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張浚    zhāng xùn 宋代詩人

張浚(1097年8月11日—1164年4月20日),字德遠,世稱紫巖先生。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南宋名相、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學者,西漢留侯張良之后。宋孝宗即位后,除樞密使。隆興元年(1163年),封魏國公,督師北伐,初戰(zhàn)告捷,收復宿州(今安徽宿州市)等地,后因部下將領不和,于符離之戰(zhàn)大敗。旋即再相,視師淮上,積極部署抗金措施,不久又為主和派排去。隆興二年(1164年)病卒,葬寧鄉(xiāng),贈太保,后加贈太師。乾道五年(1169年)謚忠獻。著有《紫巖易傳》等。近人輯有《張魏公集》。

本    名
張浚
別    稱
張魏公、張樞密、張忠獻、紫巖先生
字    號
字德遠
所處時代
宋代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漢州綿竹縣
出生時間
1097年8月11日
去世時間
1164年4月20日
主要作品
《南鄉(xiāng)子》 《詩一首》 《詩一首》 《贊喻彌陀掩遺骸》 《贈羅赤腳》
主要成就
平苗劉之亂;抗擊金兵,重用吳玠

人物生平

張浚生于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為西漢留侯張良、唐朝開元時期名相張九齡之弟張九皋之后。四歲時成孤兒,行直視端,不說誑言,熟人知為大器。入太學,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張浚登進士第,調山南府士曹參軍。 靖康初年,任太常簿。李綱在金國第一次伐宋晚期和姚平仲合作,與種師道等人之間有爭功之嫌。姚平仲劫完顏宗望之營寨而大敗,作為主要支持者的李綱被張浚以專權之名彈劾。汴京陷落后,張浚聽說宋高宗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馳赴應天府,除樞密院編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御史。金兵南侵,宋高宗往東南逃跑,后軍統(tǒng)制韓世忠部下逼逐諫臣墜水死,張浚奏奪韓世忠觀察使,上下始知有國法。遷侍御史。 這時宋高宗在揚州,張浚進言說:“中原是天下的根本,希望修葺東京、關陜、襄鄧以待巡幸?!狈髂嬖紫嗟囊馑?,授任集英殿修撰、知興遠府。尚未出發(fā),升任禮部侍郎,高宗召見對他說:“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將要有所作為,正如想一飛沖天而無羽翼,你留下來輔助我吧?!笔谌斡鶢I使司參贊軍事。張浚預計金人必來攻,而南宋朝廷晏然自得,殊不防備,所以力勸宰相黃潛善、汪伯彥,但二人皆笑張浚過慮。 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侵犯南方,皇帝到錢塘,留下朱勝非在吳門抗御,讓張浚一同節(jié)制軍馬。后來朱勝非被召回,張浚單獨留下來。當時潰兵數(shù)萬,所至之處剽掠不已,張浚招集平定下來。宋高宗在臨安(今浙江杭州)被將領苗傅、劉正彥所廢。張浚組織呂頤浩、張俊、韓世忠、劉光世等破苗傅、劉正彥,使高宗復位,被任知樞密院事。 建炎四年(1130年),張浚提出經營川陜的建議,出任川陜宣撫處置使。既抵興元,金兵已取鄜延,金將婁宿孛堇引大兵渡渭水,攻永興,宋將都按兵不動,不肯相援。張浚到任,即訪問風俗,罷斥奸贓,以搜攬豪杰為先務,諸將惕息聽命。 此時諜報金人將攻東南,張浚命諸將整軍向敵。不久金人大攻江、淮,張浚即治軍入衛(wèi)支援。到達房州,知金人北歸,又回師關陜。這時金兀術猶在淮西,張浚懼其繼續(xù)騷擾東南,想牽制之,遂決策合五路之師攻打永興,以調動金兵。果然金急調兀術、完顏婁室、完顏宗輔等等入援,大戰(zhàn)于富平。涇原帥劉锜身率將士沖擊敵陣,殺獲頗眾。但環(huán)慶經略使趙哲畏敵先逃,宋軍挫敗,張浚退駐興州,斬趙哲。命吳玠聚殘兵扼險于鳳翔之和尚原、大散關,以斷敵來路,張浚上書待罪,宋高宗手詔慰勉,沒有追究。 張浚在關陜三年,訓練新兵,以劉子羽為上賓,任趙開為都轉運使,擢吳玠為大將守鳳翔。