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詳細解釋
康熙字典
說文解字
名詞
(1) 垛子;墻兩側(cè)或上頭伸出的部分
垜,堂塾也。從土,朶聲。門堂之塾有左右。左右各有南向北向兩塾,今俗謂門兩邊伸出小墻曰垛頭。——《說文》
(2) 又如:垛口;垛迭(建筑物突出的部分,指門兩旁伸出的墻);垛樓(軍官住的高樓)
(3) 設置箭靶的小土墻
羅灰修藥灶,筑垛閱弓垜?!啤?元稹《江邊四十韻》
(4) 又如:箭垛
(5) 另見
名詞
(1) 堆,成堆的東西
(2) 又如:柴火垛;麥垛
(3) 明代兵制名 。明初定的垛兵法,把軍戶三家編為一垛,其中一戶為正,二戶為貼。按三丁抽一以應軍役。正戶兵死,則由貼戶抽丁補充。永樂初,改正戶,貼戶輪次更代,周而復始。如:垛募;垛集;垛充(以垛兵法補充士卒)
動詞
整齊地堆起來 。如:垛積(堆積);把木頭垛起來;把打好的稻草垛在老屋后面
量詞
(1) 表示散裝物品的成堆狀的堆的數(shù)量。如:一垛柴;兩垛磚
(2) 另見
垛【丑集中】【土部】 康熙筆畫:9畫,部外筆畫:6畫
《廣韻》徒果切《集韻》都果切《韻會》杜果切,音?!墩f文》堂塾也?!队衿飞涠庖?。《唐六典》武舉制有長垛馬射。
又吳方言,左右個爲垛頭。
又山名。射垛山,在井陘東南。秦王翦伐趙,立射垛于此,因名。俗讀如妥。
說文解字
垜【卷十三】【土部】
堂塾也。從土朵聲。丁果切
說文解字注
(垜)門堂孰也。門字孰字今補正。攷工記。門堂三之二。室三之一。鄭曰。門堂、門側(cè)之堂也。釋宮曰。門側(cè)之堂謂之塾。孫炎、郭樸皆曰。夾門堂也。堂無塾。門堂乃有塾。刪去門字、於制不可通矣。孰、經(jīng)典皆作塾。以孰加土、猶以孰加火耳。謂之孰者、白虎通云。所以必有塾何。欲以飾門因取其名。明臣下當見於君。必孰思其事。是知其字。古作孰而已。後乃加之土也。謂之垛者何也。朵者、木下垂。門堂伸出於門之前後。略取其意。後代有朵殿。今俗謂門?邊伸出小牆曰垛頭。其遺語也。孰之制。於正堂之脩廣得三之二。其室於正堂之脩廣得三之一。北向堂者爲孰。得堂脩廣三之一。南向者亦爲孰。亦得堂脩廣三之一。故曰門堂三之二也。室三之一者、北向南向?孰之中共一室。室得堂脩廣亦三之一。與門之脩廣等。顧命曰。先路在左塾之前。次路在右塾之前。此謂北面之孰也。士虞禮。匕俎在西塾之西。絲衣。自堂徂基。毛傳云?;?、門塾之基。此皆謂南面之孰也。士冠禮。筮與席所卦者具饌於西塾。此南面之塾也。擯者玄端負東塾。此北面之塾也。尙書大傳曰。上老平明坐於右塾。庶老坐於左塾。餘子畢出然後歸。夕亦如之。葢謂北面之塾也。食貨志。春將出民。里胥平旦坐於右塾。鄰長坐於左塾。葢謂南面之塾也。凡孰之可攷者如此。孰字依白虎通及崔豹古今注則正作孰、俗作塾皆可。近儒或曰當作?。?之音義皆與孰迥隔。若後漢書劉縯傳。畫伯升像於塾。旦起射之。東觀記、賡漢書並作?。此乃所傳之異。不得云?卽塾字也。畫伯升於門牆之山頭而射之、故曰畫於塾。山頭者、俗語牆之冣高處也。據(jù)李賢引字林曰。塾、門側(cè)堂也。是知漢後多用塾字。此說文、字林之分古今也。從土。朵聲。丁果切。十七部。
垛的方言集匯
◎ 粵語:do2
◎ 客家話:[海陸豐腔] do3 do1 [梅縣腔] do3 [寶安腔] do3 [客英字典] do3 [臺灣四縣腔] do3 do1 [客語拼音字匯] do3
◎ 潮州話:多窩 5(朵) 多窩6(在),do5 do6(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