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
畬族,中國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來,畬民不畏艱辛險阻,從原始居住地——廣東省潮州市鳳凰山四散遷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還到貴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qū),其余散居在江西、廣東、安徽等省,畬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從福建羅源遷居浙江景寧。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qū)的包括畬族先民在內(nèi)的少數(shù)民族被泛稱為“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xiàn)“畬民”和“拳民”的族稱。畬(She),意為刀耕火種。1956年中國國務(wù)院正式公布確認畬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shù)民族。從此,畬族成為法定的族稱。1985年4月22日,即畬族傳統(tǒng)的三月三節(jié),中國首個畬族自治縣——景寧畬族自治縣成立,也是中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有“中國畬鄉(xiāng)”之稱。畬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根據(jù)中國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2010年11月1日畬族人口為708651人。畬族有自己的語言——畬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通用漢文,唱畬歌,且畬歌是潮州歌謠的源泉。99%的畬族所操語言接近于客家語,但在語音上與客家語稍有差別,有少數(shù)語詞跟客家語完全不同。普遍認為畬族和瑤族同源而屬于廣義瑤族:盤瓠傳說、盤王圖騰及盤、藍、雷、鐘四大姓,相同,一些語詞相同,而且自古來畬族的他稱和部分自稱中都有“畬瑤”、“瑤”、“瑤家”、“山瑤”、“瑤人”等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