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程顥    chéng hào 宋代詩人

程顥(1032-1085), 北宋哲學家、教育家、北宋理學的奠基者。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洛陽(今屬河南)人。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里行。反對王安石新政。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的命題,認為“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便須“以誠敬存之”(同上)。倡導“傳心”說。承認“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程顥學說在理學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來為朱熹所繼承和發(fā)展,世稱程朱學派。其親撰及后人集其言論所編的著述書籍,收入《二程全書》。

本    名
程顥
別    稱
明道先生
字    號
字伯淳號明道
所處時代
宋代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黃州黃陂
出生時間
1032年2月28日
去世時間
1085年7月9日
主要作品
《春日偶成》 《題淮南寺》 《秋月》 《郊行即事》 《春日》
主要成就
開創(chuàng)新儒學,為宋代理學奠基者
祖    籍
徽州篁墩

生平

  程顥家歷代仕宦,一說出生于今湖北武漢黃陂縣,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部員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黃陂縣令,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卒于該縣。父程珦年幼無力返鄉(xiāng),遂居于黃陂,曾任黃陂縣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黃陂縣尉時所生,自幼深受家學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響,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稱。

  1057年(北宋嘉祐二年),程顥舉進士后,歷官鄠縣主簿、上元縣主簿、澤州晉城令、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監(jiān)汝州酒稅、鎮(zhèn)寧軍節(jié)度判官、宗寧寺丞等職。

  神宗初,任御史。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不受重用,遂潛心于學術(shù)?!端问贰繁緜鞣Q:“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濫于諸家,出入于老、釋者幾十年,返求諸‘六經(jīng)’而后得之”。與弟程頤開創(chuàng)“洛學”,奠定了理學基礎(chǔ)。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陽、扶溝等地設(shè)學庠,并潛心教育研究,論著頗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體系。程顥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養(yǎng)圣人,“君子之學,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棄也”。孝者所當孝,弟者所當?shù)?,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認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愛物,謹守封建倫常。學《論語》、《孟子》則為“知道”,“讀《論語》、《孟子》而不知道,所謂雖多亦奚以為?”《大學》、《中庸》亦不可不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極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傊?,教育必以儒家經(jīng)典為教材,以儒家倫理為教育之基本內(nèi)容。程顥還提出,讀書以期“講明義理”,注重讀書方法,“讀書將以窮理,將以致用也”,不可“滯心于章句之末”,為此者乃“學者之大患”。同其理學思想一樣,程顥的教育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后人為求學統(tǒng)淵源,于他講學之處立祠或書院以為紀念。

  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程顥于京師講《易》處(今河南開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1489年(明成化二十年),河南巡撫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書院,祀二程于講堂。另嵩陽書院亦為紀念二程所立?!夺躁枙褐尽ば颉贩Q:“嵩陽書院,宋藏經(jīng)處,兩程夫子置散投閑與群弟子講學地也”。

  1220年(宋寧宗嘉定十三年),賜謚程顥為“純公”,程頤為“正公”。1241年(理宗淳祐元年),又追封程顥為“河南伯”,程頤為“伊川伯”,并“從祀孔子廟庭”。1330年(元明宗至順元年),詔加封程顥為“豫國公”,程頤為“洛國公”。1455年(明代宗景泰六年),詔令兩程祠以顏子(即顏淵)例修建,規(guī)制比于闕里,前后殿廡齋室等房共六十余間,祭文稱頌兩程“闡明正學,興起斯文,本諸先哲,淑我后人”。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進儒為賢,位列孔子及門下、漢唐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賜給兩程祠“學達性天”匾額。

  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編成的《河南程氏遺書》、《河南程氏外書》、《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經(jīng)說》等,程頤另著有《周易傳》。二程的學說后來由南宋朱熹等理學家繼承發(fā)展,成為“程朱”學派。

