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浚(1097年8月11日—1164年4月20日),字德遠,世稱紫巖先生。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南宋名相、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學者,西漢留侯張良之后。宋孝宗即位后,除樞密使。隆興元年(1163年),封魏國公,督師北伐,初戰(zhàn)告捷,收復宿州(今安徽宿州市)等地,后因部下將領不和,于符離之戰(zhàn)大敗。旋即再相,視師淮上,積極部署抗金措施,不久又為主和派排去。隆興二年(1164年)病卒,葬寧鄉(xiāng),贈太保,后加贈太師。乾道五年(1169年)謚忠獻。著有《紫巖易傳》等。近人輯有《張魏公集》。
人物生平
張浚生于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為西漢留侯張良、唐朝開元時期名相張九齡之弟張九皋之后。四歲時成孤兒,行直視端,不說誑言,熟人知為大器。入太學,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張浚登進士第,調山南府士曹參軍。 靖康初年,任太常簿。李綱在金國第一次伐宋晚期和姚平仲合作,與種師道等人之間有爭功之嫌。姚平仲劫完顏宗望之營寨而大敗,作為主要支持者的李綱被張浚以專權之名彈劾。汴京陷落后,張浚聽說宋高宗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馳赴應天府,除樞密院編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御史。金兵南侵,宋高宗往東南逃跑,后軍統(tǒng)制韓世忠部下逼逐諫臣墜水死,張浚奏奪韓世忠觀察使,上下始知有國法。遷侍御史。 這時宋高宗在揚州,張浚進言說:“中原是天下的根本,希望修葺東京、關陜、襄鄧以待巡幸?!狈髂嬖紫嗟囊馑?,授任集英殿修撰、知興遠府。尚未出發(fā),升任禮部侍郎,高宗召見對他說:“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將要有所作為,正如想一飛沖天而無羽翼,你留下來輔助我吧?!笔谌斡鶢I使司參贊軍事。張浚預計金人必來攻,而南宋朝廷晏然自得,殊不防備,所以力勸宰相黃潛善、汪伯彥,但二人皆笑張浚過慮。 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侵犯南方,皇帝到錢塘,留下朱勝非在吳門抗御,讓張浚一同節(jié)制軍馬。后來朱勝非被召回,張浚單獨留下來。當時潰兵數(shù)萬,所至之處剽掠不已,張浚招集平定下來。宋高宗在臨安(今浙江杭州)被將領苗傅、劉正彥所廢。張浚組織呂頤浩、張俊、韓世忠、劉光世等破苗傅、劉正彥,使高宗復位,被任知樞密院事。 建炎四年(1130年),張浚提出經營川陜的建議,出任川陜宣撫處置使。既抵興元,金兵已取鄜延,金將婁宿孛堇引大兵渡渭水,攻永興,宋將都按兵不動,不肯相援。張浚到任,即訪問風俗,罷斥奸贓,以搜攬豪杰為先務,諸將惕息聽命。 此時諜報金人將攻東南,張浚命諸將整軍向敵。不久金人大攻江、淮,張浚即治軍入衛(wèi)支援。到達房州,知金人北歸,又回師關陜。這時金兀術猶在淮西,張浚懼其繼續(xù)騷擾東南,想牽制之,遂決策合五路之師攻打永興,以調動金兵。果然金急調兀術、完顏婁室、完顏宗輔等等入援,大戰(zhàn)于富平。涇原帥劉锜身率將士沖擊敵陣,殺獲頗眾。但環(huán)慶經略使趙哲畏敵先逃,宋軍挫敗,張浚退駐興州,斬趙哲。命吳玠聚殘兵扼險于鳳翔之和尚原、大散關,以斷敵來路,張浚上書待罪,宋高宗手詔慰勉,沒有追究。 張浚在關陜三年,訓練新兵,以劉子羽為上賓,任趙開為都轉運使,擢吳玠為大將守鳳翔。劉子羽開善理財,而吳玠每戰(zhàn)必勝。西北遺民,歸附日眾。所以雖然關陜丟失,但全蜀安全,且以形勢牽制東南,江、淮亦賴以安。 紹興元年(1131年),金將烏魯攻和尚原,吳玠乘險擊之,金人大敗走。完顏兀術親自出馬,吳玠及其弟吳璘又大破之。這就是吳玠的大散關和尚原之戰(zhàn)。張浚論功升檢校少保、定國軍節(jié)度使。 紹興四年(1134年),被召至臨安,后謫居福州。紹興五年,出任右宰相,都督岳飛鎮(zhèn)壓楊幺起義。 紹興六年(1136年),部署諸路軍馬北伐金朝扶植的劉豫政權﹐進取中原。九月﹐劉豫出兵反撲﹐高宗下令兩淮守軍南撤。