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來氏    lái shì 宋代詩人

來氏,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全芳備祖》前集卷二一)。

本    名
來氏
所處時代
宋代
主要作品
《水仙花二首》 《水仙花二首》

基本介紹

來[來、徠、郲、逨,讀音作lái(ㄌㄞˊ)]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于虞姓,出自古代舜帝的后代遏父,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舜帝本名虞重華,其子商均在舜去世以后,認為自己沒有治國之才,就傳帝位于大禹。大禹即位,封商均于虞城,不久又移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商均雖然西遷,但他的后人虞思公卻滯留在虞邑(今河南虞城),未再遷徙。舜當天子時,曾建都蒲坂(今山西永濟),他的另一支后裔虞遂便定居在蒲坂附近的虞鄉(xiāng)。虞遂的一支后裔被封于遂國,春秋時期被齊國所滅。商湯滅夏,封虞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陳邑(今河南淮陽)。商王朝統(tǒng)治了大約五個世紀,被周武王姬發(fā)所滅。西周初年,商均的后裔遏父投奔周武王,擔任陶正之官。周武王在滅殷商后,正想尋找舜的后裔,得知遏父正是舜的后裔,大出喜望,便將長女太姬嫁與遏父之子胡公滿為妻,并封地于陳邑(今河南淮陽),取代虞遂之后的陳國,以接續(xù)舜的香火。胡公滿的子孫后來就以國為姓,稱陳氏,流傳至今。陳氏的諸多分支,其中有子孫分封在徠邑。徠邑,即今河南省滎陽市,其后裔子孫遂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徠氏,后簡化為來氏,再簡化為來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源于姒姓,出自古代夏王朝締造者大禹之裔孫伎來,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jù)史籍《氏族典》第十一卷記載,黃帝第五代駱明生伯鯀,伯鯀生禹;禹建夏王朝,娶涂山氏,生子二人:長子啟,次子均。啟為繼夏帝世系者。次子均生固,固生伎來,伎來生循鞈。在伎來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來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于子姓,出自商湯王族后裔之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據(jù)史籍《路史》記載:“來,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孫?!痹谑芳妒酚洝ひ蟊炯o贊》、《唐書·宰相世系表》等中記載,商王族支孫食采于郲(今山東龍口),建國,其后遂以封地名稱“郲”為姓氏。春秋時期,郲國被魯國所并,其國人因失國而去“邑”,稱來氏,再簡化稱來氏。相傳,商朝的建立者以子為姓,后來進一步分姓命氏,其中的一支便是來姓。另外,在商朝立國期間,有一位出身王族的人被分封于郲(今河南滎陽一帶),這位王族的后裔后來以郲為姓,再后來又簡寫為來,成為來姓人的一支。

第四個淵源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萊侯之后裔,屬于以國名因故改姓為氏。萊侯為商朝末期諸侯,有萊國,營丘(今山東臨淄)曾為萊國國都,西周初期姜太公時所爭之營丘即此。在西周初期,原商萊國國都及大片國土被姜太公占領(lǐng),居萊都為齊國之都,萊夷人不服且爭。故《史記》齊世家載:“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討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逼浣Y(jié)果,當然爭不過有強大西周王朝做后盾的姜太公。到了周靈王姬泄心六年(齊靈公姜環(huán)十七年,公元前566年),偏安于今山東黃縣的萊國被齊靈公所徹滅,萊侯之子萊浮柔逃奔至棠邑(一作唐邑,今山東魚臺),因失國而去“艸”部首,作來氏,簡化字稱來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

源于回族,出自蒙古族札賚特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在和卓·和札賚的族人以及后裔子孫中,有取原部族漢語稱謂“札賚特”之“賚”為漢化姓氏者,簡筆為“來”,成為回族來氏的主源。

第六個淵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來默氏、毛忽來氏部落,屬于以部族稱謂漢化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①蒙古族來默氏,又稱林明克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地區(qū))。后有滿族引以為姓氏,滿語稱LaimoHala,清末民初改漢姓來氏,亦有改漢姓趙氏者。②蒙古族毛忽來氏部族,世居鄂爾多斯(今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市),后多冠以漢姓牟氏、來氏、何氏、李氏等。

