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華清宮三首(其一、其二)
崔櫓
草遮回磴絕鳴鸞,云樹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來還自去,更無人倚玉闌干。
門橫金鎖悄無人,落日秋聲渭水濱。
紅葉下山寒寂寂,濕云如夢雨如塵。
兩詩都極寫天寶之亂以后華清宮的荒涼景色,而其作意則在于緬懷唐帝國先朝的隆盛,感嘆現(xiàn)在的衰敗,有很濃重的感傷情緒。
前一首起句寫驪山磴道。用石頭修得非常工致整齊的回環(huán)磴道,也就是當(dāng)日皇帝來時乘坐御輦經(jīng)過的地方。御輦既不重來,輦上鸞鈴的鳴聲也就絕響了。鳴鸞既經(jīng)絕響,磴道自然也就荒草叢生。次句寫山中宮殿?;实鄄粊?,宮殿當(dāng)然空著。樹木長得更高了,高入云端,故稱“云樹”,更茂密了,故曰“深深”。被這深深云樹包圍起來的皇宮,雖然在花卉林木掩映之下,依然呈現(xiàn)一片碧綠,也許還更碧綠了,但由于空著,就充滿了寒冷的氣氛。只這一“寒”字,就把宮中富貴繁華,珠歌翠舞,錦衣玉食一掃而空。后半轉(zhuǎn)入夜景,寫人事更變之后,多情明月,雖然依舊出沒其間,但空山寒殿,已經(jīng)無人玩賞。傳說 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天寶十載(751)七月七日夜半在驪山盟誓,“愿世世為夫婦”。詩人想象他們一定也曾如同 元稹在《連昌宮詞》中所寫的“上皇(玄宗)正在望仙樓,太真(楊妃)同憑闌干立”一樣,在月光之下,共倚玉石闌干,但現(xiàn)在卻只余明月,自去自來,而先帝貴妃,俱歸寂寞,玉闌縱存,卻更無人倚了。
后一首起句點(diǎn)明空山宮殿,門戶閉鎖,悄然無人。以下三句,都就此生發(fā),寫離宮荒涼寥落的景色。宮在渭水之濱,由于宮中悄然無人,故詩人經(jīng)過,所見惟有落日,所聞惟有秋聲(指被秋風(fēng)吹動的一切東西所發(fā)生的音響)。而山頭紅葉,也由于氣候的變冷,飄落到了山下,帶來了寂靜的寒意。“紅”與“落日”配色,“葉”與“秋聲”和聲。而夕陽西沉之后,卻又下起雨來。含雨的云浮游天際,象夢一般迷離,而云端飄落的雨絲,卻又象灰塵一般四處隨風(fēng)飄散。繪聲繪色,極為逼真。
《文心雕龍·隱秀篇》云:“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崔櫓這兩首詩,純屬描寫,而能“狀溢目前”,不著議論,自然“情在詞外”,可以算得上隱秀之作。
( 沈祖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