劉子羽開善理財,而吳玠每戰(zhàn)必勝。西北遺民,歸附日眾。所以雖然關陜丟失,但全蜀安全,且以形勢牽制東南,江、淮亦賴以安。 紹興元年(1131年),金將烏魯攻和尚原,吳玠乘險擊之,金人大敗走。完顏兀術親自出馬,吳玠及其弟吳璘又大破之。這就是吳玠的大散關和尚原之戰(zhàn)。張浚論功升檢校少保、定國軍節(jié)度使。 紹興四年(1134年),被召至臨安,后謫居福州。紹興五年,出任右宰相,都督岳飛鎮(zhèn)壓楊幺起義。 紹興六年(1136年),部署諸路軍馬北伐金朝扶植的劉豫政權﹐進取中原。九月﹐劉豫出兵反撲﹐高宗下令兩淮守軍南撤。張浚為保長江天險﹐星夜馳至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制止宋軍撤退﹐擊退劉豫軍。 紹興七年(1137年)三月,劉光世因驕惰怯敵被罷軍職,宋高宗擬將劉光世所部劃歸岳飛,但遭到樞密使秦檜的反對,張浚也表示不同意。遂以劉光世部將王德任左護軍都統(tǒng)制、酈瓊任副都統(tǒng)制,以兵部尚書、都督府參謀軍事呂祉節(jié)制。酈瓊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視。八月,酈瓊殺呂祉等,裹脅4萬人叛變投向偽齊。九月,張浚因而引咎辭相。 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議大赦,張浚復官﹐因多次上書反對高宗﹑秦檜與金議和﹐被排擠出朝。二月,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撫大使。 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訂立紹興和議;同月,授張浚檢校太傅、崇信軍節(jié)度使、萬壽觀使閑差,次年封和國公。 紹興十六年(1146年)七月,張浚上奏備戰(zhàn)抗金,秦檜大怒,張浚被罷去檢校少傅、節(jié)度使、國公官爵,只保留文階官特進,以提舉宮觀,紹興二十年(1150年)又移往永州居住。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檜死。十二月,張浚被重新起用,恢復觀文殿大學士職銜及和國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此前不久,張浚因母死守喪,于是奉柩歸葬西川,到達江陵時,又上奏請高宗備戰(zhàn)抗金,引起新任宰相、秦檜黨羽萬俟卨、湯思退的不滿,宋高宗也以“今復論兵,極為生事”。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十月,張浚再次被貶往永州居住。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正月,金軍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準備的同時,也放寬了對張浚居住地點的限制。同年十月,在宋金戰(zhàn)爭已經開始的情況下,又起用張浚任判潭州,十一月又改為判建康府,當他十二月下旬到任時,“采石之戰(zhàn)”已結束,金帝完顏亮已被部下殺死,兩淮金軍也開始退兵。但宋金戰(zhàn)爭仍在進行中,宋高宗卻認為終歸于和,所以并不重用張浚。直到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才任命張浚專一措置兩淮事務兼兩淮及沿江軍馬,全面負責江淮防務。六月,高宗即退位,孝宗即位。 宋孝宗即位后,復為樞密使。隆興元年(1163年),封為魏國公,都督江淮軍馬渡淮北伐,收復宿州(今安徽宿州市)等地,后因部下將領不和,兵敗符離(今安徽宿州市)。主和派勢力隨即抬頭,秦檜黨羽湯思退,于七月間被任為右相兼樞密使,議和活動也在進行中。十二月,湯思退升任左相兼樞密使,張浚也升任右相兼樞密使,仍兼江淮東西路。 隆興二年(1164年)三月,張浚還奉詔視師淮上,積極部署抗金措施。四月,被召回朝,隨后江淮都督府也被罷,在太上皇宋高宗干預下,左相湯思退更加緊進行降金乞和活動,張浚感到抗金無望,即求致仕,遂被罷相,授少師、保信軍節(jié)度使、出判福州(今屬福建)。張浚辭新命,懇求致仕,改授醴泉觀使閑差。同年八月,張浚病卒,葬寧鄉(xiāng),贈太保,后加贈太師。 乾道五年(1169年),獲賜謚號忠獻。

