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封建社會

發(fā)布時間:2020-05-27
1、

紡織始祖黃道婆的貢獻有哪些 黃道婆如何在封建社會苦盡甘來

宋朝
黃道婆發(fā)明了什么
黃道婆的歷史功績
黃道婆的貢獻

在中國古代有出現了很多鮮艷亮麗的衣著服飾,絲綢布料也走出了國門,著我華服,揚我國威,五彩的服飾并不僅僅是為了遮羞,更是彰顯了大國的氣派。就像是倉頡造字、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術,紡織這也是一門技術活,紡織技術能夠在古代婦女中大為流傳也是黃道婆的功勞,黃道婆也正是元代一位杰出的紡織技術家,黃道婆并不是這項技術的發(fā)明者,而是這項技術的傳播者。

半生辛勞,打破桎梏

古代充滿著封建思想,婦女地位低下,身為女性就似乎應該是男性的附屬品,好像生死也由得男人決定一般,生死不論,何談愛情。黃道婆她就出生在南宋末年,本就是不安穩(wěn)的年代,她又出生于農民家庭,家中貧困潦倒,在她年僅十一二歲的時候,就將她賣給了他人作童養(yǎng)媳。童養(yǎng)媳這樣的事件并不少見,甚至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他們,那些自以為高人一等的野蠻生物就把女人當成了貨品,與給予求。

黃道婆嫁的那戶人家,也沒有把她當成一個人來看,把她活生生當成了奴仆,她白天要下地干活,晚上要就著昏暗的燈光紡紗織布,或許這在于一個貧困的家庭來說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可是這個家庭不止是經濟上的貧困,更有精神上的匱乏。黃道婆在承擔繁重的勞動之外,還要遭受婆婆和丈夫的毒打、虐待。黃道婆可不是一個真正的老婆婆,她有血有肉,她敢于和命運抗爭,她忍受不了這樣的折磨,所以在一天的半夜,她偷偷上了漁船,逃離了這樣非人的生活。

黃道婆上漁船的時候,她并沒有任何的目的,她只是想要逃離,可正是這條漁船改變了她的命運,漁船漂泊到了海南的黎族地區(qū),她的人生高掛帆布,乘風而行。

天佑善人,勤學好問

黃道婆下了漁船,她無處可去,在一個黎族婦人屋前戰(zhàn)栗,婦人看她衣服破爛不堪,又饑寒交迫的樣子,婦人心中不忍,拉著黃道婆進屋內取暖,讓黃道婆換上了黎族人的桶裙,還端上來了一碗熱湯。最親近的人都沒有給自己一些溫暖,卻在陌生人的屋內有這般的踏實。黃道婆瞬間淚如雨下,她開始說起自己的家世。黎族婦人一聽,對她很是同情,干脆認黃道婆做了女兒,在生活上對她給予了不盡的照顧。

海南本就盛產木棉,再加上黃道婆發(fā)現黎族婦女的紡織技術和工具都來得先進,她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黃道婆本就有一些織布的技術,只是在她的家鄉(xiāng)江南地區(qū)還沒有踏車,只能手剝棉花,用小竹弓彈棉花,想到這,黃道婆心中一喜。多次向黎族婦女請教,她終于掌握了黎族的紡織工藝,她還將原有的技術進一步的升華,她可以織出各式各樣的布,她的布都能得到村里老少的一致認可,很快就聲名遠播了。

不畏強權,心中坦然

很多外來人都慕名前來,為的只是黃道婆的一塊布,他們感嘆于婦人的精湛手藝,求人辦事哪兒有不誠意的主兒??僧敃r就有一個外地來的商人,不管不顧沖到黃道婆面前,趾高氣昂的他蠻橫的想要收購黃道婆的紡織精品,還揚言是要進貢給皇帝的。黃道婆只說她自己都不夠用,怎么還有多的給皇帝?這位商人開始拿皇帝壓她,還要問她的罪,黃道婆高昂的頭就沒有低下過來一分。周邊的婦人也幫黃道婆說話,商人惱羞成怒,憤...

查看詳情>>
2、

管仲改革里實施的土地改革,加速了中國從奴隸制社會轉換為封建社會的進程

管仲
管仲改革

在夏商周時期中國的土地是屬于國家所有的,正如《詩·小雅·北山》所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就是一切的土地都屬于國家擁有,當然實際上就是歸當時最高的統治者“王”所有,如在周朝就是歸周王所有。在當時王就是全國土地的所有者,他負責將土地層層分給諸侯,諸侯再將土地賜給卿大夫,卿大夫再把土地分賜其子弟和臣屬,然后臣屬就將土地交給庶民和奴隸耕種。當然在那個時候這些貴族們所占用的土地,他們只有使用權,卻并沒有所有權,所有權在當時王的手中。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當然這些貴族雖然掌控了土地,但是總不能讓這些貴族去親自耕種這些土地吧!也就是如此“井田制”隨之應運而生?!熬镏啤笔加谏坛?,完善于西周,最早的記載出現在《谷梁傳》一書中,其文記載“古者三百步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周王朝將全國的耕地劃分為多塊一定面積的方田,周圍有經界,中間有水溝,耕地阡陌縱橫像一個井字,故名“井田”,然后每個井分為9個方塊,其中8塊為“私田”,中間的1塊為“公田”。

《孟子·滕文公上》云“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yǎng)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也就是在當時8塊“私田”歸8戶人家所有,私田的收入也歸8戶人家所有,中間的“公田”由8戶人家一起耕種,而收入歸封邑貴族所有,當然這8戶人家需要做的就是先耕種好公田,然后才能去耕種私田??梢哉f在當時西周正是借助著這樣的制度從而造就了經濟的繁榮。但是“井田制”雖然造就了西周的繁榮,不過隨著時間的逝去,井田制所存在的缺點,最終也讓它走向了毀滅。