張浚為保長江天險﹐星夜馳至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制止宋軍撤退﹐擊退劉豫軍。 紹興七年(1137年)三月,劉光世因驕惰怯敵被罷軍職,宋高宗擬將劉光世所部劃歸岳飛,但遭到樞密使秦檜的反對,張浚也表示不同意。遂以劉光世部將王德任左護軍都統(tǒng)制、酈瓊任副都統(tǒng)制,以兵部尚書、都督府參謀軍事呂祉節(jié)制。酈瓊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視。八月,酈瓊殺呂祉等,裹脅4萬人叛變投向偽齊。九月,張浚因而引咎辭相。 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議大赦,張浚復官﹐因多次上書反對高宗﹑秦檜與金議和﹐被排擠出朝。二月,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撫大使。 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訂立紹興和議;同月,授張浚檢校太傅、崇信軍節(jié)度使、萬壽觀使閑差,次年封和國公。 紹興十六年(1146年)七月,張浚上奏備戰(zhàn)抗金,秦檜大怒,張浚被罷去檢校少傅、節(jié)度使、國公官爵,只保留文階官特進,以提舉宮觀,紹興二十年(1150年)又移往永州居住。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檜死。十二月,張浚被重新起用,恢復觀文殿大學士職銜及和國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此前不久,張浚因母死守喪,于是奉柩歸葬西川,到達江陵時,又上奏請高宗備戰(zhàn)抗金,引起新任宰相、秦檜黨羽萬俟卨、湯思退的不滿,宋高宗也以“今復論兵,極為生事”。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十月,張浚再次被貶往永州居住。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正月,金軍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準備的同時,也放寬了對張浚居住地點的限制。同年十月,在宋金戰(zhàn)爭已經開始的情況下,又起用張浚任判潭州,十一月又改為判建康府,當他十二月下旬到任時,“采石之戰(zhàn)”已結束,金帝完顏亮已被部下殺死,兩淮金軍也開始退兵。但宋金戰(zhàn)爭仍在進行中,宋高宗卻認為終歸于和,所以并不重用張浚。直到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才任命張浚專一措置兩淮事務兼兩淮及沿江軍馬,全面負責江淮防務。六月,高宗即退位,孝宗即位。 宋孝宗即位后,復為樞密使。隆興元年(1163年),封為魏國公,都督江淮軍馬渡淮北伐,收復宿州(今安徽宿州市)等地,后因部下將領不和,兵敗符離(今安徽宿州市)。主和派勢力隨即抬頭,秦檜黨羽湯思退,于七月間被任為右相兼樞密使,議和活動也在進行中。十二月,湯思退升任左相兼樞密使,張浚也升任右相兼樞密使,仍兼江淮東西路。 隆興二年(1164年)三月,張浚還奉詔視師淮上,積極部署抗金措施。四月,被召回朝,隨后江淮都督府也被罷,在太上皇宋高宗干預下,左相湯思退更加緊進行降金乞和活動,張浚感到抗金無望,即求致仕,遂被罷相,授少師、保信軍節(jié)度使、出判福州(今屬福建)。張浚辭新命,懇求致仕,改授醴泉觀使閑差。同年八月,張浚病卒,葬寧鄉(xiāng),贈太保,后加贈太師。 乾道五年(1169年),獲賜謚號忠獻。
人物評價
軼事典故
個人作品
據(jù)《宋史·張浚傳》:張浚對于《周易》鉆研得很精深,著有《易解》及《雜說》十卷,對《書》、《詩》、《禮》、《春秋》也都有注解,有十卷,奏議二十卷(現(xiàn)多亡佚)。又著有《中興備覽》(一作《張忠獻公中興備覽》)。 《四庫全書》有《紫巖易傳》,《全宋詞》錄其詞一首。 近人輯有《張魏公集》。 張浚書有《談笑措置帖》,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館。又有《遠唇帖》。
史料記載
《宋史·卷三百六十一·列傳第一百二十》
后世地位
相關紀念
后代地位
宋代
宋理宗時,以張浚、趙鼎為宰相典范,并將張浚列為宋朝昭勛閣二十四人之一,圖功臣神像于昭勛閣。宋理宗時期著名政治家,理學大師魏了翁為紀念張浚、張栻,修建紫巖書院,并為之作贊。南宋淳熙年間,在張浚、故鄉(xiāng)四川綿竹始建進德堂,祭祀張浚。南宋后期,朝廷在漢中建“張浚祠”以紀念張浚。