人物評價

正面

趙構① 有才而能辦事者固不少,若孜孜為國,無如浚。② 朕得浚,何愧王導。 ③ 朕與卿父,義則君臣,情同骨肉。 趙昚:① 久聞公名,今朝延所恃惟公。② 朕倚公如長城,不容浮言搖奪。 趙鼎:浚有補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礪山帶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無二。 完顏宗翰:自吾入中國,未嘗有敢攖吾鋒者,獨張樞密與我抗。我在,猶不能取蜀;我死,爾曹宜絕意,但務自保而已。 馮楫:如張浚者,當再以戎機付之,庶收后效。 陳俊卿:張浚忠藎,白首不渝。 王十朋:御敵莫急于用人,今有天資忠義、材兼文武可為將相者,有長于用兵、士卒樂為之用可為大帥者,或投閑置散,或老于藩郡,愿起而用之,以寢敵謀,以圖恢復。 劉過:背水未成韓信陣,明星已隕武侯軍。平生一點不平氣,化作祝融峰上云。 朱熹:① 公自幼即有濟時之志,在京城中,親見二帝“北狩”,皇族系虜,生民涂炭,誓不與虜俱存。委質艱難之際,事有危疑,它人畏避退縮,公則慨然以身任之。不以死生動其心。南渡以來,士大夫往往唱為和說,其賢者則不過為保守江南之計。夷狄制命,率獸逼人,莫知其為大變。公獨毅然以虜未滅為己責。必欲正人心,雪仇恥,復守宇,振遺黎,顛沛百罹,志逾金石。晚復際遇,主義益堅,雖天嗇其功,使公困于讒慝之口,不得卒就其志,然而表著人心,扶持人紀,使天下之人,曉然復知,中國之所以異于夷狄,人類之所以異于禽獸者,而得其秉彝之正。則其功烈之盛,亦豈可勝言哉?② 忠貫日月,孝通神明,盛德源于生,奧學妙于心通。勛存王室,澤被生民,威鎮(zhèn)四夷,名垂永世。 陳亮:重惟魏國先忠獻以至公血誠對越天地,以崇勛茂德鎮(zhèn)動華夷,為中興社稷之宗臣,平生慕望。 周必大:忠貫日月,孝通神明。勛在王室,恩在生民。忠震四夷,功垂萬世,遺像巍峨,千古是企。 吳獵:艱難以來,首倡大義,不以成敗利鈍異其心,精忠茂烈,貫日月、動天地,未有過于張浚也。孝宗皇帝規(guī)恢之志,一飯不忘。歷考相臣,終始此念,足以上配孝宗在天之意,亦惟浚一人耳。 楊萬里:① 其論諫本仁義似陸贄;其薦進人才似鄧禹;其奮不顧身、敢任大事似寇凖;其志在滅賊、死而后已似諸葛亮。② 社稷大功五:建復辟之勛,一也。發(fā)儲嗣之議,二也。誅范瓊以正朝綱,三也。用吳玠以保全蜀,四也。卻劉麟以定江左,五也。③ 三圣無多學,千年僅一翁。 浚身兼文武全才,心傳圣賢之絕學;出將入相,捐軀許國,忠義勛名,中興第一。④ 異時名相如趙鼎、張浚,名將如岳飛、韓世忠,此金人所憚也。 真德秀《題隱者蘇翁事跡》:魏公孤忠如孔明,赤手能支天柱傾。蘇公高節(jié)如子陵,寸膠解使黃河清。等是世間少不得,問津耦耕各其適。后人未可輕雌黃,兩翁之心秋月白。 魏了翁:張魏紫巖以精忠大義為中興名相,其子宣公(張軾)以問學為世儒宗,流風蔚如,實啟來哲。 岳珂:① 出入將相,垂四十年,忠義勛名,為中興第一。② 至誠動天,中貫三極。堂堂南陽,繼以魏國。山岳鼎震,江河釜溢。群生失寧,乃見人杰。大義既信,人紀復植。于晦冥中,揭以日月。操固漢賊,敵祝宋祜。萬段之磔,吾恥未滌。不共戴履,矧肯屈膝。祁山屢卻,淮隴迭出。非不拙沮,之死靡易。我觀史冊,二公與匹。功雖不同,心則如一。隆興至今,耳目尚及。遺墨之寶,已若尺璧。造次皆忠,言猶未泐。天維可絕,地軸可折。公心之磨,此理則熄。兩朝開濟,萬古闔辟。系此詩之,以媲廟柏。 王應麟:清議廢,風俗壞,則有毀宗澤而譽張邦昌者,有貶張浚而褒秦檜者,觀民風設教,盡賢德善俗,可不謹哉! 文天祥:卓哉魏公,相國惟忠,名標青史,垂裕無窮。 脫脫:儒者之于國家,能養(yǎng)其正直之氣,則足以正君心,一眾志,攘兇逆,處憂患,蓋無往而不自得焉。若張浚者,可謂善養(yǎng)其氣者矣。觀其初逃張邦昌之議,平苗、劉之亂,其才識固有非偷懦之所敢望。及其攘卻京力敵,招降劇盜,能使將帥用命,所向如志。遠人伺其用舍為進退,天下占其出處為安危,豈非卓然所謂人豪者歟!群言沸騰,屢奮屢躓,而辭氣慨然。嘗曰:“上如欲復用浚,當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病辭?!逼溲匀缡?,則其愛君憂國之心,為何如哉! 劉定之:昔者漢圖恢復,所恃者諸葛亮。南宋御金,所恃者張浚。彼皆忠義夙著,功業(yè)久立。及街亭一敗,亮辭丞相。符離未捷,浚解都督,何則?賞罰明則將士奮也。 愛新覺羅·昭梿:世之訾張魏公者,皆謂其不度德量力,專主用兵,幾誤國事。殊不知其誤不在佳兵黷武,反在過于持重之故。按宋、金強弱之不敵,夫人知之,魏公即勉力疆場,親持桴鼓,尚未知勝負若何。今考其出師顛末,富平之敗,魏公方在邠州;淮西之失,公方在行在;符離之潰,公方在泗州,皆去行間數(shù)百干余里,安得使士卒奮勇而能保其不敗哉?故酈瓊對金梁王言“宋之主帥,皆持重擁兵,去戰(zhàn)陣數(shù)十里外,不如王之親冒矢石”之語,蓋指魏公而言也。 《歷代群英歌》:① 張浚經略有方,趙鼎力真宰相。② 趙鼎秉衡朝士賀,魏公堂軸眾心傾。 蔡東藩:① 若夫呂頤浩、張浚同入勤王,頤浩之心術膽量,不逮張浚遠甚,而高宗又專相之。 ② 若張浚,若秦檜,亦足為比較之資??Ec趙立,名位不同,原其心,猶之立也,不得因其喪師,而遂目為不忠。檜與劉豫,行跡不同,原其心,猶之豫也,不得因無叛跡,而遂謂其非逆。 ③ 得趙鼎、張浚為相,得岳飛、韓世忠為將,此正天子高宗以恢復之機,令其北向以圖中原,不致終淪江左也。 ④ 高宗內禪,孝宗嗣位,當時以英明稱之,有相如陳康伯,有帥如張浚,宜若可銳圖恢復矣。

