝王還是很重視技術(shù)人才的,只要你技術(shù)過硬,其他的都不過問,也說明學一門技術(shù)的重要性。有道是:一技在手,天下我有。

所以說秦國能有現(xiàn)在的基礎已經(jīng)不錯了。非子用自己養(yǎng)馬的技術(shù)為家族掙來了家產(chǎn),奠定了根基,以后大秦帝國的建立也算是有一個好的開始了,剩下的就是需要穩(wěn)扎穩(wěn)打。

就這樣過了三代到了秦仲這一代,周王室權(quán)力衰弱。現(xiàn)任周厲王昏庸無道,導致有些諸侯都不服從管理了。趁此機會西戎族也不服管理,反叛了周王朝,滅了犬丘(今甘肅禮縣)大駱的全族。

說起犬丘的大駱家族,其實和秦國屬于同宗。因為秦國開國國君非子的父親就叫大駱。非子在受封前其實一直住在犬丘。周孝王對非子的寵愛也沒得說,畢竟非子善于養(yǎng)馬,要知道馬在冷兵器時代的重要性絕不亞于現(xiàn)在的飛機、坦克。本來周孝王是想讓非子做大駱的繼承人的,但是大駱的夫人是申國的公主申侯的女兒,她的兒子成已經(jīng)是繼承人了,也就是說周孝王“愛屋及烏”想更改大駱家的繼承人。

這個時候,申侯不愿意了出面向周孝王力陳利害關(guān)系,大概意思就是我們和西戎族關(guān)系很好,西戎族因為我們也歸附了周朝,所以西部邊境才能如此安定。有些威脅的意思,總之周孝王是聽明白了,改繼承人的事就此作罷。但是還是心有不甘,就賜封秦地給了非子。

現(xiàn)在犬丘大駱家族被滅,大駱就剩非子這一支了。此時是周宣王在位,他任用秦仲為大夫討伐西戎,結(jié)果秦仲不敵被殺。周宣王又召見秦仲的五個兒子,讓大兒子秦莊公帶著幾個兄弟和七千士兵繼續(xù)攻打西戎,這次西戎族被打敗了。周宣王很高興,將秦莊公他們祖先大駱以前的封地犬丘賞賜給了他們,并任命他們?yōu)槲鞔勾蠓颉?/p>

秦莊公的長子世父,對自己的爺爺秦仲被西戎殺害一事一直耿耿于懷,于是就將繼承人的位置讓給了弟弟秦襄公,自己率兵繼續(xù)攻打西戎,還發(fā)誓如果不殺死戎王就絕不回家。秦襄公即位的第二年,西戎包圍了犬丘,世父進行反擊,反而被西戎俘虜,一年多之后才放還。由此可見,秦國現(xiàn)在的力量還是不夠強大,和這些游牧民族不能比,和中原諸侯們也不能比。

公元前771年,西周的周幽王為了博美人一笑,玩起了“狼來了”的游戲烽火戲諸侯,還隨便更換了繼承人(這周王怎么總喜歡更換繼承人,不管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這次更換又是申侯...

查看詳情>>
10、

秦始皇:運用郡縣制,實現(xiàn)天下大一統(tǒng)

秦朝郡縣制
秦王嬴政
郡縣制和分封制

秦始皇沒有為自己的江山立太子,而且秦始皇也不認為自己會去世,秦始皇一直都追求如何讓自己更為的長壽。秦始皇之所以不愿意分封制,最主要的因素是因為秦始皇看中韓非的法家學說,認為政治的核心應該是權(quán)力的高度集中,所以秦始皇更樂意郡縣制而非分封制。

商鞅提倡的霸道也是迫于無奈。

因為君主一般都比較喜歡對于自己利益比較有利的思想。而當時正好處于是混亂的時期想要統(tǒng)一,若想統(tǒng)一國土就必須運用法家的強制條例來鞏固政權(quán)使執(zhí)政者和當權(quán)者的政治理念達到統(tǒng)一。其實法家的主創(chuàng)代表人商鞅也知道霸道是把雙刃劍。原本商鞅也是趨利避害的先跟秦孝公講帝道,但秦孝公不為所動,認為和自己的利益好像沒有什么實質(zhì)性的關(guān)聯(lián),接著商鞅又跟著請秦孝公講王道。秦孝公還是覺得一頭懵,最后商鞅實在沒有辦法,只能想講出了讓政權(quán)高度集中的霸道。這時的秦孝公才覺得熱血沸騰,聽得津津有味。法家的學說最主要是讓君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與一生這樣的權(quán)利讓君主享受九五至尊的快感,所以君主們更樂意接受法家的條例來制約官員和百姓。

秦始皇可能是看到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為秦國帶來的利益。所以秦始皇肯定了商鞅變法的重要性,到后期韓非的一系列理論,秦始皇看到了法家思想讓國家強盛的更多可能性,所以秦始皇會重用法治,為了更好的集中權(quán)利統(tǒng)一軍隊力量讓國家更為的強盛。但是秦始皇沒想到國家安定以后,條律就要因時因地而變。君主制的高度集中能雖然和會讓地方減少地方割據(jù)的可能性。但長期性的嚴苛下,卻讓老百姓覺得苦不堪言。

西周的禮樂制度也有其缺憾性。

周文王的分封制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開始衰落。而秦始皇在統(tǒng)一六國之后,不可能再運用于已經(jīng)失敗過一次的分封制,作為新一代的千古帝王。秦始皇肯定會開創(chuàng)新的局面,應用韓非和商鞅的法家制度加以強制鞏固政權(quán),而周文王的禮樂制度。這也是秦始皇借鑒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但是秦始皇卻沒有以人為本的去著想,將禮樂制度和法家制度有機的結(jié)合,才是更好的安邦之道。秦始皇一味地摒棄禮樂制度,導致明不了民聲載道,這也是后期秦王朝為什么會毀滅的因素之一。

秦始皇后期云游四方,周文王的分封制不是用于秦始皇集中權(quán)力。

周文王時期因為諸侯和大臣之間有相互的血緣關(guān)系,所以他們相互制約到了春秋時期他們的血緣關(guān)系就日益疏遠,所以就不會顧忌太多的仁愛和親屬,禮壞樂崩社會現(xiàn)象變得岌岌可危。而秦始皇想要把權(quán)力高度集中,就要根據(jù)法家來制定郡縣制的實用性。而郡縣制能讓秦始皇更加放心地在外云游。如果是分封制,秦始皇肯定會害怕其他諸侯的壯大來威脅到中央政權(quán)。因為周文王的比較制度到了春秋時期就變得四面楚歌,而秦始皇只是害怕重蹈覆轍,所以選擇了郡縣制。

結(jié)語:

建立千秋大業(yè)的秦始皇,運用郡縣制讓中國領先世界2000多年!無論是出于分封制還是郡縣制,都有其弊端和益處。就算秦始皇實行了分封制,也阻止不了趙高的一再作亂。因為秦始皇的讓扶蘇接班,但扶蘇的政治閱歷不夠恐怕難等大任。秦始皇忙著郡縣制和云游...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