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度(1821年-1887年),漢族,湖南平江縣人。字次青,又字笏庭,自號天岳山樵,晚年更號超然老人,清朝大臣,學(xué)者。生于道光元年(1821)。4歲喪父。18歲中秀才。二十三年以舉人官黔陽縣教諭。著有《國朝先正事略》60卷、《天岳山館文鈔》40卷、《天岳山館詩集》12卷、《四書廣義》64卷、《國朝彤史略》10卷、《名賢遺事錄》2卷、《南岳志》26卷等。其中《國朝先正事略》,薈萃清朝一代有關(guān)文獻材料,尤為巨著。還主纂同治《平江縣志》,《湖南通志》。光緒13年升任貴州布政使,同年九月廿七日(1887年11月12日)病逝任內(nèi)。
人物生平
清末,平江有一位遠近聞名的才子,屢試不第而投筆從戎,終成著作等身的儒將,他就是李元度。
李元度(1820-1887),字次青,自號天岳山樵,晚年更號超然老人,今平江縣爽口鄉(xiāng)沙塅村人。四歲喪父,靠母親紡織換錢供他上學(xué)。十八歲中秀才,二十二歲中舉。但以后他6次參加禮部考試,都未中第。
咸豐三年(1853年),已經(jīng)三十三歲的李元度投筆從戎,加入曾國藩湘軍,充當(dāng)幕僚,協(xié)助曾“辟佐戎機,調(diào)理營務(wù)”,深得曾氏賞識。曾國藩保舉李為候選知縣、加內(nèi)閣中書①銜;后又保舉同知②銜,賞戴花翎③。江西湖口之戰(zhàn)以后,李元度便由軍中文員改為將領(lǐng)。咸豐八年(1858年),李元度帶領(lǐng)一支700人的部隊,固守江西玉山、廣豐兩城,為湘軍攻占江西全境起到了很重要的輔佐作用。加上,李在湖南靖港、江西湖口期間,曾經(jīng)兩救曾國藩,曾國藩力替李元度上奏請賞,獲得道員記名,加按察使④銜,賜號色爾固楞巴圖魯之賞。兩年后補授浙江溫處道道員,不久,調(diào)任安徽徽寧太廣道員,加布政使銜。任上,李元度奉曾國藩之命率部抵徽州,因兵力懸殊,徽州失守。曾國藩為掩飾“籌劃未密”之過錯,具奏參劾李元度,李被革職。咸豐十一年十月,李戴罪立功,官復(fù)原職。先后任貴州按察使、布政使。任內(nèi),他剪巨惡,劾墨吏,興蠶桑,設(shè)礦局,勵精圖治,深得民心。當(dāng)年死于貴州任上。
曾國藩雖曾參劾李元度,并說李元度“帷戰(zhàn)陣非其所長”,但在晚年又曾有所自省、悔悟:“(李元度)雖治軍無效,而不失為賢者。”在《國朝先正事略》序言中更有中肯的評價:“次青提兵四省,屢蹶仍振,所謂貞固者非耶;發(fā)憤著書,鴻編立就,亦云勇猛矣?!?/p>
咸豐二年(1852),曾國藩在湖南辦團練,李元度應(yīng)召入幕。后隨軍陷武昌、漢陽。五年,曾國藩于湖口、九江戰(zhàn)敗,退守南昌,他返湘募平江勇一軍赴援。八年七月領(lǐng)兵700人防守江西玉山,與太平軍激戰(zhàn)獲勝,加按察使銜。咸豐十年八月,李元度受命防守徽州(今安徽歙縣),為太平軍侍王李世賢攻克,因被革職拿問。旋以浙江巡撫王有齡疏調(diào),又回籍募勇8000援浙,號“安越軍”,由平江、通城追擊忠王李秀成軍至瑞州(今江西高安),起復(fù)原官,加布政使銜。次年九月領(lǐng)兵入浙,與左宗棠敗李世賢部于江山、常山,授浙江鹽運使,升按察使。不久,曾國藩以其前有徽州失守獲咎、不候?qū)徲嵉惹榧右詮椲溃钪及l(fā)往軍臺效力。后經(jīng)左宗棠、沈葆楨、李鴻章等聯(lián)名奏保,得免遣戍,放歸鄉(xiāng)里。
李元度失守徽州后,曾國藩怒其守城不力,又推卸責(zé)任,于咸豐十年九月十六日上《周天受等寧國殉節(jié)請恤及參革徽州失職人員折》,斥李元度“人心并無悔祻之意”,建議朝廷“革職拿問”。咸豐十一年末,李元度受浙江巡撫王有齡邀請,前往浙江剿匪。但救援未到,王有齡城破自盡殉國,李元度逗留在贛浙交界的廣信、衢州一帶。之前經(jīng)過義寧、奉新、瑞州等地時,太平軍未戰(zhàn)而自行撤退,李元度一概奏報克復(fù)。因此,不僅此前徽州失守的革職處理被取消,還加賞布政使銜。曾國藩對其不滿,于同治元年春再次參劾李元度,說他“前既負(fù)臣,后又負(fù)王有齡。法有難寬,情亦難恕”。三個月后,又在參劾陳由立、鄭魁士的折子里,再次參劾李元度。但之后曾國藩念起李元度曾在危急時刻幫助過自己,覺得自己對其太過分了,于是致函調(diào)查李元度的左宗棠,又為李求情。在同治三年八月十三日的一份密折中,亦為李元度求情,“追思昔年患難與共之人,其存者惟李元度抱向隅之感……臣均對之有愧”。八月二十一日,朝廷令左宗棠復(fù)查李元度案。