得姓始祖

胡公滿(陳胡公)、萊浮柔、和卓·和札賚、札剌亦兒·木華黎。

遷徙分布

(部分)來氏受姓源自公元前十六世紀,夏王桀殘暴無道,眾叛親離。商湯帶領(lǐng)一些諸侯,發(fā)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壽縣東南),被商湯軍隊追趕后俘虜。商湯將夏桀囚禁于南巢的亭山。后夏桀亡,商湯大勝,把山東萊州分封于各諸侯。到了春秋魯襄公六年,萊國(今山東黃縣東)被齊侯所滅。從此即以國為氏,去草為“來”。這是來氏受姓的一說,《來氏家譜》持此說,后二十二世孫來鴻瑨撰《來萊辨》以駁正前說,并稱“來氏子姓,系出于郲?!眮硎鲜苄?,早于中國宋代的《百家姓》,它雖然被摒于《百家姓》之外,但是來氏后裔遍布世界,許多著名姓氏書都備載來氏淵源。大量的史料表明,來氏系出于殷人玄鳥之裔,他以王侯將相世系蟬聯(lián)。同虞帝后裔的姚姓、黃帝后的姜姓、周王后裔的姬姓一樣,是中國的華夏族的“子姓”。來氏歷經(jīng)戰(zhàn)國、秦朝。齊國時有來章,楚國有來英。西漢時的來歙,因征隴蜀有功,封為征羌侯。三國時的來敏,官典學校尉。來軍為羌維參軍。隋朝的來護兒官至泉州刺史。唐朝來恒為中黃門侍郎,來濟為唐高宗永徽時中書侍郎兼弘文館學士。宋代有來之邵,字德高,哲宗朝為殿中侍御史。來子時,字以中,紹興初授袁州通判兼勸農(nóng)營田事,他的孫子來廷紹,為蕭山來氏始祖。來氏南遷蕭山定居長河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來姓望居江都郡(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改吳州為揚州;大業(yè)初改為江都郡)、平陽郡(三國魏置,在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宋朝時期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臨安 (今浙江杭州)。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為南方的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了勞動力,促使南宋社會經(jīng)濟的較快發(fā)展。嘉泰二年(1202年),蕭山始祖來廷紹,出任紹興府事。渡西陵時得了急病,未赴任而卒于蕭山祗園寺僧舍。葬在蕭山湘湖方家塢。南宋大名鼎鼎的愛國詩人辛棄疾給他撰寫墓志銘:“來廷紹,字繼先,號平山,原籍河南鄢陵縣,為蕭山長河來氏之祖。紹興二十年(1150年)六月生于江西袁州?!蹦菚r,南宋王朝茍安于江南,當權(quán)者終日沉湎于聲色,半壁江山淪于敵手。來廷紹曾結(jié)識比自己年長8歲的唯物主義思想家陳亮,經(jīng)常在一起議論國事,多次促陳詣闕上書,提出改革政治、經(jīng)濟、軍事的方案,均未被采納,而“朝廷惡其切直”。自此以后,廷紹晦跡讀書,志益奮激。紹熙四年(1193年)和陳亮同中進士,當時的士大夫都說:“來、陳俱登第,恢復有期矣!”但不幸的是陳亮末及上任而卒,使廷紹失去了親密戰(zhàn)友。欣慰的是,兩年后,廷紹又結(jié)識了大詞人辛棄疾。慶元五年(1200年),辛棄疾任浙東安撫使,來廷紹出任朝散郎直龍圖閣學士。翌年,來廷紹以宣奉大夫出知紹興府,辛棄疾非常高興,喜曰:“來君來,事濟矣,祖宗恥,可雪矣!”但還未出任,就在蕭山病倒,而且病情十分嚴重。嘉泰二年(1202年)十二月十五日病歿于蕭山祗園寺,享年53歲。來廷紹曾在病中,仍未忘懷故國,作《祗園臨終詩》一首: 病臥僧房兩月多,英雄壯氣漸消磨。 昨曾飲藥疑嘗膽,今天披衣似挽戈。 吩咐家人扶旅櫬,莫教釋子念彌陀。 此心不死誰如我,臨了連呼三渡河。 來廷紹死后,葬于湘湖方家塢。由其子師安、師周延請辛棄疾為父作墓志銘。辛棄疾懷著極為悲痛的心情撰寫了墓志銘:“又卒矣!嗚呼,豈天下之不欲平治天下也哉!不然,胡為來、陳相繼而歿,已焉哉廠(注:陳指陳亮)。墓志銘分為志和銘兩個部分,其銘曰:壯志憤憤兮扶社稷,忠誠烈烈兮貫金石。懷抱郁郁兮未獲伸,友義思思兮同扶策。皇天不整兮奪其年,國步艱難兮誰共力。湘水蒼蒼兮蔭佳城,千秋迢迢兮知來宅。辛棄疾所作的墓志銘概述了來廷紹一生的經(jīng)歷。來廷紹病故,由他的長子師安守墓,占籍蕭山,卜居冠山之陽。師安在蕭山長河,生下七個兒子,存三人:大德、大震、大圭。長河為蕭山西部古鎮(zhèn),北濱錢塘江,東鄰鐵陵關(guān),西連浦沿鎮(zhèn)、聞堰鎮(zhèn),南通湘湖水。冠山海拔161米,是長河的象征。蕭山來氏的祖先就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興旺發(fā)展。來師安之“占籍蕭山,卜居冠山”,這是來氏在蕭山定居的奠基之始。這種說法一直流傳至今。按大宋王朝“限田定制”,紹興府事來廷紹可應(yīng)得“限田”百畝之數(shù)。但是,到了他孫子一代,即來長河十二三歲時,這百畝“限田”僅有七畝。由于本地豪民孔德祖“陰萌嫉妒”、“妄意生事”、“擅行科率”,竟把來長河這僅有的“七畝”田,也勒令“出助役田”。這一惡劣行徑,致使來氏無法在蕭山立足。當時來長河雖然尚未成年,但為了不受孔德祖之辱,在他的內(nèi)侄邱本高、眷弟任庸相和國子監(jiān)助教曲江張經(jīng)的支持下,“持祖父誥敕陳訴”,經(jīng)都司、憲臺判定,孔德祖已構(gòu)成“科勒役田”之罪,并勒令其“不得再有妄意生事……” 據(jù)邱本高的《宋處士長河散人來公墓志銘》、張經(jīng)和任庸相的《附限田狀并二跋》語云:“元貞二年歲次丙寅二月初一日,君子來公年七十有二……而亡?!薄肮M大德,字維守”,“大父廷紹”,“父師安,娶李氏,生七子。公則長男也”,“自七八歲,則明敏嚴飭,無復童心。十二三則溫良正直,有成人之德?!薄袄镉泻烂窨椎伦?,科勒役田。公持祖父誥敕陳訴。明證罪惡,人咸直之……· 這段“志文”和“跋文”,不但表明了來氏在蕭山的權(quán)力地位得以確認。