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魏晉]諸葛亮

  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
然不伐賊,王業(yè)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yè)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
今賊適疲于西,又務(wù)于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chuàng),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各據(jù)州郡,論安言計,動引圣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zhàn),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于南陽,險于烏巢,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guān),然后偽定一時耳。
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
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
此皆數(shù)十年之內(nèi)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
若復數(shù)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
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
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
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以定。
然后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
然后吳更違盟,關(guān)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
凡事如是,難可逆見。
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后出師表譯文

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yè)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賊不能并存,帝王之業(yè)不能茍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討伐曹魏。以先帝那樣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來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討敵人,是能力微弱而敵人強大的。但是,不去討伐敵人,王業(yè)也是要敗亡的;是坐而待斃,還是主動去征伐敵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點也不猶疑。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yè)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于西,又務(wù)于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臣下接受任命的時候,睡不安穩(wěn),食無滋味。想到要去北伐,應該先南征。所以五月里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兩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愛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業(yè)不可能局處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著危險,來執(zhí)行先帝的遺愿,可是爭議者說這不是上策。而敵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對付邊縣的叛亂,東面又要竭力去應付孫吳的進攻,兵法要求趁敵方勞困時發(fā)動進攻,當前正是趕快進軍的時機呵!現(xiàn)在謹將這些事陳述如下:

高帝明并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chuàng),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謀臣見識廣博,謀略深遠,但還是要經(jīng)歷艱險,身受創(chuàng)傷,遭遇危難然后才得安定。現(xiàn)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謀臣也不如張良、陳平,而想用長期相持的戰(zhàn)略來取勝,安安穩(wěn)穩(wěn)地平定天下,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點。

劉繇、王朗各據(jù)州郡,論安言計,動引圣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zhàn),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劉繇、王朗,各自占據(jù)州郡;在議論安守策略時,動輒引用古代圣賢的話,大家疑慮滿腹,胸中充斥著懼難;今年不去打仗,明年不去征討,讓孫策安然強大起來,終于并吞了江東,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點。

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于南陽,險于烏巢,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guān),然后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的智能謀略,遠遠超過別人,他用兵像孫武、吳起那樣,但是在南陽受到窘困,在烏巢遇上危險,在祁山遭到厄難,在黎陽被敵困逼,幾乎慘敗在北山,差一點死在潼關(guān),然后才得僭稱國號于一時。何況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艱險來平定天下,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點。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謀對付他;委用夏侯淵,而夏侯淵卻敗死了。先帝常常稱贊曹操有能耐,可還是有這些挫敗,何況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證一定得勝呢?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點。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此皆數(shù)十年之內(nèi)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shù)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自從臣下進駐漢中,不過一周年而已,期間就喪失了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將領(lǐng)及部曲將官、屯兵將官七十余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等士卒一千余人。這些都是幾十年內(nèi)從各處積集起來的精銳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擁有的;如果再過幾年,就會損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時拿什么去對付敵人呢?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點。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如今百姓貧窮兵士疲乏,但戰(zhàn)爭不可能停息;戰(zhàn)爭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敵人來進攻和出去攻擊敵人,其勞力費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時去出擊敵人,卻想拿益州一地來和敵人長久相持,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點。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后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后吳更違盟,關(guān)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最難于判斷的,是戰(zhàn)事。當初先帝兵敗于楚地,這時候曹操拍手稱快,以為天下已經(jīng)平定了。但是,后來先帝東面與孫吳連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淵掉了腦袋;這是曹操估計錯誤??磥韽团d漢室的大業(yè)快要成功了。但是,后來孫吳又違背盟約,關(guān)羽戰(zhàn)敗被殺,先帝又在秭歸遭到挫敗,而曹丕就此稱帝。所有的事都是這樣,很難加以預料。臣下只有竭盡全力,到死方休罷了。至于伐魏興漢究竟是成功是失敗,是順利還是困難,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預見的。

