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勾踐為何殺文種,到底是因為功高震主還是鳥盡弓藏?
越王勾踐大敗吳國,一雪三年給夫差當(dāng)牛做馬之恥。之后,勾踐回國,越國國內(nèi)安定,人民生活回歸正常。按理說,幫助勾踐報仇的功臣理應(yīng)獲得獎賞,但范蠡卻給文種留下了一封信后跑路了。
范蠡逃跑,文種被賜死
文種一臉疑惑,打開信后,發(fā)現(xiàn)上面寫著12個字:“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種這才明白了范蠡跑路的原因。但文種似乎沒有察覺到事情的嚴重性,只是在這之后開始稱病,并拒絕上朝。盡管如此,文種還是沒有躲過勾踐的殺意,最終文種被勾踐賜死。
時至今日,有絕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文種的死是因為功高震主,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今天,歷史象就來詳細闡述一下這其中的緣由。
楚國為越國輸送大量人才
在《呂氏春秋》中有這樣的記載:
“范蠡,楚三戶人也;大夫種(文種),楚為鄰人?!?/p>
此處點明了范蠡和文種原為楚國人,但后來“見霸兆出于東南”,兩人便去了東南。此處的“霸兆”又是何意?
結(jié)合時代背景,當(dāng)時晉國制定了“聯(lián)吳制楚”的外交政策,借此來打壓楚國。楚國為了回擊,也制定了“聯(lián)越擾吳”的政策。在此期間,楚國不僅運送了大量的物資到越國,還派遣了一部分楚國人才去了越國。如此看來,“霸兆”便是指楚國扶持越國的政策,為此,范蠡和文種才被派去了越國。
如此政策很見成效,越國的實力逐漸強大,還趁著吳國攻打楚國時,去襲擊吳國,成功挽救楚國于危難之中。至此,吳國和越國之間的矛盾愈發(fā)增大,楚國的日子卻輕松起來。畢竟,吳越之爭的最大受益者其實是楚國。
勾踐臥薪嘗膽,一舉滅吳
之后,勾踐一時輕敵,親率大軍討伐吳國,卻慘遭滑鐵盧,被迫向吳王夫差求和。他在越國茍且偷生了3年,才被釋放回國。回國后的勾踐臥薪嘗膽,在范蠡和文種的幫助下,重振越國,并成功滅掉了吳國。
而此時的楚國猛然間意識到,越國已經(jīng)不同于往日。所以,當(dāng)越國打算向楚國借兵攻打晉國時,楚國不僅沒有借兵,反而出兵攻打越國。這令勾踐大怒,原本打算正面迎敵,一旁的文種卻給出不同的建議:越國元氣大傷,此時攻打楚國并非合適時機,不如割地求和。最終,勾踐才決定將越國“露山之陰五百里以賂之”。
楚越?jīng)Q裂,勾踐著手清理內(nèi)奸
隨著楚越兩國從蜜月期轉(zhuǎn)變?yōu)榉质制?,為避免國?nèi)機密泄露,勾踐開始著手清理國內(nèi)的內(nèi)奸。此時,身為楚國人的范蠡和文種,自然成為了楚越兩國關(guān)系惡化的犧牲品。范蠡提前察覺,所以選擇了早早跑路,還在跑路前勸誡文種一同跑,然而文種盡管有所提防,卻低估了勾踐的殺意,最終慘遭賜死。
文種不得不死的原因
不過,歷史象認為,盡管文種死于楚國兩國的政治斗爭中,是一個無辜的政治犧牲品。但站在勾踐的立場來看,為了避免機密的泄露,文種是必須死的。至于為何大多數(shù)人會認為文種是死于“鳥盡弓藏”呢?因這個記載見于《史記》,加上被廣泛流傳,才造成了普遍認知。但這件事其實在《左傳》、《國語》中都沒記載,所以是真是假實難確認。
與“勾踐為何殺文種,到底是因為功高震主還是鳥盡弓藏?”相關(guān)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