來長河未出世之前,蕭山以西七里的地方,稱“夏孝里”、“夏孝鄉(xiāng)”,長河公出世后,人們便用他的名字更換了“夏孝里”、“夏孝鄉(xiāng)”的地名,稱之為“長河”。長河古為越地,周秦以來為會稽郡所屬,隋唐以降為越州永興縣屬地,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始有鄉(xiāng)的建制,明清以后隸屬于紹興府蕭山縣,民國仍之。建國以后蕭山劃為杭州市屬縣,長河則為杭州蕭山屬鎮(zhèn),1996年又劃為杭州濱江區(qū)所屬。 南宋時期 來氏從河南遷居蕭山,來廷紹成為蕭山來氏始祖。據(jù)《蕭山來氏家譜》世系記載: 第一世:始祖廷紹,行美三,字繼光,號平山,別號思洛子。原籍河南開封府鄢陵縣咸平鄉(xiāng)淮安里人。生于宋高宗紹興庚午六月二十一日。中光宗紹熙癸丑陳亮榜進士,歷任朝散郎直龍圖閣學士,進階宣奉大夫。配楊氏。子三:師安、師厚、師周。寧宗嘉奉壬戌出知紹興府事,道經(jīng)蕭山患病,寓祗園寺,卒于十二月十五日,年五十三歲,葬于湘湖方家塢。浙東安撫使辛棄疾志其墓。 第二世:大宗師安,行會四,字仲仁,號西麓,生于宋孝宗淳熙辛丑七月初三日。以龍圖公葬方家塢,遂占籍蕭山,卜居夏孝鄉(xiāng) (今為長河鎮(zhèn))。配李氏,生子七人:大德、大振、大圭、大發(fā)、大亨、大倫、大瑤。存三人:大德、大振、大圭。師安卒于理宗寶祜癸丑十月二十二日,年七十三歲,葬于蕭山冠山陶家塢。進士徐理志其墓。 第三世:大宗大德,行魯七,字惟守,號長河。生于宋理宗寶慶丁亥正月十七日,配邱氏,子一,名賢,行榮二。大德卒于元成宗元貞丙申二月初一日,年七十歲,葬于冠山西麓。內(nèi)侄邱本高志其墓。 第四世:大宗賢,行榮二,字子孝,號江屯,生于宋理宗甲寅四月初十日。配沈氏,子三:尚賓(正三)、尚友(正四)、正五。榮二卒于元泰定甲子十月十六日,年七十一歲,葬于冠山西麓。金華郡學正朱公志其墓。 第五世:大宗尚賓,行正三,字端夫,號恬齊,生于元成宗元貞乙未三月初三日。配徐氏,生子一,名韶;繼王氏,子二:歆、韻。正三卒于元順帝至正壬寅八月十八日,享年六十八歲,葬于冠山南麓。 第六世:大宗韶,行員五,字仲美,一字邦衛(wèi),號斌山,生于元仁宗皇慶壬子六月初二日。配孫氏,生子一,思名;繼王氏,子二:思義、思德。卒子明洪武辛亥六月初一日,享年六十歲,葬于冠山南麓。賜進士山東利津縣韓守正志其墓。 第七世:大宗思名,行一,號潭居,生于元順帝至正已丑閏七月二十七日。配孫氏,生子二:勵、儀。卒于明宣德戊申十二月二十七日,享年八十歲,葬于冠山南麓。柳州府儒學訓導李實志其墓。 第八世:大宗次子儀,行三,字宗表,號冠山,生于洪武丁卯九月初二日。配俞氏,生子三:英、雍、岜。卒于宣德己酉正月二十日,享年四十三歲,葬于陳家河山麓。 第九世:大宗英,行四,字淳才,號間如,生于永樂辛卯七月初十日。配壬氏,生子二,瓚、璉。卒于明正統(tǒng)戊辰八月十二日,享年三十八歲。 宋末以后分大房祖、二房祖、三房祖、四房祖、五房祖、六房祖等六支。 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宣奉大夫知紹興府事,來氏始祖來廷紹被任命為紹興知府,赴任途經(jīng)蕭山,病歿于蕭山祗園寺。其長子師安守墓在蕭山湘湖方家塢,遂占籍蕭山,卜居長河。次子師厚,去向無考。幼子師周,回河南。 師安生子有七,存三人:大德 (來長河)、大振、大圭。 大德生子榮二。 榮二生正三、正四、正五。稱“三支”。 來大振生榮一、榮二、榮七。榮七為塘上“一支”。 (“一支”,因榮三當兵。榮七入贅蘇家譚) 來大圭生榮六、榮九,為高田沙“二支”。 榮九生德仁。德仁出家“云巖寺”后,創(chuàng)立了“西隱庵”(今稱冠山寺)。 宋末,來氏初次形成“六支”,在蕭山已形成一個整體。 元朝時期 元末,來氏隨著丁口的繁衍,宗族體系發(fā)生了新的變化,重新進行了組合與分布。 第一階段: 來正三生晨五、員五、員六。 員五生三子:思名 (潭居)、思義、思德。 來潭居生二子:長康順字勵,幼冠山字儀。 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來氏“六方”(六支)和廣世系”的創(chuàng)立。 1.“六支”(六房) 來康順生三子:長口如、次恂、幼裕,稱大、二、三支即大、二、三房。 來冠山生三子:長口如、次侃如、幼泰如,為四、五、六支即四、五、六房。 2.廣世系 自來潭居以前,居址星散的來氏均稱“廣世系”。 (1)分布在蕭山境內(nèi)蔣家山、陳家河、墳里陳、徐家闡、塘外、蘇家潭、高田沙七派人“廣世系”。 (2)在戰(zhàn)亂中跨越省外的如四川、陜西、河南、山東、廣西、云南、福建等地稱“廣世系”。 來氏“六支”(六房)和“廣世系”的創(chuàng)立,既是宗族傳統(tǒng)的有效延續(xù),又是這一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文化融會后的新事物。據(jù)有關(guān)史、地志載明:“冠山”在六朝時就是名山。但從傳統(tǒng)的風水相術(shù)觀念而論,來氏則稱“占籍蕭山”、“卜居冠山之陽”以相符應(yīng),并用來作人名,有“長河”、“冠山”其人。所以鄉(xiāng)諺有“先有長河,后有冠山”指二人輩分的先后,有人不知道長河、冠山二人的先后,所以成為疑難之謎。運用“河”“山”這種傳統(tǒng)取名方法,無不蘊含著中國民族文化之精華,表現(xiàn)了來氏為傳承“還我河山”這種英雄主義精神,以表示來氏從南遷開創(chuàng)的未竟之業(yè)!來氏“六支”在蕭山的分布現(xiàn)狀大支(大房)主要居址在月灣潭、河沿上、天官第、會宗堂、百仁堂、石廳(后墻門)、世科第、咸墅、花園周、浦沿的冠三村、聞堰的祥大房、潭頭莊。 二支(二房):雙廟、河兜里、河環(huán)莊(下莊里)、西興的襄七房、俞家潭。 三支(三房):水溝沿、南山(川)堂。 四支(四房):大夫第、老當、老二墻門、騰蛟廳、起風廳、白虎(滸)弄、新當。 五支(五房):光裕堂、經(jīng)魁墻門、老二墻門、閣才廳。 六支(六房):六房道地。 