元代
元朝時,為追念張浚,光祿大夫趙世延捐俸在張浚故鄉(xiāng)綿竹修建書院,因張浚自號紫巖先生,竣工后朝廷就下詔賜名為“紫巖書院”。延祜五年(1318年),元名相張養(yǎng)浩所作《敕賜成都紫巖書院記》有載。
明代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便有張浚,并將他的事跡載入《永樂大典》國朝忠傳。明英宗時,下旨免張浚后裔差役。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下詔修復張浚父子墳墓,敕建“張浚祠”,并下旨建“南軒書院”,御書匾額,命其墓地為“官山”。將寧鄉(xiāng)張浚、張栻父子祠墓及綿竹大柏林張浚父張咸墓兩處納入國家祀典;由首輔楊廷和撰寫了重修張浚祠堂記。
清代
清順治時,張浚等四十一位歷代功臣從祀帝王廟。清乾隆十一年(1746),巡撫追捕錫紱于都司衙門舊房,恢復城南書院。嘉慶二十五年,巡撫左杏莊在妙高峰故地復建,并在峰上建“南軒夫子祠”,前為文星閣,道光御書“麗澤風長”匾額。同治八年重建了張浚張南軒墓,并下詔書:“大小文武官員至此止步下車”參拜。清朝政府還優(yōu)待張浚后人,免除張浚后人的一切差徭雜役。
清朝時,漢州(今四川廣漢)建有“三賢堂”,主祀楊繪、宇文之邵、張浚。
生平
張浚生于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為西漢留侯張良、唐朝開元時期名相張九齡之弟張九皋之后。四歲時成孤兒,行直視端,不說誑言,熟人知為大器。入太學,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張浚登進士第,調山南府士曹參軍。
靖康初年,任太常簿。李綱在金國第一次伐宋晚期和姚平仲合作,與種師道等人之間有爭功之嫌。姚平仲劫完顏宗望之營寨而大敗,作為主要支持者的李綱被張浚以專權之名彈劾。汴京陷落后,張浚聽說宋高宗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馳赴應天府,除樞密院編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御史。金兵南侵,宋高宗往東南逃跑,后軍統(tǒng)制韓世忠部下逼逐諫臣墜水死,張浚奏奪韓世忠觀察使,上下始知有國法。遷侍御史。
這時宋高宗在揚州,張浚進言說:“中原是天下的根本,希望修葺東京、關陜、襄鄧以待巡幸。”拂逆宰相的意思,授任集英殿修撰、知興遠府。尚未出發(fā),升任禮部侍郎,高宗召見對他說:“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將要有所作為,正如想一飛沖天而無羽翼,你留下來輔助我吧。”授任御營使司參贊軍事。張浚預計金人必來攻,而南宋朝廷晏然自得,殊不防備,所以力勸宰相黃潛善、汪伯彥,但二人皆笑張浚過慮。
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侵犯南方,皇帝到錢塘,留下朱勝非在吳門抗御,讓張浚一同節(jié)制軍馬。后來朱勝非被召回,張浚單獨留下來。當時潰兵數(shù)萬,所至之處剽掠不已,張浚招集平定下來。宋高宗在臨安(今浙江杭州)被將領苗傅、劉正彥所廢。張浚組織呂頤浩、張俊、韓世忠、劉光世等破苗傅、劉正彥,使高宗復位,被任知樞密院事。
建炎四年(1130年),張浚提出經營川陜的建議,出任川陜宣撫處置使。既抵興元,金兵已取鄜延,金將婁宿孛堇引大兵渡渭水,攻永興,宋將都按兵不動,不肯相援。張浚到任,即訪問風俗,罷斥奸贓,以搜攬豪杰為先務,諸將惕息聽命。
此時諜報金人將攻東南,張浚命諸將整軍向敵。不久金人大攻江、淮,張浚即治軍入衛(wèi)支援。到達房州,知金人北歸,又回師關陜。這時金兀術猶在淮西,張浚懼其繼續(xù)騷擾東南,想牽制之,遂決策合五路之師攻打永興,以調動金兵。果然金急調兀術、完顏婁室、完顏宗輔等等入援,大戰(zhàn)于富平。涇原帥劉锜身率將士沖擊敵陣,殺獲頗眾。但環(huán)慶經略使趙哲畏敵先逃,宋軍挫敗,張浚退駐興州,斬趙哲。命吳玠聚殘兵扼險于鳳翔之和尚原、大散關,以斷敵來路,張浚上書待罪,宋高宗手詔慰勉,沒有追究。
張浚在關陜三年,訓練新兵,以劉子羽為上賓,任趙開為都轉運使,擢吳玠為大將守鳳翔。劉子羽開善理財,而吳玠每戰(zhàn)必勝。西北遺民,歸附日眾。所以雖然關陜丟失,但全蜀安全,且以形勢牽制東南,江、淮亦賴以安。