反面

趙構:張浚用兵,不獨朕知之,天下皆知之,如富平之敗,淮西之師,其效可見矣。今復用兵,極為生事。 張燧:張浚素輕銳好名,揮金如土,視官爵如等閑。士之好功名富貴者,無不趨其門。且其子南軒以道學倡名,父子為當時宗主。在朝顯官,皆其門人,悉自詭為君子,稍有指其非者,則目之為小人。紹興元年,合關陜五路兵三十余萬,一旦盡覆,朝廷無一人敢言其罪。直至四年,辛炳始言之,亦不過落職福州居住而已?;次麽B瓊之叛,是時公論沸騰,言路不得已,遂疏其罪。既而并逐言者于外。及符離之敗,國家平日所積兵財掃地無余,乃以殺傷相等為辭,行賞轉官無虛日。 謝肇淛:張浚志大才疏,喪師辱國,劉琨、殷浩之儔也,而盛稱其恢復之功,比之諸葛武侯。 馬貫:宋之不能中興者,秦檜為之首,而張浚為之從也。 王夫之:張浚、趙鼎力主戰(zhàn)者,而首施兩端,前卻無定,抑不敢昌言和議之非。 王崇簡:浚三命為將,三致敗,且劾李綱,殺曲端,疑岳飛,薦秦檜,雖為南渡名臣,無可紀之功。 陳康祺:宋張魏公一生恢復,空言未酬,后世論者,多稱其忠義,而掩其喪師辱國之咎,所謂“為有南軒下筆難”也。 王鳴盛:無功可言而罪不勝書。 愛新覺羅·昭梿:世之訾張魏公者,皆謂其不度德量力,專主用兵,幾誤國事。殊不知其誤不在佳兵黷武,反在過于持重之故。按宋、金強弱之不敵,夫人知之,魏公即勉力疆場,親持桴鼓,尚未知勝負若何。今考其出師顛末,富平之敗,魏公方在邠州;淮西之失,公方在行在;符離之潰,公方在泗州,皆去行間數(shù)百干余里,安得使士卒奮勇而能保其不敗哉?故酈瓊對金梁王言“宋之主帥,皆持重擁兵,去戰(zhàn)陣數(shù)十里外,不如王之親冒矢石”之語,蓋指魏公而言也。 《歷代群英歌》:① 張浚經略有方,趙鼎力真宰相。② 趙鼎秉衡朝士賀,魏公堂軸眾心傾。 蔡東藩:將相和則士心附,此古今不易之至言。趙鼎、張浚為左右相,鼎居內,實握相權,浚居外,相而兼將者也。觀劉豫之分道入寇,而鼎、浚二人,內外同心,因得奏績,此非將相二人和衷之效乎?厥后以呂祉之讒間,即至成隙,鼎固失之,而浚亦未為得也...要之私心一起,無事可成,鼎與浚為宋良臣,猶蹈此失,此宋之所以終南也。

