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宣平,唐代著名道士,新安歙縣(現安徽境內)人。據《太平廣記》記載,唐睿宗景云中,許宣平隱于歙縣南山(如今的歙縣南鄉(xiāng)覆船山,主峰擱船尖),結庵以居。不知其服餌,但見不食。顏色若四十許人,輕健行疾奔馬。時或負薪以賣,薪擔常掛一花瓢及曲竹杖,每醉行騰騰以歸吟。道教修煉需要澄心靜慮,而靜謐的深山老林、高巖幽谷為道士修煉提供了一個安靜的場所。因此,許宣平在“穿入白云行翠微”的山林隱遁生活中不僅進行了宗教的修煉,同時也尋覓到了一種逍遙至樂的審美生活方式。
介紹
《舊唐書》記載
田游巖,京兆三原人也。初,補太學生,后罷歸,游于太白山。每遇林泉會意,輒留連不能去。其母及妻子并有方外之志,與游巖同游山水二十余年。后入箕山,就許由廟東筑室而居,自稱“許由東鄰”露中,高宗幸嵩山,遣中書侍郎薛元超就問其母。游巖山衣田冠出拜,帝令左右扶止之。謂曰:“先生養(yǎng)道山中,比得佳否?”游巖曰:“臣泉石膏肓,煙霞痼疾,既逢圣代,幸得逍遙。”
《新唐書》記載
潘師正者,貝州宗城人。少喪母,廬墓,以孝聞。事王遠知為道士,得其術,居逍遙谷。高宗幸東都,召見,問所須,對曰:“茂松清泉,臣所須也,既不乏矣。” “泉石膏肓,煙霞痼疾”足以表明隋唐五代道士的遁隱之情、山水之戀。在巖居野處、茂松清泉沉醉,道士們的宗教修行也著染了一層閑靜超脫的審美趣味。在宗教修行的體驗中,許宣平30年石室清苦的隱居生涯化成了生命愉悅的審美觀照?!办o夜玩明月,清朝飲碧泉”,一個“玩”把作者輕松、自由的心情張揚到了極致。熱愛生命、肯定生命在這里以“游戲”的方式體現出來了,這里沒有塵世的壓抑與窒息,這里只有輕松、瀟灑和飄逸。山林中的修道既葆存了生命、珍惜了生命,更在得道的無拘無束、輕快愉悅中提升了生命。朗朗明月、涓涓清流與作者清幽透脫之心融融相合。更有“樵人歌壟上,谷鳥戲巖前”,山居生活中每一種細微的事物都沉淀著欣欣的生意。在體驗“大道”、體驗宇宙生命的同時,作者也重新認識和把握了自我的生命,從而將宗教修行與審美生活融二為一?!皹芬硬恢?,都忘甲子年”,山水天地中的一切在作者心中留下了生動的投影,讓他在快樂的修行與審美生活中忘記了時間的流逝。我們在許宣平的詩中所看到的,是對宇宙生命的親切感和人與自然的生命情調的契合感。作者的宗教體驗、作者的生命與山水自然產生了同構應互契的融合膠著狀態(tài)。相應于復雜動蕩、喧鬧窄逼的阡陌紅塵,天地山水則顯得相對地單純靜穆、曠遠和諧。自然界的這種屬性與道教“守靜去欲”的修煉方式相契合,印證了“大道”至美與至樂的宗教與審美境界。故而,許多道士和向道之人喜歡隱居山林,嘯傲林泉,喜歡道法自然,喜歡在大自然中去體悟生命之道、生命之美。在大自然中怡情養(yǎng)性、在山水之間自得其樂是道教徒的一種宗教修煉方式,也表達了他們一種修道的審美趣味。道教著名經典《太上洞玄靈寶真一勸戒法輪妙經》云: 下士修身斷情忍色,服御養(yǎng)身;遠棄榮麗,棲憩幽林,愛山樂水,耽玩靜真;淡泊守固,絕谷休糧,長齋念道,過中不餐;端坐則與師寶相對,出入則與鳥獸為群;孤旅巖穴,獨景空山;思不慕歸,悲不悼形;契闊林澗,怡神擬餐;面有饑容,心如懷丹;難苦備嬰,玄有和顏;見試不恐,心靜敬安。如之之行,上感虛皇,九生九滅,志愿不退,執(zhí)固殊堅,克得變化,乘空飛行,游宴五岳。 在這里,“愛山樂水,耽玩靜真”、“契闊林澗,怡神擬餐”是修道者從大自然中體會到的無窮的審美樂趣?!俺丝诊w行,游宴五岳”,在道教的世界里,求仙原本就與游歷名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隱逸山林、嘯傲林泉也是以有形之物象來體現無形之道。而求仙與隱逸合流,“游仙詩”的“人間化”則標志著高蹈超絕的神仙追求與精神超越越來越多地與自然山水聯姻。神仙隱居于世,飄飄飛升的神性下移了,它混入了世俗的人性。許宣平就常?!柏撔揭再u”,混跡于世。但是,神仙在世俗化的同時,還保持了一種超越的特性,這種與世俗化混合在一起的獨特的超越就是仙化的逍遙。許宣平《庵壁題詩》中“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的神仙逍遙是他對待生命的一種積極態(tài)度,他不但要通過在山林中修道以保存生命,更要在審美的觀照中享受生命。這種帶著“長生久視”的神仙逍遙誘惑和吸引著世俗的目光,影響著他們的審美追求。