主要成就

  程顥的主要成就是他的理學主張。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為宋代理學的主要奠基者,世稱“二程”。二程的學說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內(nèi)容并無二致。皆以“理”或“道”作為全部學說的基礎(chǔ),認為“理”是先于萬物的“天理”,“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萬事皆出于理”,“有理則有氣”?,F(xiàn)行社會秩序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則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對”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強調(diào)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氣稟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惡。所以濁氣和惡性,其實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會損害天理?!盁o人欲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滅人欲”。要“存天理”,必須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窮理,逐日認識事物之理,積累多了,就能豁然貫通。主張“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修養(yǎng)方法。二程宣揚封建倫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內(nèi)形成像君臣之間的關(guān)系。程頤還反對婦女改嫁,宣稱“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流毒頗深。究其內(nèi)涵:一,“理”是宇宙的終極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叭f物皆只有一個天理”。二,“天理”又是封建道德原則及封建等級制度的總稱?!吧舷轮?,尊卑之義,理之當也,禮之本也”?!熬几缸樱煜轮ɡ?,無所逃乎天地之間”。三,“天理”也具有自然特性及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意義。“天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則,一物須有一理”。

  因二程兄弟長期講學于洛陽,故世稱其學為“洛學”,二程在哲學上發(fā)揮了孟子至周敦頤的心性命理之學,建立了以“天理”為核心的唯心主義理學體系。二程在學術(shù)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題是“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他們認為陽陰二氣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創(chuàng)生萬物的材料,從二程開始,“理”或“天理”被作為哲學的最高范疇使用,亦即被作為世界的本體,而且人類社會的等級制度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也都是“天理”在人間社會的具體表現(xiàn)形態(tài),“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河南程氏遺書》五)

  二程的人性論祖述思孟學派的性善論,但二程的人性論在性善論的基礎(chǔ)上又進一步深化了,回答了性為什么至善,為什么會產(chǎn)生惡的因素等一系列問題。二程認為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氣質(zhì)之性”的區(qū)別,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體現(xiàn),未受任何損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無疵的;后者則氣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氣”的侵蝕,產(chǎn)生弊端,因而具有惡的因素。二程認為,性的本然狀態(tài),由于是“天理”在人身上的折射,因而是至善的,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質(zhì)特征,惡則表現(xiàn)為人的不合節(jié)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稱之為“人欲”或“私欲”.,“人欲”是“天理”的對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天理”盛則“人欲”滅,“人欲”盛則“天理”衰。由此可見宋代理學家所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欲”這一命題,實際上是有其一定的積極意義,不容全盤否定。

傳承影響

  程顥、程頤一定程度上繼承張載的思想學說,后者對他們思想體系的構(gòu)造和發(fā)展影響很大。但二程的思想更多的是自己的新創(chuàng)見,但及其洛學學派程顥、程頤兄弟(一般簡稱二程)開創(chuàng)的洛學學派,是北宋時期影響最大,也是最為典型的理學學派。二程的理學思想體系,是北宋時期理學初創(chuàng)階段比較典型的形態(tài),它勾勒出了程朱理學的基本輪廓,為朱熹思想的產(chǎn)生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

  在后人學術(shù)承接上,由于二程各人思想盡管在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學術(shù)傾向上是存在一定差異的。因此,他們的學說也形成不同的接班者、學派。程顥認為萬物本屬一體,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發(fā)明本心,自覺達到與萬物一體,因此較多地強調(diào)內(nèi)心靜養(yǎng)的修養(yǎng)方法,不大重視外知。后來的陸王,大致沿著程顥的理路,發(fā)展為心學。而程頤則主張?zhí)角笫挛锼匀恢?,人生的根本在于居敬窮理,格物致知,較多地強調(diào)由外知以體驗內(nèi)知。

  后來的朱熹,大致沿著程頤的理路,發(fā)展為純粹的理學。所謂的“程朱理學”,實際上主要指的是程頤和朱熹的理學。當時有許多人追隨二程學習,尤其是程頤弟子很多,主要有謝良佐、游酢、呂大忠、呂大臨、呂大均、侯仲良、劉立之、朱光庭、邵伯溫、蘇昺等(其中三呂與蘇昺原為關(guān)學學者),形成了著名的洛學學派,為南宋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建立其龐大的思想體系奠定了基礎(chǔ)。

  此外,二程將易學的發(fā)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伊川易傳》為義理易學詮釋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程氏易傳》是伊川易學的精華,它繼承了王弼義理派易學傳統(tǒng),將儒家解《易》推闡發(fā)揮到極致,可以說是集義理派著作之大成,并對朱熹易學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如果說王弼易學是魏晉玄學、易學興起的重要標志,那么,程氏易學則實現(xiàn)了由王弼易學道家化、玄學化的義理向儒家義理的轉(zhuǎn)變。

