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詳細解釋
康熙字典
說文解字
1. ?古同“爾”,代詞,你或你的:“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2. ?連詞(a.表平列,如“多而雜”。b.表相承,【好工具hao86.com】如“取而代之”。c.表遞進,如“而且”。d.表轉折,如“似是而非”。e.連接肯定和否定表互為補充,如“濃而不烈”。f.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如“侃侃而談”。g.插在主語謂語中間表假設,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3. ?表(從……到……):從上而下。
名詞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須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nèi)外兩層,外層象兩腮的胡子,內(nèi)層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頰毛) 同本義
而,頰毛也。——《說文》
(1)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2) 表示并列關系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3) 表示遞進關系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盾髯印駥W》
(4) 表示承接關系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巍?蘇軾《石鐘山記》
(5) 表示轉折關系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
(6) 表示假設關系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馬首可也?!濉?徐珂《清稗類鈔·戰(zhàn)事類》
(7) 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
吾恂恂而起?!啤?柳宗元《捕蛇者說》
代詞
(1) 你;你的
予豈不知而作?!对姟ご笱拧どH帷?/p>
余知而無罪也?!蹲髠鳌ふ压辍?/p>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秶Z·吳語》
盡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读凝S志異·促織》
(2) 又如:而翁(你的父親)
(3) 這樣,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這人)
助詞
(1) 表示偏正關系,相當于“之”,“的”
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痘茨献印と碎g》
(2) 與“上”、“下”、“前”、“后”、“來”、“往”連用,相當于“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兑住は缔o上》
(1) 用于句中,表示反問,相當于“難道”,“豈”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2) 用于句末,相當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墩撜Z·微子》
動詞
(1)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而【未集中】【而部】 康熙筆畫:6畫,部外筆畫:0畫
《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音栭?!墩崱啡缰?,音兒。《說文》頰毛也?!对]》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吨芏Y·冬官考工記·梓人》作其鱗之而?!对]》之而,頰也。
又《玉篇》語助也?!对姟R風》俟我於著乎而。
又《書·洪範》而康而色?!秱鳌啡戤敯踩觐伾?。
又《詩·小雅》垂帶而厲。《箋》而亦如也。
又《詩·大雅》子豈不知而作。《箋》而,猶與也。
又《禮·檀弓》而曰然?!对]》而,猶乃也。
又《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論語》學而時習之。
又《韻會》抑辭,抑又之辭也?!墩撜Z》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又《韻會》發(fā)端之辭也。
又《集韻》奴登切,音能。《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也。
說文解字
而【卷九】【而部】
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狈捕畬俳詮亩?。如之切〖注〗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
說文解字注
(而)須也。象形。各本作頰毛也、象毛之形。今正。頰毛者、須部所謂?須之類耳。禮運正義引說文曰。而、須也。須謂頤下之毛。象形字也。知唐初本須篆下頤毛也。而篆下云須也。二篆相爲轉注。其象形、則首畫象鼻耑。次象人中。次象口上之頾。次象承漿及頤下者。葢而爲口上口下之總名。分之則口上爲頾??谙聽戫?。須本頤下之專偁。頾與承漿與頰?皆得偁須。是以而之訓曰須也象形。引伸假借之爲語??;蛟诎l(fā)端?;蛟诰渲?。或在句末?;蚩舍尃懭??;蚩舍尃懭??;蚩舍尃懭??;蜥尃懩苷摺⒐乓裟芘c而同。叚而爲能。亦叚耐爲能。如之切。一部。周禮曰。作其鱗之而。工記梓人文。鄭云。之而、頰也。戴先生云。鱗屬頰側上出者曰之。下?者曰而。此以人體之偁施於物也。按顧氏玉篇以而部次於毛毳冄之後。角皮之前。則其意訓而爲獸毛。絕非許意。凡而之屬皆從而。
而字組詞造句
而的方言集匯
◎ 粵語:ji4
◎ 客家話:[臺灣四縣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lu2 [海陸豐腔] ri2 [梅縣腔] j2 [沙頭角腔] ji2 [陸豐腔] ji3 lu5 [東莞腔] ji2 [寶安腔] ji2 [客語拼音字匯] yi2
◎ 潮州話:re5 (z?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