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于慎行

cāngjiāngshǎoshìqíng,
西chuāngmèngzēngjīng。
gāojìn進(jìn)diāofàn,
tángxiàfēng風(fēng)chuīpèishēng。

作者簡介

于慎行
于慎行[明代]

(1545—1607)明山東東阿人,字可遠(yuǎn),更字無垢。于慎思弟。隆慶二年進(jìn)士。萬歷初歷修撰、日講官,以論張居正“奪情”,觸其怒。以疾歸。居正死后復(fù)起。時居正家被抄沒,慎行勸任其事者應(yīng)念居正母及諸子顛沛可傷。累遷禮部尚書。明習(xí)典制,諸大禮多所裁定。以請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余年。萬歷三十五年,廷推閣臣,以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xué)士,入?yún)C(jī)務(wù),以病不能任職。旋卒,謚文定。學(xué)問貫穿百家,通曉掌故。與馮琦并為一時文學(xué)之冠。有《谷城山館詩文集》。 更多

于慎行的詩(共1056首詩)
  • 《送邑侯瀛海張君入覲》
    管子臺西汶水寒,朝正駟馬向長安。
    齊城吏績徵三異,渤海家聲起二難。
    日近宮云春自早,煙消津柳雪初殘。
    遙知課最承恩處,內(nèi)殿黃金擁漢官。
    查看譯文
  • 《阿城舟中送別張洪陽宮保南旋》
    一笑相看共白頭,君今亦遂碧山游。
    憂時早辟留侯谷,蹈海初浮越相舟。
    千里人隨江浦月,十年書隔薊門秋。
    燈前斗酒休辭醉,別后關(guān)河雁亦愁。
    查看譯文
  • 《用韻慰謝·十年心事未曾違》
    十年心事未曾違,黃石春深長蕨薇。
    漫憶封章傳畫省,虛慚經(jīng)術(shù)侍彤闈。
    山中姓字無榮辱,天上風(fēng)云有是非。
    為謝故人多記念,白頭已老薜蘿衣。
    查看譯文
  • 《張令君汎舟南溪用韻奉和》
    一曲清流鏡遠(yuǎn)空,蘭橈初試藕花紅。
    鷗鳧影亂千峰雨,蘆荻聲殘兩岸風(fēng)。
    嘯詠何人兼吏隱,江湖此地屬漁翁。
    兒童亦識高陽醉,拍手銅鞮唱轉(zhuǎn)工。
    查看譯文
  • 《雙林寺歌》
    道旁佛宮誰者筑,珠樓寶殿橫山麓。
    僧徒指點(diǎn)為予說,此寺方成主人逐。
    憶昨十載氣薰天,吐納日月?lián)]云煙。
    外廷稍引三公勢,內(nèi)禁親操六璽權(quán)。
    出入鉤陳留管鑰,笑談甲觀走金蟬。
    建寺平侵貴主第,施僧直請大官錢。
    輸來多寶堆成塔,輦盡黃金布作田。
    法宮梵宇何連曼,勝地名區(qū)看不斷。
    墓上林園學(xué)九陵,祠前樓閣成雙觀。
    落成牛酒國親供,建醮香花天女獻(xiàn)。
    吁嗟此寺獨(dú)渺小,赤刀已欲盈千萬。
    我皇神威符世祖,距脫大奸俯地取。
    郭家金穴入水衡,鄧氏銅山歸少府。
    廬兒解玉乞街衢,宅婦懷簪隨卒虜。
    惟余此寺在郊原,虹梁綺構(gòu)誰為主。
    蛛網(wǎng)空懸梵鐸風(fēng),青苔自鎖玱瑯雨。
    盛衰轉(zhuǎn)盼那不有,幾年翻覆看如許。
    君不見江陵城頭土三尺,若敖餒鬼不來食。
    一代賢豪此謂何,爾全首領(lǐng)恩亦極。
    查看譯文
  • 題徐氏溪亭·浯水日悠悠
    王慎中王慎中〔明代〕
    浯水日悠悠,虛亭壓水頭。
    棹歌喧極浦,峰翠漾中流。
    每夜偏多月,長天只似秋。
    更添幽事并,系柳木蘭舟。
  • 住靜·爭幾花為供
    〔明代〕
    爭幾花為供,閑門鳥作緣。
    水邊盤足坐,樹下枕拳眠。
    日上山窗火,云生石突煙。
    有時持缽去,隔岸喚移船。
  • 張伯雨墓
    王稚登王稚登〔明代〕
    一杯蟬蛻瘞寒云,天上神仙地上墳。
    香骨化為遼海鶴,華陽洞口侍茅君。
  • 西湖雜詩(四首)
    蒲庵禪師蒲庵禪師〔明代〕
    流觴亭子鳳山阿,都護(hù)行春小隊(duì)過。
    笑擲金錢花底醉,玉簪彈出《白翎歌。
  • 親政篇
    王鏊王鏊〔明代〕
      《易》之《泰》:
    “上下交而其志同。
    ”其《否》曰:
    “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
    ”蓋上之情達(dá)于下,下之情達(dá)于上,上下一體,所以為“泰”。
    下之情壅閼而不得上聞,上下間隔,雖有國而無國矣,所以為“否”也。