軼事典故
唐代的道人許宣平。許是江南徽州歙縣(即今安徽歙縣)人,他當時長期隱居于歙縣南山(如今的歙縣南鄉(xiāng)覆船山,主峰擱船尖)中,在“石門九不鎖”的最后一道門后結庵辟谷修煉。許宣平形貌異常,身長七尺六寸,胡須長至膝蓋,而頭發(fā)披至足跟,經常擔柴入市販賣,以換酒喝。他擔著柴到城里來賣,柴擔上常常掛著一只花葫蘆和一根彎曲的竹杖,常常醉后騰騰地拄著竹杖回山,獨自吟唱道:“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路人莫問歸何處,穿入白云行翠微?!比嗄陙?,有時候他把人從危難中拯救出來,有時候他把人從疾病中救治出來,很多城里人都去拜訪他。并不能見到他,只見到他住的小草房的墻壁上題詩說:“隱居三十載,石室南山巔。靜夜玩明月,明朝飲碧泉。樵人歌垅上,谷鳥戲巖前。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笔夷仙綆p,這是對許宣平隱居地最好的證明(后來稱覆船山,主峰擱船尖)。
許多好事者都誦讀他的詩,使他的詩在長安盛行一時。在官道上從洛陽到同華之間的傳舍里,到處題著他的詩。天寶年間,李白從翰林院出來,向東游歷路過傳舍,看了他的詩吟詠之后,感嘆地說:“這是神仙的詩??!”于是李白就向別人打聽這是誰寫的詩,知道了許宣平的情況。李白于是就到新安游歷,越嶺翻山,多次求訪也沒有找到許宣平,就在他的小草房的墻壁上題詩道:“我吟傳舍詩,來訪真人居。煙嶺迷高跡,云林隔太虛。窺庭但蕭索,倚柱空躊躇。應化遼天鶴,歸當千歲余。”
這年冬天,野火燒了這所小草房。不知道許宣平的行蹤。一百多年以后,咸通七年,郡中人許明奴家有一位老婦人,曾經結伴進山打柴,獨自在南山中見到一個人坐在石頭上,正在吃桃。桃子很大。那人問老婦人說:“你是許明奴家的人吧?我是許明奴的祖先許宣平?!崩蠇D人說她曾經聽說他已經成仙了,他說:“你回去,替我對許明奴說,我在這山里頭。我給你一個桃吃,不能拿出去。這山里虎狼很多,山神很珍惜這桃子。”老婦人就把桃子吃了。味道很美,不一會兒就吃光了。
許宣平打發(fā)老婦人和打柴的人們一起回家說了此事。許明奴的家族非常驚異,全郡的人都傳聞此事。后來老婦人就不愛吃飯,一天天變得年輕,比平常輕捷健壯。中和年以后,連連發(fā)生兵亂,百姓不安。許明奴搬家避難,老婦人進山就不再回來。現在有人進山打柴,有見到那位老婦人的。她身穿藤葉,行走如飛。追趕她,她就升到林木之上離去。
許宣平《庵壁題詩》見于《全唐詩》第860卷和元代道士趙道一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它描述了許宣平宗教修煉中的道隱生活。道教徒山居隱逸是為了宗教修煉,山林之隱是他們宗教排除干擾、澄心靜慮、穩(wěn)固道心的一種宗教修煉途徑和手段?!暗离[”不僅是自我安慰的人生態(tài)度,更是愉悅的審美態(tài)度,在道教審美文化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暗离[”思想豐富和充實著道教審美文化的內容并經過道教徒宗教情感的過濾、淘洗以及高度整合,內化為道教徒心靈深處一種難以言說而又實實在在的宗教情懷,隨后又以詩歌這一審美的表現形式再度外化出來,形成了獨特的魅力?!垛直陬}詩》是道教文化關于隱逸山林、自得于林皋的生動標本。(如今在南山還有招隱草堂的遺跡)
對隱跡山林的摯愛,對逍遙泉石的神往,是隋唐五代道士的宗教人生的審美化體現。
詩詞大全
古詩大全
別人正在查
好86網為您提供許宣平簡介,許宣平是哪個朝代的詩人,許宣平古詩大全,許宣平的詩,許宣平作品目錄
http://meilook.com.cn/shiren_view_9b983843ac9b9838/
合作QQ:564591 聯系郵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