左宗棠的調(diào)查結(jié)果和建議令曾國藩大吃一驚。左宗棠在奏折中說“李元度由平江、通城尾賊而來,于賊去之后,居復(fù)城之功,實近無恥……此罪之可議者一也”,“革職后,奉旨交臣差使,當(dāng)浙事危險之時,心懷拂郁,不顧大局如此,此罪之可議者二也”。同時左宗棠還對曾國藩這種前后矛盾的態(tài)度予以批判,“(曾國藩)所陳奏者,臣僚情義之私,非國家刑賞之公”。同治四年正月,朝廷判李元度發(fā)往軍臺效力。判決下達后,李鴻章牽頭,沈葆楨、彭玉麟、鮑超等人聯(lián)名上折為李求情,說其有老母需贍養(yǎng),“菽水之養(yǎng),托付伊誰?”,“計荷戈赴戍之日,即倚閭永訣之時”;同時表示李元度“后此雖有可議之罪,前此究有不可掩之功”。朝廷二審,免去充軍之罰,代以罰款了結(jié)。
同治初,貴州苗民、教軍與號軍舉旗反清,李元度重被起用。同治五年(1866)三月,率新募平江兵勇2000人,隨各路進入貴州。兩年之間,攻陷苗、號軍村寨900馀座。事平,授云南按察使。旋開缺回籍。
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后,李元度應(yīng)彭玉麟之邀,赴廣東辦理防務(wù),建議堵塞虎門???。十一年六月,補貴州按察使。疏陳籌防籌餉之策,主張改江南漕運為折色;仿洋法修筑炮臺;福建巡撫專駐臺灣,以防法、日等國逞兇;將湖北、廣東、云南三省與總督同城之巡撫裁撤;在國外華僑寄居地方,設(shè)立公使或領(lǐng)事等。
十三年,李元度遷貴州布政使。同年九月二十七日(1887年11月12日)卒于官。
學(xué)術(shù)創(chuàng)作
李元度轉(zhuǎn)戰(zhàn)南北,四處奔波,閱歷豐富,熟悉社會民情,為治學(xué)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他熱愛文史,即使戎馬倥傯、政務(wù)繁忙之際,仍筆耕不輟。著述有《國朝先正事略》、《天岳山館文鈔》、《天岳山館詩集》、《名賢遺事錄》、《四書講義》、《國朝彤史略》、《南岳志》、《同治平江縣志》等30多種1500多卷。最有價值者當(dāng)屬60卷《國朝先正事略》,其中收錄了清朝開基至同治200余年間1108位人物,分名臣、名儒、經(jīng)學(xué)、文苑、遺逸、循良、孝義七類,采其勛績議論、嘉言懿行,每人一傳記之,林則徐、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戴震、張問陶等人傳略皆在其內(nèi),頗具史學(xué)價值。另外,40卷《天岳山館文鈔》,集中記載了平江縣的碑、傳、志,保存了大量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尤其是對杜甫卒地的考證,自成一家之言,難能可貴。
海防思想
光緒10年中法戰(zhàn)爭時應(yīng)彭玉麟之邀出任廣東防務(wù),建議堵塞虎門阻法軍海軍。11年六月補貴州按察使,上疏北京有關(guān)東南海防建言:
沿岸仿外國廣修炮臺;為籌備海防餉,建議改江南漕運為折色;為防法國、日本犯邊,福建巡撫需改置于臺灣;裁汰冗官,廢督撫同省城之湖北、云南、廣東三省巡撫,收權(quán)于總督;于國外華僑居地,廣置公使或是領(lǐng)事。立意雖好,唯開罪既得利益者眾,朝廷礙難采納實施。
軼事典故
平江至今流傳著李元度的不少趣事與傳說,尤以“對字”趣話,令人拍案稱奇。相傳一天黃昏,李元度散步遇到一位江夏劉秀才問路。李嫌其語言唐突,以白眼待之。劉秀才只好和顏低聲借問姓氏,李脫口而出:
“騎青牛,過函谷,著道德五千言,老子姓李。”
秀才答道:“斬白蛇,入咸陽,興漢家四百載,高祖是劉?!?/p>
李元度大驚,忙向前詢問:“足下何處人氏?”
秀才答曰:“江夏”。
李元度問:“四水江第一,四季夏第二,先生居江夏,是第一,是第二?”
秀才沉吟片刻,答道:“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弟本儒人,不在前,不在后?!笨胺Q出句巧,聯(lián)句妙,唱和相宜,情趣相投。自此,李劉兩人結(jié)成了忘年之交。
詩詞大全
古詩大全
好86網(wǎng)為您提供李元度簡介,李元度是哪個朝代的詩人,李元度古詩大全,李元度的詩,李元度作品目錄
http://meilook.com.cn/shiren_view_9bae0543ac9bae05/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