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征明

cānchālòuyáng,
jiànjiànhánshùhuítáng。。
xuányánxiāojìnrénjiānshì,
sōngfēng風(fēng)mǎn滿bìnliáng。

作者簡介

文征明
文征明[明代]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xué)家。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生于明憲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曾官翰林待詔。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yè)于吳寬,學(xué)書于李應(yīng)禎,學(xué)畫于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并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更多

文征明的詩(共676首詩)
  • 《懷子畏》
    曲欄風(fēng)露夜醒然,彩月西流萬樹煙。
    人語漸微孤笛起,玉郎何處擁嬋娟?
    查看譯文
  • 《青玉案》
    庭下石榴花亂吐,滿地綠陰亭午。
    午睡覺來時(shí)自語,悠揚(yáng)魂夢,黯然情緒,蝴蝶過墻去。
      骎骎嬌眼開仍殢,悄無人至還凝佇。
    團(tuán)扇不搖風(fēng)自舉,盈盈翠竹,纖纖白苧。
    不受些兒暑。
    查看譯文
  • 《滿江紅》
    拂拭殘碑,敕飛字、依稀堪讀。
    慨當(dāng)初、依飛何重,后來何酷。
    豈是功高身合死,可憐事去言難贖。
    最無端、堪恨又堪悲,風(fēng)波獄。
    豈不念,疆圻蹙;
    豈不念,徽欽辱,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
    千載休談南渡錯,當(dāng)時(shí)自怕中原復(fù),笑區(qū)區(qū)、一檜亦何能,逢其欲。
    查看譯文
  • 《拜年》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shù)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查看譯文
  • 《念奴嬌·中秋對月》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
    風(fēng)泛須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宮里。
    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
    霜華滿地,欲跨彩云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云來去。
    千里江山昨夢非,轉(zhuǎn)眼秋光如許。
    青雀西來,嫦娥報(bào)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儔侶,莫負(fù)廣寒沈醉。
    查看譯文
  • 旅次書懷
    吳兆〔明代〕
    幾年不種漸谿田,覺我疏慵更勝前。
    嵇阮豈須經(jīng)世策,巢由何用買山錢。
    莫愁湖上春攜酒,長樂橋邊月泛船。
    惟有古懷消不得,臺城衰柳白門煙。
  • 清遠(yuǎn)峽
    〔明代〕
    雨過山氣清,兩禺望相峙。
    樹里出鐘聲,煙澄滿江水。
    熠熠林光中,露重滴松子。
  • 親政篇
    王鏊王鏊〔明代〕
      《易》之《泰》:
    “上下交而其志同。
    ”其《否》曰:
    “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
    ”蓋上之情達(dá)于下,下之情達(dá)于上,上下一體,所以為“泰”。
    下之情壅閼而不得上聞,上下間隔,雖有國而無國矣,所以為“否”也。
      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
    君臣相見,止于視朝數(shù)刻;
    上下之間,章奏批答相關(guān)接,刑名法度相維持而已。
    非獨(dú)沿襲故事,亦其地勢使然。
    何也?
    國家常朝于奉天門,未嘗一日廢,可謂勤矣。
    然堂陛懸絕,威儀赫奕,御史糾儀,鴻臚舉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視之,謝恩見辭,湍湍而退,上何嘗治一事,下何嘗進(jìn)一言哉?
    此無他,地勢懸絕,所謂堂上遠(yuǎn)于萬里,雖欲言無由言也。
      愚以為欲上下之交,莫若復(fù)古內(nèi)朝之法。
    蓋周之時(shí)有三朝:
    庫門之外為正朝,詢謀大臣在焉;
    路門之外為治朝,日視朝在焉;
    路門之內(nèi)為內(nèi)朝,亦曰燕朝。
    《玉藻》云:
    “君日出而視朝,退視路寢聽政。
    ”蓋視朝而見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
    聽政而視路寢,所以通遠(yuǎn)近之情。
    漢制:
    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
    唐皇城之北南三門曰承天,元正、冬至受萬國之朝貢,則御焉,蓋古之外朝也。
    其北曰太極門,其西曰太極殿,朔、望則坐而視朝,蓋古之正朝也。
    又北曰兩儀殿,常日聽朝而視事,蓋古之內(nèi)朝也。
    宋時(shí)常朝則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則垂拱殿,正旦、冬至、圣節(jié)稱賀則大慶殿,賜宴則紫宸殿或集英殿,試進(jìn)士則崇政殿。
    侍從以下,五日一員上殿,謂之輪對,則必入陳時(shí)政利害。
    內(nèi)殿引見,亦或賜坐,或免穿靴,蓋亦有三朝之遺意焉。
    蓋天有三垣,天子象之。
    正朝,象太極也;
    外朝,象天市也;
    內(nèi)朝,象紫微也。
    自古然矣。
      國朝圣節(jié)、冬至、正旦大朝則會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
    常日則奉天門,即古之外朝也。
    而內(nèi)朝獨(dú)缺。
    然非缺也,華蓋、謹(jǐn)身、武英等殿,豈非內(nèi)朝之遺制乎?
    洪武中如宋濂、劉基,永樂以來如楊士奇、楊榮等,日侍左右,大臣蹇義、夏元吉等,常奏對便殿。
    于斯時(shí)也,豈有壅隔之患哉?
    今內(nèi)朝未復(fù),臨御常朝之后,人臣無復(fù)進(jìn)見,三殿高閟,鮮或窺焉。
    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
    天下之弊,由是而積。
    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屢召大臣于便殿,講論天下事。
    方將有為,而民之無祿,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為恨矣。
      惟陛下遠(yuǎn)法圣祖,近法孝宗,盡鏟近世壅隔之弊。
    常朝之外,即文華、武英二殿,仿古內(nèi)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從、臺諫各一員上殿輪對;
    諸司有事咨決,上據(jù)所見決之,有難決者,與大臣面議之;
    不時(shí)引見群臣,凡謝恩辭見之類,皆得上殿陳奏。
    虛心而問之,和顏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盡。
    陛下雖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燦然畢陳于前。
    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內(nèi)朝所以通遠(yuǎn)近之情。
    如此,豈有近時(shí)壅隔之弊哉?
    唐、虞之時(shí),明目達(dá)聰,嘉言罔伏,野無遺賢,亦不過是而已。
  • 曉聞寒鳥兼呈遠(yuǎn)客
    胡宗仁〔明代〕
    霜林棲鳥冷,曙聽語檐間。
    爭盼朝暾出,移羽就其暄。
    籬外犬忽吠,有客至我門。
    問客何能早,云從遠(yuǎn)道還。
    命仆燒松火,炊黍慰勞煩。
    而我尚慵臥,見客生愧顏。
  • 過姑蘇有感
    〔明代〕
    東吳城外盡烽煙,百姓流移半在船。
    為問秋風(fēng)舊來雁,稻粱今有幾家田?

古詩大全

http://meilook.com.cn/shici_view_9cfd7243ac9cfd72/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