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記承天寺夜游譯文
記承天寺夜游注解
記承天寺夜游背景
本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在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記承天寺夜游賞析
文章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被貶黃州的一個生活片段,也體現(xiàn)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同時表達了他壯志難酬的苦悶及自我排遣,表現(xiàn)了他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全文情感真摯,言簡義豐,起于當起,止于當止,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第一層敘事:交待了時間,地點和夜游原因 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使已經四年了。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于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又自然流暢。(尋友夜游) 第二層寫景:描繪庭中夜色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fā)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蕩,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于,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更體現(xiàn)出了月光清涼明凈的特點,襯托出作者閑適的心境。 第三層:惋惜無人賞月 后三句轉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致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tài)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總之,游記以真情實感為依托,信筆寫來,起于當起,止于當止,猶如行云流水,于無技巧中見技巧,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純”的境界。
記承天寺夜游文言現(xiàn)象
一詞多義
與:相與步于中庭。(跟,向。介詞)
念無與為樂者。(和,連詞。)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遂迷,不復得路(終于)《桃花源記》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極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尋:尋張懷民。(尋找)
未果,尋病終。(不久)《桃花源記》
空:庭下如積水空明。(空曠澄澈)
空谷傳響。(空蕩蕩的)《三峽》
古今異義
但(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古義:只是,只不過;
今義:但是,表轉折關系的連詞
耳(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古義:助詞,表示限制語氣,相當于“ 而已”“罷了”;
今義:名詞,耳朵。
閑人(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古義: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留連于光景之人;
今義 與事無關的人
戶(月色入戶):古義:窗(門戶)戶;
今義:住戶、人家
念(念無與為樂者):古義:考慮,想到;
今義:紀念,思念 ,讀
蓋(蓋竹柏影也):古義:原來是,表推測原因;
今義:器物上有遮蓋作用的東西。
中庭(相與步于中庭):古義:院子里;
今義:庭子中間。
詞類活用
相與步于中庭:名詞作動詞,散步。
懷民亦未寢:名詞作動詞,睡;臥。
特殊句式
倒裝句
相與步于中庭:(我們)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賓短語后置,應為“相與于中庭步”)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不過缺少像我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定語后置,應為“但少如吾兩人者閑人耳”)
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省略主語)
判斷句
蓋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樹的影子吧?(起判斷作用)
主旨句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表達出作者孤寂凄涼,無所歸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達的人生觀。
記承天寺夜游寫作背景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是選自《東坡志林》卷一。蘇軾的著名詞還有《江城子密州出獵》,《定風波》等。蘇軾是父親蘇洵的第五個兒子,嘉祐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臺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后,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兆诩次?,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本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被殺。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也體現(xiàn)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記承天寺夜游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前三句)記敘:首句點明夜游的時間,為美好的月色而心動,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寫:運用比喻的手法描繪庭院皎潔的月光。
第三部分(第五句)議論:兩個反問句引人深思。作者抒發(fā)面對月光產生的感觸,表達了作者安適的心情。
記承天寺夜游思想感情
《記承天寺夜游》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墒菦]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里面有多少貶低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動 形象的描繪,透露出作者在貶低中雖感慨幽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達了作者對月光的愛慕 抒發(fā)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對自然生活的向往與欣賞,和用與“閑人”相對的“忙人”(朝廷官員小人)的鄙夷與諷刺。
百度百科
作者簡介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更多
詩詞大全
作者
古詩大全
別人正在查
http://meilook.com.cn/shici_view_9a4b3e43ac9a4b3e/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