      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
    君臣相見,止于視朝數(shù)刻;
    上下之間,章奏批答相關(guān)接,刑名法度相維持而已。
    非獨(dú)沿襲故事,亦其地勢使然。
    何也?
    國家常朝于奉天門,未嘗一日廢,可謂勤矣。
    然堂陛懸絕,威儀赫奕,御史糾儀,鴻臚舉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視之,謝恩見辭,湍湍而退,上何嘗治一事,下何嘗進(jìn)一言哉?
    此無他,地勢懸絕,所謂堂上遠(yuǎn)于萬里,雖欲言無由言也。
      愚以為欲上下之交,莫若復(fù)古內(nèi)朝之法。
    蓋周之時有三朝:
    庫門之外為正朝,詢謀大臣在焉;
    路門之外為治朝,日視朝在焉;
    路門之內(nèi)為內(nèi)朝,亦曰燕朝。
    《玉藻》云:
    “君日出而視朝,退視路寢聽政。
    ”蓋視朝而見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
    聽政而視路寢,所以通遠(yuǎn)近之情。
    漢制:
    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
    唐皇城之北南三門曰承天,元正、冬至受萬國之朝貢,則御焉,蓋古之外朝也。
    其北曰太極門,其西曰太極殿,朔、望則坐而視朝,蓋古之正朝也。
    又北曰兩儀殿,常日聽朝而視事,蓋古之內(nèi)朝也。
    宋時常朝則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則垂拱殿,正旦、冬至、圣節(jié)稱賀則大慶殿,賜宴則紫宸殿或集英殿,試進(jìn)士則崇政殿。
    侍從以下,五日一員上殿,謂之輪對,則必入陳時政利害。
    內(nèi)殿引見,亦或賜坐,或免穿靴,蓋亦有三朝之遺意焉。
    蓋天有三垣,天子象之。
    正朝,象太極也;
    外朝,象天市也;
    內(nèi)朝,象紫微也。
    自古然矣。
      國朝圣節(jié)、冬至、正旦大朝則會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
    常日則奉天門,即古之外朝也。
    而內(nèi)朝獨(dú)缺。
    然非缺也,華蓋、謹(jǐn)身、武英等殿,豈非內(nèi)朝之遺制乎?
    洪武中如宋濂、劉基,永樂以來如楊士奇、楊榮等,日侍左右,大臣蹇義、夏元吉等,常奏對便殿。
    于斯時也,豈有壅隔之患哉?
    今內(nèi)朝未復(fù),臨御常朝之后,人臣無復(fù)進(jìn)見,三殿高閟,鮮或窺焉。
    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
    天下之弊,由是而積。
    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屢召大臣于便殿,講論天下事。
    方將有為,而民之無祿,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為恨矣。
      惟陛下遠(yuǎn)法圣祖,近法孝宗,盡鏟近世壅隔之弊。
    常朝之外,即文華、武英二殿,仿古內(nèi)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從、臺諫各一員上殿輪對;
    諸司有事咨決,上據(jù)所見決之,有難決者,與大臣面議之;
    不時引見群臣,凡謝恩辭見之類,皆得上殿陳奏。
    虛心而問之,和顏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盡。
    陛下雖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燦然畢陳于前。
    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內(nèi)朝所以通遠(yuǎn)近之情。
    如此,豈有近時壅隔之弊哉?
    唐、虞之時,明目達(dá)聰,嘉言罔伏,野無遺賢,亦不過是而已。

古詩大全

http://meilook.com.cn/shici_view_9cc74f43ac9cc74f/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