軼事典故

張賢良夢

宋·岳珂《桯史》:張賢良君悅,咸家蜀綿竹,世以積德聞。紹圣初,再試制科,宰相章惇覽其策,以所對不以元祐為非,大怒,雖得簽書劍西判官以去,而科目自是廢矣。仕既不甚達,益篤意植媺貤慶,以遺后人。嘗一日晝寢,夢神人自天降,告之曰:“天命爾子名德作宰相?!斌@而寤,未幾而魏公生。時魏公之兄已名滉,君悅不欲更所從,乃字魏公曰德遠。出入將相,垂四十年,忠義勛名,為中興第一,天固有以啟之者歟!

魏公遇刺

苗傅、劉正彥曾雇人刺殺張浚。張浚在秀州時,警備甚嚴,曾經夜里有客至前,出一紙懷中說:“此苗傅、劉正彥募賊公賞格也?!睆埧柲悄阆朐趺崔k?客曰:“仆河北人,粗讀書,知逆順,豈以身為賊用?特見為備不嚴,恐有后來者耳?!睆埧O聢?zhí)這名仗義刺客的手,問其姓名,但不告而去。

鎮(zhèn)定處事

相傳張浚得罪了秦檜以后,被貶到零陵,隨身只帶了幾箱子舊物。檜黨誣告說那里面都是張浚和蜀地舊部往來策劃謀反的書信,以為抄家繳來至少可以在其中發(fā)現(xiàn)一些不利于張浚的私物。宋高宗派人去抄來,在朝堂上打開卻只看到一些書籍,雖然也有書信,但里面都是憂國愛君的話。此外就是破舊衣服,宋高宗大出意外,非常感動,說:沒想到張浚竟然一貧如此。于是派使者追趕去送他三百兩金。檜黨又對外宣稱說是去賜張浚死,指望張浚會有錯誤的反應,自殺或者反叛。消息傳到零陵,張浚的左右哭之,張浚說:“我的罪過固然當死,如果象外面?zhèn)鞯哪菢?,死了來向國家謝罪也沒什么,你們?yōu)槭裁匆弈??”張浚又問使者是誰,說是殿帥楊存中(即楊沂中)的兒子。張浚說:“我不須死了,存中是我的故部。如果朝廷要賜我死,必然另派他人?!辈痪檬拐叩搅?,宣讀了皇帝的圣旨,張浚得三百兩賞金。

個人作品

據(jù)《宋史·張浚傳》:張浚對于《周易》鉆研得很精深,著有《易解》及《雜說》十卷,對《書》、《詩》、《禮》、《春秋》也都有注解,有十卷,奏議二十卷(現(xiàn)多亡佚)。又著有《中興備覽》(一作《張忠獻公中興備覽》)。 《四庫全書》有《紫巖易傳》,《全宋詞》錄其詞一首。 近人輯有《張魏公集》。 張浚書有《談笑措置帖》,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館。又有《遠唇帖》。 體裁作品摘選詩《偈》《朝陽巖》《過嚴子陵釣臺二首(其一)》《贈羅赤腳》《登道觀》《贊喻彌陀掩遺骸》《詩一首》《李伯紀丞相挽詩二首》 詞《南鄉(xiāng)子》

史料記載

《宋史·卷三百六十一·列傳第一百二十》

后世地位

宋代

宋理宗時,以張浚、趙鼎為宰相典范,并將張浚列為宋朝昭勛閣二十四人之一,圖功臣神像于昭勛閣。宋理宗時期著名政治家,理學大師魏了翁為紀念張浚、張栻,修建紫巖書院,并為之作贊。南宋淳熙年間,在張浚、故鄉(xiāng)四川綿竹始建進德堂,祭祀張浚。南宋后期,朝廷在漢中建“張浚祠”以紀念張浚。