紹興元年(1131年),金將烏魯攻和尚原,吳玠乘險擊之,金人大敗走。完顏兀術親自出馬,吳玠及其弟吳璘又大破之。這就是吳玠的大散關和尚原之戰(zhàn)。張浚論功升檢校少保、定國軍節(jié)度使。
紹興四年(1134年),被召至臨安,后謫居福州。紹興五年,出任右宰相,都督岳飛鎮(zhèn)壓楊幺起義。
紹興六年(1136年),部署諸路軍馬北伐金朝扶植的劉豫政權﹐進取中原。九月﹐劉豫出兵反撲﹐高宗下令兩淮守軍南撤。張浚為保長江天險﹐星夜馳至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制止宋軍撤退﹐擊退劉豫軍。
紹興七年(1137年)三月,劉光世因驕惰怯敵被罷軍職,宋高宗擬將劉光世所部劃歸岳飛,但遭到樞密使秦檜的反對,張浚也表示不同意。遂以劉光世部將王德任左護軍都統(tǒng)制、酈瓊任副都統(tǒng)制,以兵部尚書、都督府參謀軍事呂祉節(jié)制。酈瓊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視。八月,酈瓊殺呂祉等,裹脅4萬人叛變投向偽齊。九月,張浚因而引咎辭相。
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議大赦,張浚復官﹐因多次上書反對高宗﹑秦檜與金議和﹐被排擠出朝。二月,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撫大使。
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訂立紹興和議;同月,授張浚檢校太傅、崇信軍節(jié)度使、萬壽觀使閑差,次年封和國公。
紹興十六年(1146年)七月,張浚上奏備戰(zhàn)抗金,秦檜大怒,張浚被罷去檢校少傅、節(jié)度使、國公官爵,只保留文階官特進,以提舉宮觀,紹興二十年(1150年)又移往永州居住。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檜死。十二月,張浚被重新起用,恢復觀文殿大學士職銜及和國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此前不久,張浚因母死守喪,于是奉柩歸葬西川,到達江陵時,又上奏請高宗備戰(zhàn)抗金,引起新任宰相、秦檜黨羽萬俟卨、湯思退的不滿,宋高宗也以“今復論兵,極為生事”。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十月,張浚再次被貶往永州居住。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正月,金軍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準備的同時,也放寬了對張浚居住地點的限制。同年十月,在宋金戰(zhàn)爭已經開始的情況下,又起用張浚任判潭州,十一月又改為判建康府,當他十二月下旬到任時,“采石之戰(zhàn)”已結束,金帝完顏亮已被部下殺死,兩淮金軍也開始退兵。但宋金戰(zhàn)爭仍在進行中,宋高宗卻認為終歸于和,所以并不重用張浚。直到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才任命張浚專一措置兩淮事務兼兩淮及沿江軍馬,全面負責江淮防務。六月,高宗即退位,孝宗即位。
宋孝宗即位后,復為樞密使。隆興元年(1163年),封為魏國公,都督江淮軍馬渡淮北伐,收復宿州(今安徽宿州市)等地,后因部下將領不和,兵敗符離(今安徽宿州市)。主和派勢力隨即抬頭,秦檜黨羽湯思退,于七月間被任為右相兼樞密使,議和活動也在進行中。十二月,湯思退升任左相兼樞密使,張浚也升任右相兼樞密使,仍兼江淮東西路。
隆興二年(1164年)三月,張浚還奉詔視師淮上,積極部署抗金措施。四月,被召回朝,隨后江淮都督府也被罷,在太上皇宋高宗干預下,左相湯思退更加緊進行降金乞和活動,張浚感到抗金無望,即求致仕,遂被罷相,授少師、保信軍節(jié)度使、出判福州(今屬福建)。張浚辭新命,懇求致仕,改授醴泉觀使閑差。同年八月,張浚病卒,葬寧鄉(xiāng),贈太保,后加贈太師。
乾道五年(1169年),獲賜謚號忠獻。
詩詞大全
古詩大全
別人正在查
好86網(wǎng)為您提供張浚簡介,張浚是哪個朝代的詩人,張浚古詩大全,張浚的詩,張浚作品目錄
http://meilook.com.cn/shiren_view_9b92a643ac9b92a6/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