  程顥、程頤所創(chuàng)建的“天理”學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都產(chǎn)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并受到了后世歷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致逐步演變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

軼聞傳說:縣令妙破訛詐案

  1068—1078(宋神宗熙寧)年間,擔任監(jiān)察御史的洛陽程顥,在當山西晉城縣令時,曾以寥寥數(shù)語破了一件訛詐案。

  當時,有一個姓張的財主得急病死了,棺木埋葬后的第二天一早,有個老頭來到他家門口,對著財主唯一的兒子說:“我是你父親,現(xiàn)在我年紀大了,無依無靠,來和你一起生活。”接著,老頭一五一十向財主的兒子說明了來由。財主的兒子非常驚訝,于是拉著老頭一起到了縣府,請求縣令判斷。

  老頭先說,“我是個郎中,因家中貧困,四處流浪,為人治病,一年中很少回家。妻子生下兒子,無力撫養(yǎng)只得狠狠心腸把兒子送給張財主。某年某月某日,由村上的李某抱去,鄰居阿毛親眼看見。”“事隔那么多年,你怎能把事情說得這么詳細呢?”老頭說:“我是從遠地方行醫(yī)回村后才聽說的,當時記在處方冊的背后?!闭f著從懷里掏出處方冊遞給程顥,上面用毛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把小兒抱走,給了張三翁。程顥問財主的兒子:“你今年多大歲數(shù)?”財主的兒子答道:“36歲。”程顥又問:“你父親今年多大年紀?”“76歲!”

  程顥對老頭說:“聽見了吧,這人出生的時候,他父親才40歲,這樣的年紀,別人怎么會稱作張三翁呢?”

  老頭聽罷,驚恐異常,承認了自己妄想訛詐財主家的錢物,奪人田地,才來冒認兒子。

軼聞傳說:天下事非一家私議

  程顥在京任御史期間,恰逢宋神宗安排王安石在全國推行“熙寧變法”。“熙寧變法”一經(jīng)鋪開,便立刻激起眾多士大夫的反對。

  在北宋士大夫之間,即使是反對變法者,反對的程度和態(tài)度也不盡相同。翰林學士、右諫議大夫司馬光、翰林學士范鎮(zhèn)、御史中丞呂公著等人對新法明確表示反對,其中司馬光最為激烈,他曾對宋神宗說:“臣之于王安石,猶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時。”司馬光對王安石,真是勢同水火,不共戴天。而程顥作為反對者陣營中的一員,態(tài)度上卻溫柔敦厚多了。王安石作為朝中炙手可熱的人物,也對程顥表現(xiàn)出異乎尋常的尊敬,盡管王比程還年長十一歲。王安石與大臣們討論變法事宜,大家思想上不通,王安石聲色俱厲,暴跳如雷,就要摘人家的官帽。恰巧程顥受命前來議事,聽后不慌不忙地勸王安石道:“天下事非一家私議,愿平氣以聽?!比绻瞧渌?,王安石又要大發(fā)雷霆了,但見是程顥,所以“安石為之愧屈”。

  程顥說話做事,有理有節(jié),不動真氣,但他反對變法的態(tài)度卻是一貫的,絲毫沒有改變。他任御史期間,多次上書宋神宗,指出不可變法的理由。見勸說無效,便最后說了一句:“自古興治立事,未有中外人情交謂不可而能有成者。”意思是反對者太多,總有反對的理由,天下沒有反對者過多而能成功的改革,他以支持和反對改革人數(shù)的多寡來預測改革的成敗,這倒與當時其他士大夫以王安石的長相批評他、以王安石的品格貶低他有所不同,不過程顥這一反對的理由,最終也確實一語成讖。