元代

元朝時,為追念張浚,光祿大夫趙世延捐俸在張浚故鄉(xiāng)綿竹修建書院,因張浚自號紫巖先生,竣工后朝廷就下詔賜名為“紫巖書院”。延祜五年(1318年),元名相張養(yǎng)浩所作《敕賜成都紫巖書院記》有載。

明代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便有張浚 ,并將他的事跡載入《永樂大典》國朝忠傳。明英宗時,下旨免張浚后裔差役。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下詔修復張浚父子墳墓,敕建“張浚祠”,并下旨建“南軒書院”,御書匾額,命其墓地為“官山”。將寧鄉(xiāng)張浚、張栻父子祠墓及綿竹大柏林張浚父張咸墓兩處納入國家祀典;由首輔楊廷和撰寫了重修張浚祠堂記。

清代

清順治時,張浚等四十一位歷代功臣從祀帝王廟。清乾隆十一年(1746),巡撫追捕錫紱于都司衙門舊房,恢復城南書院。嘉慶二十五年,巡撫左杏莊在妙高峰故地復建,并在峰上建“南軒夫子祠”,前為文星閣,道光御書“麗澤風長”匾額。同治八年重建了張浚張南軒墓,并下詔書:“大小文武官員至此止步下車”參拜。清朝政府還優(yōu)待張浚后人,免除張浚后人的一切差徭雜役。 清朝時,漢州(今四川廣漢)建有“三賢堂”,主祀楊繪、宇文之邵、張浚。

相關紀念

故居

張浚故居,是為張浚貶謫永州時宋紹興七年(1137年)而建?,F(xiàn)存建筑民間傳說為明朝天啟年間(1621—1628年)張浚后裔張皇后重建,時稱文昌閣。后族人張勉重修,更名為“勉園”其為木質結構,硬山頂建筑。水井系張浚開鑿,后人張勉學刻“紫巖仙井”于天啟六年。 張浚故居位于湖南永州市零陵區(qū)文星街38號,故居里有永州市人民政府立的碑刻。在故居門前,張浚親手開鑿的“紫巖仙井”,至今仍然在供附近百姓取水飲用、澆灌。

墓葬

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張浚張栻墓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各級政府、社會賢達和張浚張栻思想研究會的努力下,張栻墓(含張浚墓)被確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雕塑

德陽市《名人園》濱河公園位于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qū)市內,峨眉山北路沿河景觀公園走廊地帶(濱河景觀東大橋至黃河大橋沿線段,運用多種雕塑藝術形式表現(xiàn)了德陽市歷史上的眾多歷史名人。德陽《名人園》設計者為四川著名雕塑藝術家——羅平(二級美術師,德陽石刻藝術墻《中華魂》設計者)獨立設計完成。 為紀念德陽歷史文化名人張浚、張拭兩父子,公園內為其樹立了一座單體雕塑。

紀念館

在張浚故鄉(xiāng)綿竹中學建有張浚塑像和岳飛《送紫巖張先生北伐》詩,在張浚父親張咸墓所在地的柏林公園建有張浚張栻紀念館,永作紀念。

后代地位

宋代

宋理宗時,以張浚、趙鼎為宰相典范,并將張浚列為宋朝昭勛閣二十四人之一,圖功臣神像于昭勛閣。宋理宗時期著名政治家,理學大師魏了翁為紀念張浚、張栻,修建紫巖書院,并為之作贊。南宋淳熙年間,在張浚、故鄉(xiāng)四川綿竹始建進德堂,祭祀張浚。南宋后期,朝廷在漢中建“張浚祠”以紀念張浚。

元代

元朝時,為追念張浚,光祿大夫趙世延捐俸在張浚故鄉(xiāng)綿竹修建書院,因張浚自號紫巖先生,竣工后朝廷就下詔賜名為“紫巖書院”。延祜五年(1318年),元名相張養(yǎng)浩所作《敕賜成都紫巖書院記》有載。

明代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便有張浚,并將他的事跡載入《永樂大典》國朝忠傳。明英宗時,下旨免張浚后裔差役。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下詔修復張浚父子墳墓,敕建“張浚祠”,并下旨建“南軒書院”,御書匾額,命其墓地為“官山”。將寧鄉(xiāng)張浚、張栻父子祠墓及綿竹大柏林張浚父張咸墓兩處納入國家祀典;由首輔楊廷和撰寫了重修張浚祠堂記。

