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為什么說戊戌變法改革運動為爆發(fā)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礎?
戊戌變法發(fā)生在1898年,按中國傳統(tǒng)干支紀年,這一年是戊戌年。它是以康有為為領袖,得到光緒皇帝充分支持的政治運動;又是以救亡圖存為目的的愛國運動和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改革運動,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戊戌變法的歷史經(jīng)驗至今仍然值得我們重視。
在維新派推動下,近代中國出現(xiàn)了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被英國打開之后,在清朝統(tǒng)治階級中逐漸出現(xiàn)了一批“睜眼看世界的人”。他們針對時局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承認西方“夷人”(洋鬼子)也有比我們高明的地方,可以學習、效仿,用以制服“夷人”。這是近代中國最早向西方學習思想的萌芽,是了不起的進步。但是,學習西方,接著就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如何對待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于是,就有人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時候,西方世界已經(jīng)不再被輕蔑地稱為“夷”,而且,其優(yōu)長之處,也從“技”上升為“學”了。這表明,中國人對西方世界的認識又進了一步。不過,這里的“西學”主要指的還是西方的科學和技術。這批人主張辦工廠、興學堂,用新式武器裝備陸軍、海軍,以求富國強兵,但是,他們認為,中國的倫理綱常和傳統(tǒng)文化還是根本,是“體”,必須堅決維護。歷史上稱這批人為“洋務派”,他們的一系列作為被稱為“洋務運動”,或“自強運動”。洋務運動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一部分知識分子走出國門,或留學、或出使,他們發(fā)現(xiàn),“洋鬼子”在文化教育及政治制度方面也有許多長處,主張進一步擴大向西方學習的范圍。這一部分人被稱之為早期改良主義知識分子,其代表人物有王韜、容閎、薛福成等,但是,他們的主張還沒有轉化為政治行動,還沒有形成規(guī)模和氣候。
1894年發(fā)生中日甲午戰(zhàn)爭,堂堂的中國敗在島國日本的手上,其結果是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激起了中國人的“普天忠憤”,也引起了中國人的普遍反思。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在深入思考:為什么搞洋務、買兵器、練海軍,這么多年了,還經(jīng)不起日本人一擊?他們認為,中國人應該棄舊圖新,在保存君主制度的前提下改革政治。這部分人被稱為“改良派”或“維新派”。維新派繼承早期改良主義者的思想,但是,在若干方面又有發(fā)展。一是提出“民權、平等”之說,用以挑戰(zhàn)君主專制思想。中國社會長期認為“君權天授”,維新派則認為“君權民授”,可以公舉,也可公廢。二是批判綱常名教。儒學長期視“三綱五常”為天經(jīng)地義,而維新派則指責其“慘禍烈毒”。三是提出“以西學為要圖”,認為“救亡之道在此,自強之謀在此”。嚴復批判“中體西用”說,認為體用本就一物而言,不能以牛為體,以馬為用。在維新派的推動下,近代中國出現(xiàn)了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維新運動是如何形成規(guī)模和氣候的
維新派在政治領域的代表人物是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
康有為是維新派的領袖人物,早年所學為傳統(tǒng)儒學,后來讀到了一些由中國人編寫的介紹西方的書籍,對西方有所了解。他家居廣東...
查看詳情>>與“為什么說戊戌變法改革運動為爆發(fā)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礎?”相關的文章
搜索更多內容
推薦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