從來氏“六支”(六房)的創(chuàng)立與分布現(xiàn)狀分析,地域界限分明,分而居之。按其格局,運用溝、潭、池、河、墻、門、弄、廳、堂、房等支離錯雜的文字形象,似“水”引穿“六支”(六房),井井連貫,象征了來氏聚族而居,同宗一體的民族傳統(tǒng)和民族文·化。他們以冠山為據(jù)點,以長河為淵源,日益發(fā)展,尤其在明中葉以后,來氏已號稱“兩浙巨族”。每逢朝考,錄取總額占全額六分之一,而有“無來不出榜”的傳說。 蕭山來氏的繁衍外遷 蕭山來氏向外省繁衍,大約在宋代后期。始祖來廷紹之幼孫來師周一支,遷回河南洛陽,也可能有回鄢陵老家的,但文獻不足,無可征考。據(jù)《洛陽來氏家譜》序所記,在明代中期,來氏家族自蕭山遷入洛城,至今四百余年,洛陽來氏的始祖名無考,字承甫,遷洛后住城內(nèi)西北角倉街,卒葬城北金家溝村西,為洛陽來氏一世祖。冢前有碑,相傳至五世,有來思信者又遷至距洛陽西南四十里地的延秋村。延秋是唐武則天的避暑盛地,因希望延緩秋涼而得名。洛陽來氏至今已有二十余世,現(xiàn)有二百二十余戶,人口近千。蕭山來氏曾有繁衍至四川者,歷史上知名者為哲學家、思想家來知德。來知德字矣鮮,號瞿唐,別號十二峰道人。其祖先由蕭山遷出,先至湖北麻城。元末時有來泰者由楚入蜀,居于梁山,成為蜀地來氏之始祖,在古之賢等所撰《瞿唐先生年譜序》中已言明其事。洛陽來氏和麻城來氏中有向西遷至陜者。如洛陽來氏第十二世攜子赴陜州,麻城一支在入蜀途中也有可能向西北經(jīng)鄖西入陜。今人陜西505集團總裁來輝武雖已難追述其始祖淵源,但據(jù)本人函告祖籍湖北省鄖西縣,民國初年其祖父為逃荒,輾轉(zhuǎn)曲折到陜西定居,來輝武即出生于陜西周至縣尚村鄉(xiāng),則陜西來氏或亦為蕭山來氏之后裔。在河南除洛陽外還有南陽、柘城等地有來姓族人,其中南陽有上來村、下來村。據(jù)洛陽市志辦來學齋編審函告,他的老家是三門峽市、靈寶市陽平鎮(zhèn)裴張村下的一個自然村名小閻村,全村400余人,均為來姓。據(jù)說小閻村來姓一族最早由洛陽遷來,是洛陽來氏第十二世來宗有于清嘉慶十八年攜三子,先移居盧氏,后又遷小閻村。來學齋提供了一篇他的某老師所撰《小閻村的變遷》一文。文中曾說到村址,在陽平鎮(zhèn)的最東邊,位于溫和、東倉二河交河處的西岸。該村南端高圪塔處,有一座老窯院,住著張、嚴、來三家人,后來由于窯院倒坍,住戶遷到河邊外居住。河邊與窯院相比,地勢較低下,因此被稱為“下村”。下村后來又添一閻姓居民。老閻有一子,聰明能干,在鄰村稍有名氣,廣稱“小閻”。時間一長,都以人名代替村名,與下村并稱。張、閻二姓,后來敗退……只有來家,人丁旺盛,久傳不衰。 蕭山來氏家譜介紹 《蕭山來氏家譜》(蕭山市檔案館藏),自明朝永樂十三年至民國十一年,前后經(jīng)過4次編纂而成。書中記載著來氏家族從宋朝元祜三年(1089年)至清朝光緒三十年 (1904年)間,受皇上封誥 101道,有386人官居為宰相至七品京官,是一部反映中國古、近代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歷史文獻,對研究蕭山乃至中國的歷史發(fā)展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蕭山來氏家譜》共59本,約230萬字??偟姆譃閮刹糠?。 第一部分《卷首目錄》,有《序文》14篇。《序文》由永樂十三年三月張經(jīng)、宣德六年五月陳仍顏、嘉靖七年二月廣東按察副司使葉式、山東巡撫何鰲、六部官員來集之等人作。 《卷首目錄》共34篇,除序文14篇,還有《凡例》4篇,《宗譜田記》1篇,《會宗圖序》1篇,《原姓氏支流》l篇,《來萊辨》1篇,《西川宗系錄》1篇,《續(xù)記后漢書遠祖君叔公傳》l篇,《續(xù)述始祖太守公遺詩》1篇,《新建祠堂碑記》1篇,《義田碑記》l篇,《康順公四訓八戒》l篇,《兩山公會宗家訓》1篇,《歷世通族排行字數(shù)》l篇。 第二部分《蕭山來氏家譜總目》分十一卷,卷一、二、三、四是《家乘》,卷五《贈言》,卷六《誥敕》,卷七《廟圖、墓圖》,卷八《紳官錄·瞿唐年譜》,卷九《義學田清冊》、《新立譜田冊》、《宗祠田冊》、《春秋祭胙》,卷十《交盤冊》,卷十一《節(jié)孝》。 《總目》十一卷后,分派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六房。 《蕭山來氏家譜》是前后經(jīng)過四次編纂而成的。 第一次是明朝中期理學家來斯行纂述。內(nèi)容有《家乘初稿目錄》、《世系傳》、《恩封傳》、《貢士傳》、《節(jié)烈傳》、《敘傳》共57篇。 第二次是明末清初,太常寺卿兵科給事中來集之纂述,內(nèi)容有《家乘二編目錄》、《恩封傳》、《貢士傳》、《文學傳》、《節(jié)烈傳》、《敘傳》等57篇。 第三次是清朝中期,來杰纂述,來嗣谷補述。內(nèi)容是《貢士傳》、《文學傳》、《節(jié)烈傳》等43篇。 第四次是清朝中后期來鴻縉纂述。內(nèi)容是《恩封傳》、《貢士傳》、《文學法》、《節(jié)烈傳》、《方外傳》等63篇。 《蕭山來氏家譜》中卷五《贈言》篇,記錄了辛棄疾、任庸相、魏驥、邱本高、何舜賓、韓守正、潘士藻、陶望齡、劉宗周、毛奇齡等289位高官名人所撰寫的墓志銘。 《蕭山來氏家譜》卷八《紳官錄》篇,記載了來氏從南宋至民國紀元,有舉人45名、進士12名。來天球等進士官7名。知州縣事64名。六部官員來集之等9名。來經(jīng)濟等按察使司6名。來三聘、來斯行等左布政、右布政使司7名。來方煒等封贈、遺贈宣奉大夫、榮祿大夫、奉政大夫、中憲大夫、通議大夫……10名’。按宋、明、清的科舉制度,入選、食祿為紳官的有367人。故來氏歷來有“三石六斗芝麻官’的說法。 重修洛陽來氏家譜 這是繼《蕭山來氏家譜》后的另一部來氏家譜,是標明洛陽來氏為蕭山來氏支屬的明證。在這個家譜的序中開宗明義說道: “洛陽來氏,祖籍浙江省蕭山縣。明仲后期遷入洛城?!?由此證明洛陽來氏與蕭山來氏的一脈相承關(guān)系。至十六世來啟勛,有續(xù)修家譜、有來啟順世系表,雖已有殘缺,但尚可作依據(jù),于是由后人重修,至1996年春完成并印制成冊。