清代

清順治時,張浚等四十一位歷代功臣從祀帝王廟。清乾隆十一年(1746),巡撫追捕錫紱于都司衙門舊房,恢復城南書院。嘉慶二十五年,巡撫左杏莊在妙高峰故地復建,并在峰上建“南軒夫子祠”,前為文星閣,道光御書“麗澤風長”匾額。同治八年重建了張浚張南軒墓,并下詔書:“大小文武官員至此止步下車”參拜。清朝政府還優(yōu)待張浚后人,免除張浚后人的一切差徭雜役。

清朝時,漢州(今四川廣漢)建有“三賢堂”,主祀楊繪、宇文之邵、張浚。

生平

張浚生于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為西漢留侯張良、唐朝開元時期名相張九齡之弟張九皋之后。四歲時成孤兒,行直視端,不說誑言,熟人知為大器。入太學,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張浚登進士第,調山南府士曹參軍。

靖康初年,任太常簿。李綱在金國第一次伐宋晚期和姚平仲合作,與種師道等人之間有爭功之嫌。姚平仲劫完顏宗望之營寨而大敗,作為主要支持者的李綱被張浚以專權之名彈劾。汴京陷落后,張浚聽說宋高宗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馳赴應天府,除樞密院編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御史。金兵南侵,宋高宗往東南逃跑,后軍統(tǒng)制韓世忠部下逼逐諫臣墜水死,張浚奏奪韓世忠觀察使,上下始知有國法。遷侍御史。

這時宋高宗在揚州,張浚進言說:“中原是天下的根本,希望修葺東京、關陜、襄鄧以待巡幸。”拂逆宰相的意思,授任集英殿修撰、知興遠府。尚未出發(fā),升任禮部侍郎,高宗召見對他說:“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將要有所作為,正如想一飛沖天而無羽翼,你留下來輔助我吧。”授任御營使司參贊軍事。張浚預計金人必來攻,而南宋朝廷晏然自得,殊不防備,所以力勸宰相黃潛善、汪伯彥,但二人皆笑張浚過慮。

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侵犯南方,皇帝到錢塘,留下朱勝非在吳門抗御,讓張浚一同節(jié)制軍馬。后來朱勝非被召回,張浚單獨留下來。當時潰兵數(shù)萬,所至之處剽掠不已,張浚招集平定下來。宋高宗在臨安(今浙江杭州)被將領苗傅、劉正彥所廢。張浚組織呂頤浩、張俊、韓世忠、劉光世等破苗傅、劉正彥,使高宗復位,被任知樞密院事。

建炎四年(1130年),張浚提出經營川陜的建議,出任川陜宣撫處置使。既抵興元,金兵已取鄜延,金將婁宿孛堇引大兵渡渭水,攻永興,宋將都按兵不動,不肯相援。張浚到任,即訪問風俗,罷斥奸贓,以搜攬豪杰為先務,諸將惕息聽命。

此時諜報金人將攻東南,張浚命諸將整軍向敵。不久金人大攻江、淮,張浚即治軍入衛(wèi)支援。到達房州,知金人北歸,又回師關陜。這時金兀術猶在淮西,張浚懼其繼續(xù)騷擾東南,想牽制之,遂決策合五路之師攻打永興,以調動金兵。果然金急調兀術、完顏婁室、完顏宗輔等等入援,大戰(zhàn)于富平。涇原帥劉锜身率將士沖擊敵陣,殺獲頗眾。但環(huán)慶經略使趙哲畏敵先逃,宋軍挫敗,張浚退駐興州,斬趙哲。命吳玠聚殘兵扼險于鳳翔之和尚原、大散關,以斷敵來路,張浚上書待罪,宋高宗手詔慰勉,沒有追究。

張浚在關陜三年,訓練新兵,以劉子羽為上賓,任趙開為都轉運使,擢吳玠為大將守鳳翔。劉子羽開善理財,而吳玠每戰(zhàn)必勝。西北遺民,歸附日眾。所以雖然關陜丟失,但全蜀安全,且以形勢牽制東南,江、淮亦賴以安。

紹興元年(1131年),金將烏魯攻和尚原,吳玠乘險擊之,金人大敗走。完顏兀術親自出馬,吳玠及其弟吳璘又大破之。這就是吳玠的大散關和尚原之戰(zhàn)。張浚論功升檢校少保、定國軍節(jié)度使。
紹興四年(1134年),被召至臨安,后謫居福州。紹興五年,出任右宰相,都督岳飛鎮(zhèn)壓楊幺起義。