井田制

井田制最明顯的缺點就是“分配不均”。在當時周王將井田分為三類,其中他將靠近河流、背山向陽的這些最肥沃的土地留給了自己和那些貴族,且面積也是最大的。然后他將距離城市較近的郊區(qū)土地分給居住在城中的“國人”,其土地相對于貴族的那些土地要貧瘠,而且面積也要小的多,不過相對于那些庶人所分到的土地卻要好的太多,因為那些庶人分到的土地完全就不是最差的,不但離城市較遠,而且土質也十分的瘠薄,可以說就是壞田。可想而知這樣的分法對于“庶人”來說是最不公平的,可是就是這樣“庶人”們每年都還是需要在貴族們的“公田”上進行勞作,之后才被允許去耕種屬于自己的那個貧瘠的土地。

而在西周雖然這個缺點因為社會體制和生產力的問題所以并沒有出現多大的問題。但是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中國從奴隸社會慢慢開始轉型為封建社會,再加上鐵器和牛耕的流行,曾經的庶人和奴隸們開始利用這些工具開始在廣闊的山林中開辟出完全屬于自己的肥沃土地,所以他們就不再盡心盡力的幫助貴族們去耕種“公田”,甚至有很多的人都開始逃離貴族們的封地,然后躲進山中自己開辟田地,自立為生。

正如何休在《公羊傳》所說“當時“民不肯盡力于公田””,由于在當時這些肥沃的公田完全是依靠庶人和奴隸們來打理的,而隨著這些人在打理公田上越來越漫不經心,消...

查看詳情>>
3、

晚清滅亡了,那些晚清太監(jiān)怎么樣了?

封建社會
晚清太監(jiān)
晚清滅亡

現代生活的日新月異讓很多人都忘記了一件事,那就是我們如今生活的年代和封建社會其實并不遙遠,那些存留在歷史課本中的皇帝也只不過剛剛退位了一百多年,但是在很多人的心中,好像尊卑分明的封建思想已經是千年之外的往事。

正是因為這種對于時間的錯覺,會讓很多人對于過去有一種心理上的濾鏡,在影視作品的影響下,有些人認為古人的生活非常值得向往,每天都只是閑庭卻步的節(jié)奏,過著桃源般的浪漫生活。

可是歷史的殘酷卻并非是人們所能想象的,封建社會之所以會分崩離析,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底層人民在長久的時間中甚至連溫飽都是一種奢侈,而他們的窮困則是喂養(yǎng)這一整個統治階級的奢靡,不單單是財富上的剝削,更有一種專供于伺候他們的職業(yè),需要窮人付出殘害自己身體的代價,這種職業(yè)就是宮廷太監(jiān)。

多余的存在

太監(jiān)在中國封建歷史上是很悠久的一個存在,不論是哪一個朝代,不論是圣主還是昏君,對于太監(jiān)的需求都是一樣的,因此這種以戕害身體為代價的職業(yè),卻能夠在中國歷史一直代代不絕,看似非常的不合理,卻能夠說明一個很樸實的道理,那就是朝代或許有盛世有衰世,可是對于老百姓來說,生活卻是一層不變的艱苦,如若能夠填飽肚子,誰又愿意用殘缺的身體換取謀生的手段。

除了小時候被父母賣入宮中的太監(jiān),很多太監(jiān)是在生存和尊嚴之間選擇了自己的需求,這本身是無可厚非的,那些嗜血的統治階級才應該受到咒罵。不過歷史卻從來不會給弱勢群體報以溫存,所謂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清王朝被人們所推翻之后,曾經的王侯將相縱然是跌落下高臺,可依舊還是能夠保持富裕的生活。

歷史的聚光燈也很多聚焦在“末代皇帝”或“末代格格”這些金枝玉葉上,但是在他們的背后,歷史碾壓過的還有數以萬計的太監(jiān)們,他們本身就是依附在封建帝王的權力身邊,當帝王被連根拔起的時候,這些太監(jiān)的在舊時代的流失和新時代的浪潮中成了“多余”。

三種下場

宣統皇帝在剛剛退位的時候,民國政府還能夠允許宮廷的存在,本來這些最后一代的太監(jiān),或許可以和末代皇帝一起走完歷史的最后一程。不過最后風云突起,皇帝被驅逐出了紫禁城,而太監(jiān)也一個個被好心“解放”了出去。

在那個“三腳九流”尚且遭人白眼的社會,更何況這些落勢的太監(jiān)們,對于他們的未來,政府無心安排,所能依仗的只是他們自己而已,根據一些民初的文人記載,中國的末代太監(jiān)們,他們之中有大致分為三類人,各類人有各類人的不同境遇和心態(tài)。

乞丐中也有丐幫幫主,所以在太監(jiān)群體中也自然有位居金字塔最上層的存在,譬如我們所熟知的大太監(jiān)李蓮英,或者是小德張,對于他們來說,在宮廷中的常年積蓄,足可以讓他們在離開皇宮的生活,依舊是保持富裕的標準,甚至這些人對封建王朝的垮臺是舉雙手支持的,畢竟“伴君如伴虎”,他們積累下不菲的資產,還能夠在人生的最后階段獲得之前所不敢奢想的自由,對于他們來說離開皇宮是人生的幸運。

塔尖上的一些人能夠過的快樂逍遙,而一些掌管各宮的太監(jiān),他們雖然沒有那么滋潤的生活環(huán)境,可...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