歷史名人

先秦 來章:(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時期齊國人。 來英:(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時期楚國人。 秦漢 來歙:字君叔,東漢初將領(lǐng),被稱為“大信士”與“大勇士”。字君叔,南陽新野人也。六世祖漢,有才力,武帝世,以光祿大夫副樓船將軍楊仆,擊破南越、朝鮮。父仲,哀帝時為諫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歙。光武甚親敬之,數(shù)共往來長安。建武二年(26年),以勸漢中王劉嘉歸劉秀之功,拜太中大夫。數(shù)次出使隴西,說服隗囂附漢,因功拜中郎將。八年春,率2000余人伐山開道,從番須(今陜西省隴縣西北)、回中(今甘肅省華亭西南)至略陽(今莊浪西南),斬守將金梁。復堅守數(shù)月,抵御隗囂大軍的攻擊,在隴西之戰(zhàn)中戰(zhàn)功卓著。十年秋,統(tǒng)率馮異等五將掃蕩隗囂余黨,攻破落門(今武山洛門),滅隗氏割據(jù)集團。又率蓋延等將擊羌人于五溪(今隴西縣西),斬首數(shù)千,獲牛羊萬余頭。開倉賑饑,安定隴右。十一年六月,與蓋延、馬成等率軍大敗公孫述部將王元、環(huán)安于河池(今徽縣西北)、下辨(今成縣西北),正擬乘勝入蜀,被環(huán)安遣人刺殺于軍中。 魏晉南北朝 來敏:(生卒年待考),字敬達,義陽新野人,來歙之后也。著名三國蜀漢大臣,學識為時人所稱,官典學校尉。父艷,為漢司空。漢末大亂,敏隨姊奔荊州,姊夫黃琬是劉璋祖母之侄,故益州牧劉璋遣迎琬妻,敏遂俱與姊入蜀,常為璋賓客。涉獵書籍,善左氏春秋,尤精于倉、雅訓詁,好是正文字。先主定益州,署敏典學校尉,及立太子,以為家令。后主踐阼,為虎賁中郎將。丞相亮住漢中,曾言:“來敏亂群,過于孔文舉”。以其為世家大族,清議誤國,轉(zhuǎn)調(diào)為軍祭酒、輔軍將軍,坐事去職。亮卒后,還成都為大長秋,又免,后累遷為光祿大夫,復坐過黜。前后數(shù)貶削,皆以語言不節(jié),舉動違常也。與孟光俱以其耆宿學士見禮于世。敏荊楚名族,東宮舊臣,特加優(yōu)待,是故廢而復起。后以敏為執(zhí)慎將軍,欲令以官重自警戒也。年九十七,景耀中卒。 來軍:(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國蜀漢將領(lǐng),為姜維參軍。 來嶷,字德山,幼有奇節(jié),兼資文武。既與皓義舉,邵陵王承制,除步兵校尉、秦郡太守,封永寧縣侯。及皓敗,并兄弟子侄遇害者十六人。子法敏,逃免,仕陳為海陵令。隋朝大將、榮國公來護兒祖父。 隋唐五代 來護兒:(?-618年)南陳海陵縣令來法敏之子,東漢中郎將來歙十八世孫。年幼孤兒,由伯母吳氏撫養(yǎng)成人。讀《詩經(jīng)》,感嘆書中的“擊鼓其鏜、踴躍用兵”、“羔裘豹飾、孔武有力”,感嘆“大丈夫在世當如是。會為國滅賊以取功名,安能區(qū)區(qū)久事隴畝!”護兒長大后,將侯景之亂時殺害他伯父的陶武子殺死,首級祭于伯父墓前。后住在長江岸邊的白土村。581年,賀若弼駐屯廣陵,以來護兒為間諜,因功任大都督。588年,隋朝對陳征戰(zhàn),來護兒因功進位上開府。590年,高智慧亂起,來護兒跟隨楊素到浙江攻打高智慧。高智慧沿岸布陣,綿延百里固守。來護兒率數(shù)百人敢死隊上岸,直接襲擊敵陣,擊破之。高智慧出逃海上,來護兒追擊到泉州。進位大將軍、任泉州刺史。高智慧殘黨盛道延侵犯州境,來護兒進擊大破之。跟從蒲山公李寬大破黟州、歙州的汪文進,進封柱國。603年,任瀛州刺史,賜爵位黃縣公,受邑三千戶,加上柱國,任右御衛(wèi)將軍。。隋煬帝繼位后,來護兒再次被詔入朝,百姓聞后,依依不舍,致使來護兒多日未能境,前后上書挽留的人達數(shù)百人。隋煬帝對其說:“昔國步未康,卿為名將,今天下無事,又為良二千石,可謂兼美矣”(《北史·來護兒列傳》)。除右驍衛(wèi)大將軍,不久遷左驍衛(wèi)大將軍。又改上柱國為光祿大夫,遷右翊衛(wèi)大將軍,進封榮國公,恩禮隆密,朝臣無比。610年,煬帝巡幸江都,來護兒跟從,賜織物千段、牛酒。來護兒參先祖之墓,與父老宴會,可謂衣錦還鄉(xiāng)。數(shù)年后,轉(zhuǎn)任右翊衛(wèi)大將軍。612年,第一次遠征高句麗,來護兒任平壤道行軍總管,率樓船從東萊渡黃海,在浿水(今大同江)距平壤六十里之地登陸。擊破高句麗王高元之弟高建率領(lǐng)的軍隊,逼近平壤城下。知道宇文述率領(lǐng)的隋軍本隊敗北后,返軍。613年,第二次遠征高句麗,來護兒率軍再渡東萊,楊玄感在黎陽亂起,和宇文述回軍討伐。封榮國公,受邑二千戶。614年,第三次遠征高句麗,來護兒率軍渡海,在遼東半島畢奢城(卑沙城)登陸,擊破高句麗軍,斬首千人。高句麗王高元將隋朝叛臣斛斯政獻于遼東城下,表示愿意降伏。煬帝準許,命來護兒返軍。來護兒無視命令,想繼續(xù)征戰(zhàn),但長史崔君肅反對,諸將也贊同返軍,最后還是撤退。617年,進左翊衛(wèi)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發(fā)動政變,來護兒和煬帝一起被殺害。來護兒有子12人:長子來楷,因父軍功,封為散騎郎、朝散大夫;五子來弘,進封果毅郎將、金紫光祿大夫;六子來整,有勇猛名,為武賁郎將、右光祿大夫;幼子來恒、來濟在宇文化及之亂幸免于難,后來成為唐朝的宰相。 來整:(?—618)隋將領(lǐng)。廣陵(今江蘇揚州)人,榮國公、左翊衛(wèi)大將軍來護兒第六子。 驍勇善戰(zhàn),屢從征討,所向皆捷。善撫軍士,擊民軍多奏捷。諸敵作歌說: “長白山頭百戰(zhàn)場,十十五五把長槍。不畏官軍千萬眾,只怕榮公(來護兒封榮國公)第六郎?!蔽恢磷蠊獾摯蠓?。江都之難,與來護兒同為宇文化及所殺。 來恒:(?—678年)江都(今江蘇揚州市)人,唐高宗年間官至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宰相)。來恒祖籍南陽新野,為東漢中郎將來歙的十九世孫。高祖來成為北魏新野縣侯,后降于梁,遷居廣陵,遂以此為家。父來護兒是隋朝忠臣,曾擔任左驍衛(wèi)大將軍、左翊衛(wèi)大將軍、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等要職,封榮國公,恩禮隆密,朝臣無比。隋大業(yè)十四年(618年),右屯衛(wèi)將軍宇文化及發(fā)動叛亂,弒隋煬帝。來護兒不屈于叛軍,被宇文化及殺害。同時遇害的還有來恒的大哥散騎郎、朝散大夫來楷,二哥果毅郎將、金紫光祿大夫來弘,三哥武賁郎將、右光祿大夫來整。來恒和弟弟來濟幸免于難。來濟在唐朝曾擔任,中書侍郎、兼弘文館學士、兼修國史,封南陽縣侯。來恒曾任河南道黜陟使,唐高宗儀鳳元年至儀鳳三年出任宰相。 來濟:(610年-662年)江都(今江蘇揚州市)人,生于隋煬帝大業(yè)六年,卒于唐高宗龍朔二年,年五十三歲。來恒之弟,來護兒之子。著名唐朝學者,唐高宗永徽時中書侍郎兼弘文館學士。幼遭家難,流離艱險,而篤志好學,有文詞。擢進士。貞觀中,為通事舍人。遷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等撰晉書。永徽二年,拜中書侍郎,兼弘文館學士,兼修國史。封南陽縣侯。帝將以武氏為后,濟疏諫,后銜之尋坐褚遂良事貶為庭州刺史,突厥入寇,濟總兵拒之,不介胄而馳入,沒于軍。濟著有文集三十卷,《新唐書志》傳于世。李世民作有《餞中書侍郎來濟 》詩一首:曖曖去塵昏灞岸,飛飛輕蓋指河梁。云峰衣結(jié)千重葉,雪岫花開幾樹妝。深悲黃鶴孤舟遠,獨嘆青山別路長。聊將分袂沾巾淚,還用持添離席觴。 來曜:唐朝將軍。邠州永壽(今陜西永壽西北)人。來瑱父。起于卒伍。開元十八年(730),拜鴻臚卿、同正員、安西副都護,持節(jié)磧西節(jié)度使,后為右領(lǐng)軍大將軍、內(nèi)五十坊等使,曾率軍討伐十姓蘇祿,名著西陲。寶應(yīng)元年(762)贈太子太保。 來瑱:邠州(今陜西彬縣)永壽人。唐朝名臣,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兼任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和觀察使。自小重名望氣節(jié),慷慨有大志,以忠義聞名。唐玄宗朝武狀元,天寶初年(742?~752?)“智謀果斷、才堪統(tǒng)眾”科及第。在平叛安祿山叛亂中戰(zhàn)功卓著,被封為穎國公。其父來曜官至右領(lǐng)大將軍,太子太保?;鹿衮婒T大將軍兼內(nèi)侍監(jiān)程元振與來瑱不和,當初來瑱鎮(zhèn)守襄陽時,程元振曾求他辦事,遭到拒絕。程元振懷恨在心,唆使王仲升誣其與賊通謀,廣德元年(763年)正月,被流放播州(今貴州遵義),流放途中賜死于鄠縣,籍沒其家。來瑱冤死,藩鎮(zhèn)無不痛恨元振。杜甫有詩曰:“來瑱賜自盡,氣豪直阻兵”。 來鵬,唐朝詩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傳來鵬家宅在南昌東湖徐孺子亭邊,家貧,曾自稱“鄉(xiāng)校小臣”,隱居山澤。師韓柳為文,大中咸通間,才名籍甚。舉進士,屢試落第。乾符五年前后,福建觀察使韋岫召入幕府,愛其才,欲納為婿,未成。廣明元年黃巢起義軍攻克長安后,鵬避游荊襄。曾作七律《寒食山館書情》,以遣羈旅愁懷,當時傳為佳作。后南歸,中和中客死揚州。鵬詩思清麗,然懷才不遇,輾轉(zhuǎn)飄泊,故其詩多寫羈旅之思、落魄之感,間有憤世嫉俗之作?!度圃姟反嫫湓姸攀?。來鵬的作品有詩集一卷,但今已不傳。 宋元 來之邵:(生卒年待考),字德高。著名北宋朝大臣。 來子時:(生卒年待考),字以中;河南鄢陵人。著名宋朝官吏。 來廷紹:字繼先、號平山,原籍在河南鄢陵縣,為蕭山長河來氏之祖。紹興二十年(1150年)六月生于江西袁州。廷紹……“幼負奇才,忠憤激烈”,常念祖宗之恥未雪,時時不忘中原的河南故都,故自號思洛子,但壯志未酬而身先死。 明清 來宗道:明朝政治人物,東閣大學士,入閣為相。