后出師表注解

1
漢:指蜀漢。
2
賊:指曹魏。古時往往把敵方稱為賊。
3
偏安:指王朝局處一地,自以為安。
4
孰與:助詞。
5
入南:指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6
并日:兩天合作一天。
7
顧:這里有“但”的意思。
8
蜀都:此指蜀漢之境。
9
議者:指對諸葛亮決意北伐發(fā)表不同意見的官吏。
10
進趨:快速前進。
11
高帝:劉邦死后的謚號為“高皇帝”。
12
并:平列。
13
淵深:指學識廣博,計謀高深莫測。
14
被創(chuàng):受創(chuàng)傷。張良,漢高祖的著名謀士,與蕭何、韓信被稱為“漢初三杰”。
15
平:陳平,漢高祖的著名謀士。后位至丞相。
16
長策:長期相持的打算。
17
坐:安安穩(wěn)穩(wěn)。
18
未解:不能理解。胡三省認為“解”應讀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兩說皆可通。
19
劉繇:字正禮,東漢末年任揚州刺史,因受淮南大軍閥袁術(shù)的逼迫,南渡長江,不久被孫策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為豪強笮融攻殺?!度龂尽菚酚袀鳌?/span>
20
王朗:字景興,東漢末年為會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紹興市)太守,孫策勢力進入江浙時,兵敗投降,后為曹操所征召,仕于曹魏。
21
孫策:字伯符,孫權(quán)的長兄。父孫堅死后,借用袁術(shù)的兵力,兼并江南地區(qū),為孫吳政權(quán)的建立打下基礎(chǔ),不久遇刺身死。
22
江東: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
23
殊絕:極度超出的意思。
24
孫:指孫武,春秋時人,曾為吳國將領(lǐng),善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
25
吳:指吳起,戰(zhàn)國時兵家、法家代表人物,先后仕于魯、魏、楚,著有《吳子兵法》。
26
困于南陽:建安二年曹操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漢時南陽郡的治所)為張繡所敗,身中流矢。
27
險于烏巢: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因乏糧難支,在荀彧等人的勸說下,堅持不退,后焚燒掉袁紹在烏巢所屯的糧草,才得險勝。
28
危于祁連:這里的“祁連”,據(jù)胡三省說,可能是指鄴(在今河北省磁縣東南)附近的祁山,當時曹操圍鄴,袁紹少子袁尚敗守祁山(在鄴南面),操再敗之,并還圍鄴城,險被袁將審配的伏兵所射中。
29
逼于黎陽:建安七年五月,袁紹死,袁譚、袁尚固守黎陽(今河南??h東),曹操連戰(zhàn)不克。
30
幾敗北山:事不詳??赡苤附ò捕哪?,曹操率軍出斜谷,至陽平北山(今陜西沔縣西),與劉備爭奪漢中,備據(jù)險相拒,曹軍心渙,遂撤還長安。
31
殆死潼關(guān):建安十六年,曹操與馬超、韓遂戰(zhàn)于潼關(guān),在黃河邊與馬超軍遭遇,曹操避入舟中,馬超騎兵沿河追射之。殆,幾乎。
32
偽定:此言曹氏統(tǒng)一北中國,僭稱國號。諸葛亮以蜀漢為正統(tǒng),因斥曹魏為“偽”。
33
昌霸:又稱昌豨。建安四年,劉備襲取徐州,東海昌霸叛曹,郡縣多歸附劉備。
34
四越巢湖:曹魏以合肥為軍事重鎮(zhèn),巢湖在其南面。而孫吳在巢湖以南長江邊上的須濡口設(shè)防,雙方屢次在此一帶作戰(zhàn)。
35
李服:建安四年,車騎將軍董承根據(jù)漢獻帝密詔,聯(lián)絡(luò)將軍吳子蘭、王子服和劉備等謀誅曹操,事泄,董承、吳子蘭、王服等被殺。“李服,蓋王服也。指夏侯淵。曹操遣夏侯淵鎮(zhèn)守漢中。劉備取得益州之后,于建安二十四年出兵漢中,蜀將黃忠于陽平關(guān)定軍山(今陜西省沔縣東南)擊殺夏侯淵。
36
漢中:郡名,以漢水上流(沔水)流經(jīng)而得名,治所在南鄭(今陜西省漢中縣東)。
37
期年:一周年。
38
突將、無前:蜀軍中的沖鋒將士。
39
賨叟、青羌:蜀軍中的少數(shù)民族部隊。
40
散騎、武騎:都是騎兵的名號。
41
圖:對付。
42
夫:發(fā)語詞。
43
平:同“評”,評斷。
44
敗軍于楚:指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南下,劉備在當陽長坂被擊潰事。當陽屬古楚地,故云。
45
拊手:拍手。
46
已定:以定,已,同“以”。
47
授首:交出腦袋。
48
關(guān)羽:字云長,蜀漢大將,劉備入川時,鎮(zhèn)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他出擊曹魏,攻克襄陽,擒于禁,斬龐德,威震中原。孫權(quán)趁機用呂蒙計謀偷襲荊州,擒殺關(guān)羽父子。蹉跌,失墜,喻失敗。
49
曹丕:字子桓,曹操子。在公元年廢漢獻帝為山陽公,建立魏國,是為魏文帝。
50
逆見:預見,預測。指為國事用盡全力。一作“鞠躬盡瘁”。
51
利鈍:喻順利或困難。
52
睹:亦即“逆見”,預料。

后出師表背景

  公元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加緊從政治、外交、經(jīng)濟、軍事上全面進行北伐準備。在外交上,派使者聯(lián)吳;韜光養(yǎng)晦,對魏國勸降書不作答復,以低姿態(tài)麻痹敵國。政治上,高度集中軍政大權(quán),”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勵精圖治,籠絡(luò)土著地主,緩和主客矛盾,革除劉璋法令不行的弊政,以身作則,虛心納諫,調(diào)動全國力量投入戰(zhàn)爭。經(jīng)濟上,堅決與民休息,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多產(chǎn)糧食,增加儲備,保護水利工程,發(fā)展煮鹽、織錦等手工業(yè),擴大財政來源。軍事上,伺機平定南中叛亂,治戎講武,訓練部隊。