紹興六年(1136年),部署諸路軍馬北伐金朝扶植的劉豫政權﹐進取中原。九月﹐劉豫出兵反撲﹐高宗下令兩淮守軍南撤。張浚為保長江天險﹐星夜馳至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制止宋軍撤退﹐擊退劉豫軍。

紹興七年(1137年)三月,劉光世因驕惰怯敵被罷軍職,宋高宗擬將劉光世所部劃歸岳飛,但遭到樞密使秦檜的反對,張浚也表示不同意。遂以劉光世部將王德任左護軍都統(tǒng)制、酈瓊任副都統(tǒng)制,以兵部尚書、都督府參謀軍事呂祉節(jié)制。酈瓊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視。八月,酈瓊殺呂祉等,裹脅4萬人叛變投向偽齊。九月,張浚因而引咎辭相。

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議大赦,張浚復官﹐因多次上書反對高宗﹑秦檜與金議和﹐被排擠出朝。二月,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撫大使。

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訂立紹興和議;同月,授張浚檢校太傅、崇信軍節(jié)度使、萬壽觀使閑差,次年封和國公。

紹興十六年(1146年)七月,張浚上奏備戰(zhàn)抗金,秦檜大怒,張浚被罷去檢校少傅、節(jié)度使、國公官爵,只保留文階官特進,以提舉宮觀,紹興二十年(1150年)又移往永州居住。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檜死。十二月,張浚被重新起用,恢復觀文殿大學士職銜及和國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此前不久,張浚因母死守喪,于是奉柩歸葬西川,到達江陵時,又上奏請高宗備戰(zhàn)抗金,引起新任宰相、秦檜黨羽萬俟卨、湯思退的不滿,宋高宗也以“今復論兵,極為生事”。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十月,張浚再次被貶往永州居住。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正月,金軍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準備的同時,也放寬了對張浚居住地點的限制。同年十月,在宋金戰(zhàn)爭已經開始的情況下,又起用張浚任判潭州,十一月又改為判建康府,當他十二月下旬到任時,“采石之戰(zhàn)”已結束,金帝完顏亮已被部下殺死,兩淮金軍也開始退兵。但宋金戰(zhàn)爭仍在進行中,宋高宗卻認為終歸于和,所以并不重用張浚。直到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才任命張浚專一措置兩淮事務兼兩淮及沿江軍馬,全面負責江淮防務。六月,高宗即退位,孝宗即位。

宋孝宗即位后,復為樞密使。隆興元年(1163年),封為魏國公,都督江淮軍馬渡淮北伐,收復宿州(今安徽宿州市)等地,后因部下將領不和,兵敗符離(今安徽宿州市)。主和派勢力隨即抬頭,秦檜黨羽湯思退,于七月間被任為右相兼樞密使,議和活動也在進行中。十二月,湯思退升任左相兼樞密使,張浚也升任右相兼樞密使,仍兼江淮東西路。

隆興二年(1164年)三月,張浚還奉詔視師淮上,積極部署抗金措施。四月,被召回朝,隨后江淮都督府也被罷,在太上皇宋高宗干預下,左相湯思退更加緊進行降金乞和活動,張浚感到抗金無望,即求致仕,遂被罷相,授少師、保信軍節(jié)度使、出判福州(今屬福建)。張浚辭新命,懇求致仕,改授醴泉觀使閑差。同年八月,張浚病卒,葬寧鄉(xiāng),贈太保,后加贈太師。

乾道五年(1169年),獲賜謚號忠獻。

張浚的詩(共20首詩)
  • 《南鄉(xiāng)子》
    遲日惠風柔。桃李成陰綠漸稠。把酒樽前逢盛旦,凝眸。十里松湖瑞氣浮。功業(yè)古難侔。宜在凌煙更上頭。已向眉間浮喜氣,風流。千歲三分萬戶侯。
  • 《詩一首》
    三相當年鎮(zhèn)廟堂,江山草木亦增光。一時主宰權衡重,千古人間姓字香。
  • 《詩一首》
    群兇用事人心去,大義重新天意回。解使中原無左衽,斯文千古未塵埃。
  • 《贊喻彌陀掩遺骸》
    刀兵劫??嗦斑z骸葬若干。盡大地人須薦取,眼睛突出髑髏寒。
  • 《贈羅赤腳》
    學道由來不記年,嘯歌風月在前緣。身心已到無塵處,疑是人間自在仙。

古詩大全

好86網(wǎng)為您提供張浚簡介,張浚是哪個朝代的詩人,張浚古詩大全,張浚的詩,張浚作品目錄

http://meilook.com.cn/shiren_view_9b92a643ac9b92a6/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