字子繇,明浙江蕭山人。 來宗道與黃立極是同年進士,累官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天啟七年(1627),以本官兼內(nèi)閣大學士,預機務(wù)。來宗道官禮部時,為閹黨崔呈秀父請恤典,中有“在天之靈”語。崇禎元年,來宗道晉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1628年五月初,李國普上疏乞歸返鄉(xiāng)后,大學士來宗道出任首輔。來宗道和魏黨也有說不明道不清的關(guān)系,他為人圓滑,但在那非黑即白的時代,官場自然容他不得。在魏忠賢時代,他與另一位內(nèi)閣大學士楊景辰出任過《三朝要典》的副總裁,而到崇禎帝要毀該書時,他也舉雙手贊成。他對東林一案的平反,態(tài)度不是很積極。他曾笑著對編修倪元璐說:“你這人也真是多事!按照成例,像你這樣的翰林編修,只是香茗一杯而已?!币馑际枪帜咴礊闁|林出頭,是過于多事。因此當時朝野給了來宗道一“雅號”,稱他是“清客宰相”。當時朝廷的氣氛,自然容他不得。東林派的官員,紛紛上疏彈劾。來宗道便與楊景辰一起,在六月被罷免,他出任首輔只有一個多月就被迫下野了。后來,閹黨案定后,來宗道大學士和顧秉謙、馮銓、張瑞圖三名大學士一起以交結(jié)近侍論徒三年贖為民者,其他以交結(jié)近侍論徒三年贖為民者共一百二十九人。據(jù)說,今天在杭州市錢江南岸、湘湖之濱的塘子堰村東井山塢,還有來宗道墓遺址。 來天球:(1458~1536),字伯韶,號兩山,浙江蕭山人。自幼好學不倦,明憲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中舉人,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成進士,累官至陜西按察使,進階資政大夫。處事尚實,弘治九年(1496年)任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時,親赴山西呂梁地區(qū)指揮黃河漕運。調(diào)任刑部廣東司、江西司員外郎、山西僉事。在任期間,執(zhí)法公正敢與宦官劉瑾相抗。但在陜西按察副使任上,曾帶兵16000余,協(xié)同四川督撫洪鐘,鎮(zhèn)壓義軍,并生擒義軍首領(lǐng)藍五等18人。入川一個月,天球沖冒瘴氣,致使手腳病痹,遂上書乞歸。后筑室于吳越兩山之間,額名“兩山”,耕讀終身。 來斯行:(1567~1634),字道之,號馬湖,一號槎庵,浙江蕭山(今屬杭州)人,來宗道之弟。來斯行自幼聰明過人,5歲時,他的叔祖來兩嵩出上聯(lián):“馬尾千條線,”囑他對下聯(lián)。斯行略一思索,隨口答道:“雞冠一朵花?!眱舍月犃耸指吲d地說:“這孩子才思敏捷,志存高遠,將來是我們來氏族中的大器!”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中舉,次年成進士,一度宦海風順,累官至福建右布政使。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來斯行以司馬郎監(jiān)軍遼海,整飭津門(今天津)。這時,正逢白蓮教起義,斯行與子燕禧發(fā)兵鎮(zhèn)壓,攻克山東鄒、滕兩縣。燕禧還生擒白教首領(lǐng)徐鴻儒,獻俘于闕下。主要著作有《經(jīng)史典奧》和《槎庵小乘》?!督?jīng)史典奧》67卷,是一部供人引用經(jīng)史原文句的工具書。《四庫全書總目》評價說:“是編于經(jīng)取《易》、《詩》、《書》、《春秋》、《左傳》、《禮記》、《周禮》,于史取《史記》、前后《漢書》,各摘其字句,標題于前,而以經(jīng)史原文及注釋列于后,蓋以備詞章采擇之用。《槎庵小乘》41卷,系史料筆記。 來知德:(1525-1604),明夔州府梁山縣(今重慶梁平縣)人,理學家,專研《易經(jīng)》。 字矣鮮,別號瞿塘。自中舉后即隱居萬縣求溪山中,達30年,生活于“不廬不扇,忘食忘憂”的狀態(tài)中,著有《省覺錄》《省事錄》《理學辨疑》等,尤以《周易集注》十六卷更為著名,來知德著此書先后經(jīng)29年,成為易學研究中重要著作,甚至有“來氏易”之說。神宗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完成《易經(jīng)集注》一書。萬歷三十年,被特授翰林院侍讀。死后建來子嗣,皇帝御賜“崛起真儒”匾額,以褒其賢。 來燕禧:明萬歷年間貴州坐營游擊將軍、來斯行次子。 來五魁:(生卒年待考),字德祥;蕭山長河人。著名明朝太醫(yī)院醫(yī)士,孝子。 來周:約明萬歷、崇禎間人。擅畫山水,構(gòu)圖簡潔,蕭疏閑逸,意境清遠,墨色秀雅,畫風遠學宋、元,近學杜瓊,受“吳門派”影響。傳世作品有萬歷十五年(1587年)作《山水圖》軸,金箋,墨筆,縱51.3厘米,橫31厘米,款署:“丁亥春月上浣,為公篪二兄畫。來周。”現(xiàn)藏常熟市博物館。 來端蒙:(生卒年待考),蕭山長河人。著名明朝抗倭英雄,蕭山來氏第十三代孫。 來復:(生卒年待考),字陽仲,號陽伯、耦園主人; 陜西三原人。著名明朝大臣,詩人。 來集之: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名容,號集之,字元成,浙江蕭山人。明崇禎十二年(1939年)南京國子監(jiān)貢生。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曾任安慶府推官、兵科給事中、太常寺少卿等職。左良玉擄掠燒殺無辜時,正值任安慶府推官,曾前往勸阻。弘光朝、馬士英欲招為門下,固辭不就。入清后隱居不仕。康熙七年(1668年),被推薦應(yīng)博學鴻儒科,仍隱居不出。隱居時潛心著述,因傍依倘湖,人稱倘湖先生。一生著述較多,有《讀易隅通》、《易圖親見》、《春秋志在》、《倘湖文案》、《倘湖詩全》、《南行偶筆》、《南行載筆》等。戲劇作品有雜劇《兩紗》和《秋風三疊》等。 來鴻縉:(生卒年待考),蕭山長河人(今者杭州蕭山)。著名清朝詩人。 近現(xiàn)代 來偉良:(1882~1968)男,字醉樵,蕭山長河人,國民黨中將。自幼就讀私塾,后考入杭州府中學堂追求新知,因見清廷腐敗,便萌發(fā)從軍報國之心。1904年考入浙江武備學堂。畢業(yè)后又入浙江炮工學校工兵將???。1909年,調(diào)升浙江陸軍混成旅工程營右隊隊官(相當于連長),旋升該營管帶(相當于營長)。是年秋季,參加辛亥革命,率領(lǐng)工程營士兵起義,光復杭州。1912年,調(diào)任浙江陸軍步兵第四團團長,駐軍抗、嘉、湖地區(qū)。是年參加討伐袁世凱之役,出防安徽、廣東一帶,阻止皖省叛軍侵浙。8月充浙江步兵第一旅旅長。1918年調(diào)浙江外海水上警察廳任廳長。 1926年冬響應(yīng)北伐,率水警起義,與五省聯(lián)軍總司令孫傳芳作戰(zhàn),并會同國民革命東路軍從閩入浙,光復溫州、寧波。1929年1月,任南京政府國軍編遣委員會副科長。1929年4月,調(diào)任陸??哲娍偹玖畈拷煌ㄌ幧賹⒏碧庨L。1931年,任軍政部交通機械廠少將廠長。1942年4月,在重慶任軍事委員會中將高參,至年終限齡除役。1968年1月7日病故杭州。 來金章:(1890~1962) 別字印赤。浙江蕭山長河鎮(zhèn)人。長河來氏系浙江名門。江南陸軍將弁學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科、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二期畢業(yè)。早 年參加護法、護國之役,任滬軍第二團隊長、參謀官,寧波善后綏靖處軍務(wù)科長。1924年秋到廣州,入黃埔軍校任軍械處少校軍械官、中校副官。參加北伐戰(zhàn) 爭,任國民革命軍北伐東路軍總指揮部軍械處副處長,參謀本部兵工署軍械處長,后方勤務(wù)司令部江南總兵站少將主任。1939年10月授陸軍少將,抗戰(zhàn)勝利后回長河原籍。只任軍事參 議院參議閑職。 來楚生:(1903—1975)男,祖籍浙江蕭山,出生于湖北武昌,原名稷,號然犀。別號很多,有負翁、一技、木人、非葉、楚鳧、懷旦等,晚處易字初生,亦作初升。書齋名有然犀室、安處樓。是詩、書、畫、印四絕的著名藝術(shù)家。其畫清新樸茂、筆墨簡練、格調(diào)雋逸,在現(xiàn)代花鳥畫壇上獨樹一幟。書法拙中寓巧,草書和隸篆最為人稱道。篆刻遠師秦漢,近踵吳熙載、趙之謙、吳俊卿、齊璜等大家,而能不落前人窠臼,自出新生意,開創(chuàng)了一代印風。其肖形印更是融漢畫像、古肖形印為一爐,在印壇上冠絕古今,無出其右。西泠印社副社長,當代書畫篆刻大家錢君陶先生曾云:“來氏刻印七十歲前后所作突變,樸質(zhì)老辣,雄勁蒼古,得未曾有。雖二吳(按:指吳熙載、吳俊卿),亦當避舍,齊白石自謂變法,然斧鑿之痕,造作之態(tài)猶難免誚,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能獨立稱雄于印壇者,唯楚生一人而已?!笨芍^最恰當?shù)脑u論。有《來楚生畫集》、《來楚生法書集》、《然犀室肖形印印存》行世。 來光祖:(1913—1994)男,海軍副參謀長。來光祖同志出生于湖北省鄖西縣,1936年經(jīng)黨組織介紹加入紅一軍團,后轉(zhuǎn)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他歷任參謀、通信主任、參謀主任、科長、參謀處長,軍參謀長,華東海軍副參謀長,海軍岸防炮兵部副部長、工程部副部長、東海艦隊參謀長,海軍副參謀長等職??谷諔?zhàn)爭時期,他參加了平型關(guān)、廣陽等多次戰(zhàn)役、戰(zhàn)斗,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積極貢獻。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他參加過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戰(zhàn)役,出色指揮部隊完成了任務(wù)。