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疏的意思
注疏
(1) 古籍的“注”和“疏”的合稱
⒈ 注和疏的并稱。注,對(duì)經(jīng)書字句的注解,又稱傳、箋、解、章句等;疏,對(duì)注的注解,又稱義疏、正義、疏義等。注、疏內(nèi)容關(guān)乎經(jīng)籍中文字正假、語詞意義、音讀正訛、語法修辭,以及名物、典制、史實(shí)等。 宋人將十三經(jīng)之漢注唐疏合刊,“注疏”之稱始流行。
引唐韓愈《冬薦官殷侑狀》:“前件官兼通三傳,傍習(xí)諸經(jīng),注疏之外,自有所得……以臣所見,堪任御史、太常博士。”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始二》:“國史云:‘ 慶歷以前,學(xué)者尚文辭,多守章句注疏之學(xué)。’”
清俞樾《茶香室叢鈔·舍注疏立異論》:“若舍注疏而立異論,不可輒許。”
郭沫若《文藝論集·王陽明禮贊》:“儒家的精神、 孔子的精神,透過后代注疏的凸凹鏡后是已經(jīng)歪變了的?!?/span>
⒉ 記述,記載。
引《三國志·蜀志·楊戲傳》:“其戲之所贊而今不作傳者,余皆注疏本末於其辭下,可以觕知其髣髴云爾?!?br />晉袁宏《<后漢紀(jì)>序》:“末吏區(qū)區(qū),注疏而已,其所稱美,止於事義?!?br />注解和解釋注解的文字。 宋陳師道《后山談叢》卷一:“蓋舉子專誦王氏章句,而不解義,正如學(xué)究誦註疏爾。”
明莊元臣《叔苴子》卷六:“註疏非不能解經(jīng)也,習(xí)於成解而廢夫研尋,則人之得之也不深?!?br />清昭槤《嘯亭雜錄·陸中丞》:“公所著《切問齋叢書》,皆選本朝諸名臣奏疏見諸施行者,各分門類,其註疏尤詳備?!?/span>
注解及闡釋注解的文字合稱為「注疏」。
字義分解
(1)(動(dòng))灌注;灌入
(2)(動(dòng))(精神力量)集中:~視|~意|引人~目。
(3)(名)賭注:下~|孤~一擲。
(4)(動(dòng))用文字來解釋詞句:~明|~音|批~。
(5)(名)解釋字、詞、句的文字。~文|附~。
(6)(動(dòng))記載;登記:~冊(cè)|~銷。
(1)(動(dòng))清除阻塞使通暢;疏通
(2)(形)事物之間距離遠(yuǎn);事物的部分之間空隙大:~林|~星。
(3)(形)關(guān)系遠(yuǎn);不親近;不熟悉:~遠(yuǎn)|生~。
(4)(動(dòng))疏忽:~于防范。
(5)(形)空虛:志大才~。
(6)(動(dòng))分散;使從密變稀:~散。
(7)姓。
(8)(名)封建時(shí)代臣下向君主分條陳述事情的文字;條陳:上~。
(9)(名)古書的比“注”更詳細(xì)的注解;“注”的注:《十三經(jīng)注~》。
最近文章
http://meilook.com.cn/ciyu_view_9eebbb43ac9eebbb/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