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為漢代帝王統(tǒng)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也是獨尊儒術的基礎
提到董仲舒,大部分人會想到漢代由他所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使儒家思想深深影響了后面的幾朝幾代,甚至今世,何不曾想,作為一名唯心主義哲學家,他所做出的成就遠不止這些,他根據《春秋》所延續(xù)出的“天人感應”論更是為漢代的帝王統(tǒng)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也是獨尊儒術的基礎。
一、天與人的涵義
“天”的涵義,據多家學說來看,最完整且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由勞思光等為代表提出的的五義說:他們認為“天”可以有五種意義,依次為“物質之天”,“主宰之天”,“自然之天”,“義理之天”和“道德之天”,這就像“天”是這個世界廣義的一部分,也包含了我們作為人所需要的一切,生存所需的食物,容納我們所需的天地,主宰著天覆地載的力量,指導著人們言語行為的道德準則。
而“人”的涵義,則有王明的觀點,為兩重,一是人的生命,包括生命的來源、成長和死亡;二是人的生活和行為,包括生活的窮、通、苦、樂,行為的吉、兇、善、惡等。在我看來,這個是最通俗簡單的解釋,人可不就是由生至死的生命個體,其間穿插著我們的喜怒哀樂、行為決定、悲歡苦痛、,從而形成了每個人獨特的生命軌跡,進一步構成了整個人類的大命運。
多重的涵義,豐富的義韻,讓天人問題成為了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圍繞對象。北宋邵雁認為:“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更是要“究天人之際”而撰史,可見“天人問題”貫穿了古代整個的學術界,甚至是科學界,為古代哲學的研究與發(fā)展的基本問題。
二、董仲舒“天人感應”論前身的發(fā)展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無前人之奠基而無以追溯,而這源頭則可以尋到原始社會時期,那時的人們順應、依賴自然而得以生存,對自然的畏懼使他們具體化自然的種種現象,或天神,或土地神,將他們制成圖騰來進行崇拜,這便是天、人之間最初的溝通形式——祭祀,但這并非之前所提的唯心主義思維即感性思維,而只是一種單純的乞求與敬畏。
真正要有精神上的聯系那是在后來人們進入農耕社會后,前人留下來的寶貴的生存經驗使得人們將他們供奉,有了寄托性的精神因素在里面,也有了通靈的鬼神因素在里面,人們將祭天與祭人相結合,就更有了與“天”溝通的感覺,隨之而來的巫術等都是意圖用意志來求得平安、獲得溫飽,而這些為神的先人就是人格神。
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皇權治國,天子出現了。天子,天之嫡長子,權利神授,秉承天意而治理天下。這當然是統(tǒng)治者為鞏固地位而向人們傳播的控制意識,但當時所形成的“天人宗教”提示著天子極大的能力——上可控天雨,下可豐莊稼,甚至是戰(zhàn)爭勝敗都由天子所掌控,雖然不一定都能做到,但只要豐年雨順,勝戰(zhàn)連連,就是天子行使天的意志的功勞。由此可推出當時統(tǒng)治者的治理離不開神乎其神的占卜,“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此時殷商的人們從信奉多個神演變?yōu)榱诵欧钜粋€“至上神”。
天子:人民心中的至上神
綜合以上幾個轉變時期,可知,“天”的發(fā)展由最初的自然之神發(fā)展為了具有...
查看詳情>>與“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為漢代帝王統(tǒng)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也是獨尊儒術的基礎”相關的文章
搜索更多內容
推薦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