  諸葛亮南征后,北伐魏國提上日程。北伐魏國是劉備集團一貫的方針。劉備以奪取天下為最終目的。諸葛亮鑒于魏國經(jīng)濟必將逐漸恢復,時間拖長對蜀國不利,而及早北伐可發(fā)揮自己治國治軍優(yōu)勢,何況身死之后,蜀國無人能夠蹈涉中原,抗衡大國,因此認為唯有及身而用,才有希望蠶食并最終打敗魏國,也可報答劉備知遇之恩,為此決心展開北伐,并且”用兵不戢,屢耀其武“,堅持到底。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上《前出師表》率軍北伐魏國,蜀軍在占有隴右三郡后,以街亭、箕谷失利而結(jié)束了第一次北伐。冬十一月,諸葛亮獲悉魏軍曹休攻吳兵敗、張頜東下,關(guān)中虛弱,于是上《后出師表》決心再次北伐,急率軍數(shù)萬,走古道,出散關(guān),圍攻陳倉。

后出師表賞析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zhàn)斗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

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詩人并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卻說“烽火照西京”,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xiàn)出來了。一個“照”字渲染了緊張氣氛?!靶闹凶圆黄健保怯煞榛鸲鸬?,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愿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xiàn)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個事件展開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這里,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顯得典雅、穩(wěn)重,既說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第四句“鐵騎繞龍城”,說明唐軍已經(jīng)神速地到達前線,并把敵方城堡包圍得水泄不通?!拌F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斗的戰(zhàn)爭氣氛。一個“繞”字,又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tài)勢。五六兩句開始寫戰(zhàn)斗,詩人卻沒有從正面著筆,而是通過景物描寫進行烘托。“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前句從人的視覺出發(fā):大雪彌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后句從人的聽覺出發(fā):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兩句詩,有聲有色,各臻其妙。詩人別具機抒,以象征軍隊的“旗”和“鼓”,表現(xiàn)出征將士冒雪同敵人搏斗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zhàn)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面。詩的最后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直接抒發(fā)從戎書生保邊衛(wèi)國的壯志豪情。艱苦激烈的戰(zhàn)斗,更增添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他寧愿馳騁沙場,為保衛(wèi)邊疆而戰(zhàn),也不愿作置身書齋的書生。

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zhàn)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nèi)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見詩人的藝術(shù)功力。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至于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的,他又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詩人一概略去不寫。其次,詩采取了跳躍式的結(jié)構(gòu),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fā)展前進。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jīng)包圍了敵人,接著又展示了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余地。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結(jié)構(gòu),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jié)奏,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xiàn)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百度百科

作者簡介

諸葛亮
諸葛亮[魏晉]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quán)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quán),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fā)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fā)。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nèi))逝世。諸葛亮在后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更多

諸葛亮的詩(共3首詩)
  • 《前出師表》

      臣亮言: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qū)?,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查看譯文
  • 《后出師表》
      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
    然不伐賊,王業(yè)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yè)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
    今賊適疲于西,又務(wù)于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chuàng),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各據(jù)州郡,論安言計,動引圣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zhàn),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于南陽,險于烏巢,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guān),然后偽定一時耳。
    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
    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
    此皆數(shù)十年之內(nèi)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
    若復數(shù)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
    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
    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
    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以定。
    然后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
    然后吳更違盟,關(guān)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
    凡事如是,難可逆見。
    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查看譯文
  • 《出師表/前出師表》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qū)櫍孕惺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查看譯文
  • 野田黃雀行
    曹植曹植〔魏晉〕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利劍不在掌,結(jié)友何須多?
    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
    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
    拔劍捎羅網(wǎng),黃雀得飛飛。
    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 白鳩謳
    曹植曹植〔魏晉〕
    班班者鳩。
    爰素其質(zhì)。
    昔翔殷邦。
    今為魏出。
    朱目丹趾。
    靈姿詭類。
    載飛載鳴。
    彰我皇懿。
  • 贈五官中郎將詩之一
    劉楨劉楨〔魏晉〕
    昔我從元后。
    整駕至南鄉(xiāng)。
    過彼豐沛郡。
    與君共翱翔。
    四節(jié)相推斥。
    季冬風且涼。
    眾賓會廣坐。
    明鐙熺炎光。
    清歌制妙聲。
    萬舞在中堂。
    金罍含甘醴。
    羽觴行無方。
    長夜忘歸來。
    聊且為太康。
    四牡向路馳。
    歡悅誠未央。
  • 與諸兄弟方山別詩
    王彪之〔魏晉〕
    脂車總馳輪,泛舟理飛棹。
    絲染墨悲嘆,路歧楊感悼。
  • 猛虎行·雙桐生空井
    曹睿曹睿〔魏晉〕
    雙桐生空井。
    枝葉自相加。
    通泉浸其根。
    玄雨潤其柯。
    綠葉何蓩蓩。
    青條視曲阿。
    上有雙棲鳥。
    交頸鳴相和。
    何意行路者。
    秉丸彈是窠。

古詩大全

http://meilook.com.cn/shici_view_9a46ab43ac9a46ab/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