新中國成立后,他自覺繼承和發(fā)揚我黨我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經(jīng)常深入部隊調(diào)查研究,為提高機關(guān)部隊的軍政素質(zhì),為加強海軍建設(shè)做出了顯著的貢獻。他1961年晉升為海軍少將軍銜。來光祖同志經(jīng)歷過殘酷的戰(zhàn)爭年代和和平環(huán)境的長期考驗,具有堅定的革命信念。十年動亂中,他與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斗爭。他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他堅持原則,顧全大局,工作勤奮;廉潔奉公,生活儉樸,團結(jié)同志,聯(lián)系群眾;不計名利,求真務(wù)實,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yè)和我軍的建設(shè)事業(yè)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來光祖同志因病于1994年10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 來新夏:(1923—至今)男,浙江蕭山人,出生于杭州,來裕恂之孫。1946年畢業(yè)于北平輔仁大學歷史學系。1950年至今,歷任南開大學歷史學教授、校務(wù)委員、圖書館館長、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圖書館學情報學系主任等職。曾創(chuàng)辦南開大學圖書館系,歷任校圖書館館長、校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等職,現(xiàn)為教育部地方文獻研究室主任。主要從事歷史學、目錄學、方志學等研究。編著有《北洋軍閥史》、《古典目錄學》《方志學概論》、《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中國古代圖書事業(yè)史》和《中國近代圖書事業(yè)史》等。來新夏被學界稱譽為“縱橫三學”著名學者。 來金烈:(公元1928~2006)男, 山西武鄉(xiāng)人。中國北方工業(yè)(集團)總公司總經(jīng)理,中國兵器工業(yè)總公司總經(jīng)理、黨組書記。北方工業(yè)(集團)總公司董事長。全國安全生產(chǎn)委員會委員。第八屆、九屆全國人大常委。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全國人大財經(jīng)委員會委員,中北大學校友總會理事會名譽理事長。 來漢宣(1928—2012),浙江蕭山人。1941年進新昌中學讀初中,1942年轉(zhuǎn)學杭州。1947年杭州高級中學畢業(yè),1951年清華大學電機系本科畢業(yè)。歷任中國人民大學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中共北京市委大學組負責人,北京語言學院、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和副校長,北京市委大學部副部長,中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常駐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銜代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黨委書記、常務(wù)副院長等職務(wù)。1994年退休后,擔任中國高教管理研究會常務(wù)副理事長至1998年,任北京培黎職業(yè)大學校長至1999年。在北京市委大學部工作期間,積極倡導和組織實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是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的主要首創(chuàng)人。 來策義:(公元1953~今)男,陜西禮泉人,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副司令員,少將軍銜。1970年12月 青海省軍區(qū)獨立師三團一營一連戰(zhàn)士。1976年4月 青海省軍區(qū)獨立師三團機炮連排長。1977年5月 青海省海西軍分區(qū)司令部作訓科參謀。1981年12月 蘭州軍區(qū)司令部作戰(zhàn)部作戰(zhàn)參謀。1986年11月 蘭州軍區(qū)司令部辦公室第二秘書處副處長。1989年9月 蘭州軍區(qū)司令部辦公室第二秘書處、第一秘書處處長。1993年7月 蘭州軍區(qū)司令部辦公室副主任。1998年10月 蘭州軍區(qū)司令部作戰(zhàn)部部長。2002年3月 陸軍第四十七集團軍參謀長。2008年2月 陸軍第四十七集團軍副軍長。2008年3月 海軍東海艦隊代理副參謀長一年。2009年2月 新疆軍區(qū)副司令員。2009年4月 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黨委委員、常委。2009年6月 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副司令員。 來茂德:(公元1960~今)男,,浙江蕭山人,浙江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1982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83年1月參加工作,德國呂貝克醫(yī)科大學病理學專業(yè)畢業(yè),研究生文化,博士,教授。 中華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病理醫(yī)師分會副會長、浙江大學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系主任、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浙江省重點學科—病理學及省重點實驗室(浙江省疾病蛋白質(zhì)組學重點實驗室)學術(shù)帶頭人。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培養(yǎng)對象。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代謝綜合征的早期識別和干預技術(shù)研究”首席科學家。 來魯華:(公元1964~今)女,山東濟寧人,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分子動態(tài)與穩(wěn)態(tài)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大學理論生物學中心常務(wù)副主任,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984年本科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化學系,1989年在北京大學化學系獲博士學位。1992年評為教授時才剛剛29歲,被稱為中國最年輕女教授。1998-1999年期間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伯克萊學者。曾任“九五”攀登項目-生命過程中的重要化學問題研究首席科學家之一,863生物領(lǐng)域生物信息主題專家組成員,973項目“基因功能預測的生物信息學理論與應(yīng)用研究”首席科學家。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次,求是基金會青年科學家獎勵,中國科協(xié)青年科技獎等?,F(xiàn)擔任國際計算生物學方面的知名雜志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的副主編(associated editor)、BMC Bioinformatics的編委及物理化學學報等一些國內(nèi)雜志的編委。發(fā)表SCI收錄論文180余篇。來魯華教授主要從事蛋白質(zhì)結(jié)構(gòu)模擬與蛋白質(zhì)分子設(shè)計、蛋白質(zhì)-蛋白質(zhì)相互作用、基于結(jié)構(gòu)與生物網(wǎng)絡(luò)的藥物設(shè)計研究。 來輝武:(公元1951~今)男,出生于陜西周至尚村鎮(zhèn)臨橋村,中共黨員,歷任戶縣八中黨支部委員、團委書記,中共戶縣縣委辦公室機要秘書、黨支部委員,咸陽地區(qū)行政公署辦公室秘書,中共戶縣縣委工交部主持工作的副部長、經(jīng)濟委員會黨委副書記,1989年以后任中國咸陽保健品廠黨支部書記,現(xiàn)任505集團公司黨委書記兼總裁,黨的十五大代表候選人,九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全國勞動模范和五一勞動獎?wù)芦@得者,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曾出席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暨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大會和全國科技大會,并出席科協(xié)六大會議等,陜西省第九屆黨代會代表,連續(xù)三屆任陜西省政協(xié)委員、九屆常委。

