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趙不息

zhāoyángshānshuǐjiā,,
háoduān。。
發(fā)qiánshí,,
huànchūyíngchǐ。。
yīn續(xù)mànlàngmíng,
gēngxiězhái。。
zuòhuàkàn,
jìngduìtiānshí。

作者簡介

趙不息
趙不息[宋代]

趙不息(一一二一~一一八七),一作不?,字仁仲,太宗六世孫。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進士。通判永州,遷夔州路轉(zhuǎn)運判官。孝宗淳熙六年(一一七九)權(quán)知大宗正事(《宋會要輯稿》崇儒一之一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七。封崇國公,謚宣簡。事見《水心集》卷二六《故昭慶軍承宣使知大宗正事贈開府儀同三司崇國趙公行狀》,《宋史》卷二四七有傳。 更多

趙不息的詩(共2首詩)
  • 《朝陽巖》
    朝陽山水佳,毫端意無極。
    發(fā)潛十七奇,幻出不盈尺。
    因續(xù)漫浪銘,更寫浯溪宅。
    俱作畫圖看,靜對天齊石。
    查看譯文
  • 《句》
    魯國筆端昭日月,將近山書法得春秋。
    查看譯文
  • 送朱仲遠(yuǎn)樊唐老趨闕奉大對
    郭印〔宋代〕
    充城環(huán)髡山,南嶺獨秀郁。
    何以獲佳稱,上有朱鳳集。
    三載爭一鳴,朝陽整云翮。
    今年二妙飛,好語哄邦邑。
    為言皆老蒼,文采勝疇昔。
    其一出上黨,其一出沛國。
    同聲相呼和,深可調(diào)六律。
    長風(fēng)送天衢,萬里才一擊。
    邕邕中簫韶,虞廷誰可匹。
    四顧啁啾群,挽首不能息。
  • 游峴山次韻三首
    陳與義陳與義〔宋代〕
    夜度一程云,平明踏山址。
    山神豈妬我,飛雨亂眸子。
    重岳袞袞去,前杰后俊偉。
    晦明更百態(tài),始望那及此。
    路窮得精廬,稅駕諮祖始。
    老僧千金意,佳處相指似。
    先生一笑領(lǐng),得句易翻水。
    安石未歸山,卻要山料理。
    奇哉此一段,驚世無前軌。
    酬山以快飲,春蕨正滋旨。
    一丘儻許予,高臥飽松髓。
    城中謾拄笏,那知有茲事。
  • 宋隱君挽詞
    李新李新〔宋代〕
    貴口輕翾意自融,鳴柯芥羽逐春風(fēng)。
    猗歟宋氏青云器,師我緇川白發(fā)翁。
    沃壤可彰千載義,舊窗空負(fù)一生功。
    新阡無用栽凡木,待看奇才長碧桐。
  • 湖上·去歲游春屧
    楊萬里楊萬里〔宋代〕
    去歲游春屧,苔痕故可尋。
    人家隨岸遠(yuǎn),塔影落湖深。
  • 寄歐陽舍人書
    曾鞏曾鞏〔宋代〕
    鞏頓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
    反復(fù)觀誦,感與慚并。
    夫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
    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后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
    或納于廟,或存于墓,一也。
    茍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
    此其所以與史異也。
    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yán)。
    而善人喜于見傳,則勇于自立;
    惡人無有所紀(jì),則以愧而懼。
    至于通材達(dá)識,義烈節(jié)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
    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及世之衰,為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
    故雖惡人,皆務(wù)勒銘,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
    后之作銘者,常觀其人。
    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
    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
    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
    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銘之,于眾人則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于名,有名侈于實。
    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
    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
    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并世而有,亦或數(shù)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傳之難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shù)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后無疑也。
    而世之學(xué)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則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
    況鞏也哉?
    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繇,則知先生推一賜于鞏而及其三世。
    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抑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而先生進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誰不愿進于門?
    潛遁幽抑之士,其誰不有望于世?
    善誰不為,而惡誰不愧以懼?
    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
    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
    此數(shù)美者,一歸于先生。
    既拜賜之辱,且敢進其所以然。
    所諭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
    愧甚,不宣。
    鞏再拜。

古詩大全

http://meilook.com.cn/shici_view_9aef5e43ac9aef5e/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