  變法的對錯、長短、好壞姑且不論,程顥在變法中的表現(xiàn)的確溫柔敦厚,頗見君子之風,無怪乎剛烈火爆如王安石者,都對他如此尊敬。

軼聞傳說:御史不知上未食

  熙寧二年(1069),宋神宗接受御史中丞呂公著的推薦,提拔程顥為太子中允、權(quán)監(jiān)察御史里行。

  監(jiān)察御史是言官,其職責是規(guī)勸皇帝、糾察百官。然而對于士大夫來說,糾察百官好說,但規(guī)勸皇帝卻是門“技術(shù)活”。不提吧,職責所在。提吧,皇帝臉上無光,萬一生點意見、來點態(tài)度,這帽子都說不定難保。所以,很多監(jiān)察御史履職,或礙于情面,或擔心權(quán)威,或害怕打擊,往往形式重于內(nèi)容,走走過場,不過讓皇帝表現(xiàn)一下納諫的姿態(tài)而已,至于納不納、納什么、怎么納,不予深究。

  程顥任御史,卻執(zhí)拗、較真,他常常像老師對待學生一樣,以誨人不倦的態(tài)度,絮絮叨叨地在宋神宗面前數(shù)落,不厭其煩。問題是他不厭其煩,那些侍從卻大厭其煩,有一天午餐時間都過了,程顥還在那里一二三地擺道理,宋神宗饑腸轆轆,又不好明言。侍從便正色對程顥說:“御史不知上未食乎?”皇帝還沒吃午飯呢!程顥這才依依不舍地退了出來。

后世評價

  程顥、程頤經(jīng)學思想以“經(jīng)所以載道”和以義理解經(jīng)為基本綱領(lǐng),并在經(jīng)學研究的基礎(chǔ)上,提出天理論哲學,完成了倫理型儒學向哲理型儒學的轉(zhuǎn)化,亦是經(jīng)學史上的宋學發(fā)展為思想史上的理學的重要標志。二程以新儒學的義理來闡釋儒家經(jīng)典,是其與前代儒學的基本區(qū)別,具有新的時代特征。二程創(chuàng)立的天理論哲學代表了宋代理學發(fā)展的主要趨勢,二程確立了理學的道統(tǒng)論,由此體現(xiàn)出其在理學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程顥和程頤世稱二程,他們在中國儒學思想發(fā)展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國儒學第二次復興的主要骨干人物。可謂宋學(注:一般指稱宋代的儒家學術(shù),學界也有指宋代學術(shù)總稱)泰斗。

  《辭海》:程顥,教育家、哲學家。二程同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

  二程創(chuàng)立的理學,是用“理”將儒家經(jīng)典思想的豐富內(nèi)容予以涵蓋,提出了社會治理和人們安身處事應遵循的原則和規(guī)范、道路與方法。二程理學是對孔孟儒學的繼承與發(fā)展,它繼承了儒家經(jīng)典中仁義禮智信等心性修養(yǎng),將成德成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哲學的最高理想;同時又有新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在吸收佛教思辨的基礎(chǔ)上,給儒學增添了辯證內(nèi)核。二程理學中包含著理性主義因素,倡導理性地看待事物、處理問題,具體來說就是對事物的認識要持中,不走極端;就社會治理來說,要順應天理、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就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來說,要節(jié)制人的過分欲望。二程理學的核心內(nèi)容,包括成德、成圣的道德修養(yǎng)觀,“中、正、誠、敬、恕”立身處世原則,“公、德、仁、順、和”治國理政之道和義利觀,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深刻而廣泛。一些經(jīng)典格言(如天理良心、誠心誠意、天理難容等)已融入人們的思想和口語中,直接影響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程顥不僅僅是一位理學家,還是一位精通治道的地方官;不僅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實干家。

  程顥作為一代大儒,對中國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產(chǎn)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讓人驚異的是,程顥不僅僅是一位理學家,還是一位精通治道的地方官員;不僅僅是位思想家,更是一位實干家,他在州縣基層任職多年,心懷天下,政績卓然。

  1085年(宋神宗元豐八年),程顥逝世,終年54歲。他逝世后,宰相文彥博為其題寫墓碑,送他“明道先生”四個大字。程頤在《明道先生墓表》中評價他:“使圣人之道煥然復明于世,蓋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p>