郡望堂號

郡望

江都郡:即廣陵郡。原為戰(zhàn)國時楚國廣陵邑。秦朝時期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一帶。西漢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東漢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當時轄境包括今江蘇省揚州、儀征、高郵、寶應(yīng)、金湖等地。唐朝時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蘇江都),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安徽省兩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縣以東、泗陽縣、寶應(yīng)縣、灌南縣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qū)。隋朝時期改為江陽,治所在今揚州。南唐時期又恢復為廣陵原名。北宋朝熙寧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并入江都。 平陽郡:亦稱臨汾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并,設(shè)置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qū),境內(nèi)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nèi)屬之。東晉時先后屬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nèi)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筑城而名。北魏孝昌二年(丙午,公元526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圣地”,為中國儒學發(fā)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shè)置“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shè)市,稱鄒城市。大狐氏的郡望為①即今山西臨汾。 洛 陽:亦稱洛陽郡。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于三川郡。西漢時期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后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故城轄地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由于新莽、唐朝、五代后粱、后晉、后漢、后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為陪都,故而多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樂安郡:東漢朝永元十年(戊戌,公元98年)改千乘郡置國,治所在臨濟(今山東青高苑鎮(zhèn)),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博興市高青縣、桓臺縣、廣饒縣、壽光縣等地區(qū)。三國時期曹魏國改為郡,治所移至高苑(今山東博興)。南北朝時期移治到千乘(今山東廣饒),隋朝初期廢郡改東安縣(今浙江富春)。

堂號

江都堂:以望立堂。 平陽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樂安堂:以望立堂。

家譜文獻

浙江蕭山來氏族譜十七卷,(明)來端蒙纂修,稿本?,F(xiàn)被收藏在浙江省杭州市圖書館。 浙江蕭山來氏家譜四十六卷,(清)來贊臣主修,來鴻瑨、來秉奎總修,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會宗堂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美國紐約市國立博物館。注:該譜由來勵始修於明永樂十三年。 浙江蕭山來氏家譜五十九卷,(明)來斯行、張經(jīng)、陳仍顏,(清)葉式、何鰲、來集之、來杰、來嗣谷、來鴻縉等編著,明朝永樂十三年~民國十一年四修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檔案館。 浙江蕭山來氏家乘九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緒年間會宗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F(xiàn)被收藏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蕭山來氏族譜五十卷,首一卷,(民國)來杰總編纂,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會宗堂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中國歷史博物館、浙江省圖書館、浙江省金華市文物管理局、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長河鎮(zhèn)檔案室(不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河南洛陽來氏重修家譜三十四卷,(清)來啟勛續(xù)修,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河南省洛陽市博物館。 山東壽光來氏家譜二十八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山東省圖書館、山東省壽光縣檔案館。

字輩排行

濟南市西郊大飲馬莊來氏一脈,有族譜記載的已有九世。為家族延續(xù),行輩有序,且同莒縣族譜保持一致,從第十世起,為順、繼、恒、恩、久、傳、詩、圣、美、新、科、育、高、才、子、彥、建、洪、業(yè)、春、暉、敬、星、群, 一九九三年五月續(xù)定的勤、文、樹、振、清、繼、金、耀、昌、澤十字取消。望族人切記以上二十四字順序,為子孫取名,以防倫亂之誤。 安徽阜陽市潁泉區(qū)伍明鎮(zhèn)來氏字輩:“天立金振永洪文繼” ,天字輩之前的不詳,繼字輩之后的有個立字輩的私塾老先生曾經(jīng)排過一次:“繼啟明升大兆”,但是未得到推廣與應(yīng)用,繼“繼字輩”之后已經(jīng)有兩代人了,取名都沒有遵循輩份。 山東壽光來氏字輩:“朝城鳳常慶延壽建庭恩”。 河南南陽宛城區(qū)金華鄉(xiāng)葉營村來氏字輩,喜同叢新克瑞章 河南洛陽來氏字輩:“宗景志朝大會啟英華增福延慶克紹祖武尊師重道光耀家庭”。 洛陽來氏續(xù)寫的字輩 洛陽來氏族人有傳代排字,在重修洛陽來氏家譜后附有一大段聯(lián)句稱: 來氏祖籍本蕭山, 洛城、延秋一脈傳, 至十二世有“宗”字, “景、志、朝、大”不一般, “會、啟、英、華”歸一支, 原定輩字已傳完。 民國年間經(jīng)商議, 續(xù)十六字作規(guī)范, “增、福、延、慶”承華后, “克、紹、祖、武”緊才日連, “尊、師、重、道”接著續(xù), “光、耀、家、庭”四百年。 謹遵祖訓勿更改, 重名重字應(yīng)避免, 續(xù)字用盡無以繼, 后人共商再續(xù)寫。

來氏的詩(共2首詩)
  • 《水仙花二首》
    瑤池來宴老仙家,醉倒風流萼綠華。白玉斷笄金暈頂,幻成癡絕女兒花。
  • 《水仙花二首》
    花盟平日不曾寒,六月曝根高處安。待得秋殘親手種,萬姬圍繞雪中看。

古詩大全

好86網(wǎng)為您提供來氏簡介,來氏是哪個朝代的詩人,來氏古詩大全,來氏的詩,來氏作品目錄

http://meilook.com.cn/shiren_view_9b8af543ac9b8af5/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