簡介

  程顥(1032-1085)北宋哲學家、教育家。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洛陽(今屬河南)人。嘉祐進士。神宗時為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里行。反對王安石新政。曾和其弟程頤學于周敦頤,同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世稱“二程”。在洛陽講學十余年,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的命題,認為知識、真理的來源,只是內(nèi)在于人的心中,“當處便認取,更不可外求”(《遺書》卷二上)。使心寂然無事,“廓然大公”,“內(nèi)外兩忘”,即能“窮心”“盡性”。為學以“識仁”為主,認為“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便須“以誠敬存之”(同上)。倡導“傳心”說,認為前圣后圣所傳的不是圣人之道、圣人之心,而是自己的心,“己之心,無異圣人之心”,“欲傳圣人之道,廓充此心焉耳”。承認“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遺書》卷十一)。他和弟頤的學說后來為朱熹所繼承和發(fā)展,世稱程朱學派。所著有《定性書》、《識仁篇》等。后人據(jù)其言論所編的《遺書》、《文集》、《經(jīng)說》等,收入《二程全書》。

人物生平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程顥出生,其祖先歷代仕宦,世代居住在中山府,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部員外郎遷居開封府,祖父程遹(《宋史》作程羽)遷居河南府(今洛陽),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宋仁宗錄舊臣后代,程顥的父親程珦因此被授為黃陂縣尉,歷知龔、鳳、磁、漢諸州,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自幼深受家學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其父程珦影響,以反對王安石新法著稱。

程顥資性過人,修養(yǎng)有道,和粹之氣,盎然于面,門人、友人與之相交數(shù)十年都未嘗看見他有急厲之色。

嘉祐二年(1057年),程顥舉進士后,歷任官鄠縣主簿、上元縣主簿、澤州晉城令、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監(jiān)汝州酒稅、鎮(zhèn)寧軍節(jié)度判官、宗寧寺丞等職。神宗在位期間(1068年~1085年),程顥任御史。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不受重用,遂潛心于學術(shù)。《宋史》本傳稱:“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濫于諸家,出入于老、釋者幾十年,返求諸‘六經(jīng)’而后得之”。與弟程頤開創(chuàng)“洛學”,奠定了理學基礎(chǔ)。他先后在嵩陽、扶溝等地設(shè)學庠,并潛心教育研究,論著頗巨,形成了一套教育思想體系。程顥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養(yǎng)圣人,“君子之學,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棄也”。認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愛物,謹守封建倫常。且強調(diào)教育必須以儒家經(jīng)典為教材,以儒家倫理為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程顥還提出,讀書以期“講明義理”,注重讀書方法,“讀書將以窮理,將以致用也”,不可“滯心于章句之末”,為此者乃“學者之大患”。同其理學思想一樣,程顥的教育思想對后世也影響深遠。后人為求學統(tǒng)淵源,于他講學之處立祠或書院以為紀念。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程顥于京師講《易》處(今河南開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為宗正丞,未行而卒,享年54歲。

宋寧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賜謚程顥為“純公”,程頤為“正公”。

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顥為“河南伯”,程頤為“伊川伯”,并“從祀孔子廟庭”。

元明宗至順元年(1330年),詔加封程顥為“豫國公”,程頤為“洛國公”。

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詔令兩程祠以顏子(即顏淵)例修建,規(guī)制比于闕里,前后殿廡齋室等房共六十余間,祭文稱頌兩程“闡明正學,興起斯文,本諸先哲,淑我后人”。

明憲宗成化二十年(1489年),河南巡撫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書院,祀二程于講堂。另嵩陽書院亦為紀念二程所立。《嵩陽書院志·序》稱:“嵩陽書院,宋藏經(jīng)處,兩程夫子置散投閑與群弟子講學地也”。

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程進儒為賢,位列孔子及門下、漢唐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賜給二程祠“學達性天”匾額。

程顥的詩(共86首詩)
  • 《春日偶成》
    云淡風輕過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 《題淮南寺》
    南去北來休便休,白蘋吹盡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對愁。
  • 《秋月》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隔斷紅塵三十里,白云紅葉兩悠悠。
  • 《郊行即事》
    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 《春日》
    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古詩大全

好86網(wǎng)為您提供程顥簡介,程顥是哪個朝代的詩人,程顥古詩大全,程顥的詩,程顥作品目錄

http://meilook.com.cn/shiren_view_9b8c4d43ac9b8c4d/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