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驚蛇
打草驚蛇的意思
打草驚蛇
(1) 原指懲罰了別人,也警戒了自己。后喻指作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備
⒈ 亦作“打草蛇驚”。
引語本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當(dāng)涂宰,頗以資產(chǎn)為務(wù),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于縣尹, 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虵驚?!癁楹檬抡呖趯?shí)焉。”
《里語證實(shí)·打草驚蛇》引《續(xù)常談》作“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注云:“言汝訴主簿貪賄如打草,則我為蛇之被驚知戒矣?!?br />元白樸《墻頭馬上》第三折:“誰更敢倒鳳顛鸞,撩蜂剔蝎,打草驚蛇,壞了咱墻頭上傳情簡帖?!?br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十回:“老武趕緊告訴大家,事情要慢慢干,不要性急,走漏了風(fēng)聲,打草驚蛇,就會壞了大事?!?br />《景德傳燈錄·省念禪師》:“問:‘四眾圍觀,師説何法?’師曰:‘打草蛇驚?!?br />宋朱熹《答黃仁卿書》:“但恐見黃商伯狼狽后,打草蛇驚,亦不敢放手做事耳?!?/span>
語本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當(dāng)涂宰,頗以資產(chǎn)為務(wù)。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于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打草驚蛇比喻某甲受到懲戒,而使某乙知所警惕。后多比喻行事不密,使對方有所察覺,預(yù)先防備。
【解釋】打草時(shí)驚動伏在草中的蛇。原比喻懲治甲方以警告乙方或甲受到打擊懲處;使乙感到驚慌。后多比喻行動不慎不嚴(yán)密而驚動對方。
【出處】宋 鄭文寶《南唐近事》:“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蛇驚。’為好事者口實(shí)焉。”
【示例】空自去“打草驚蛇”,倒吃他做了手腳,卻是不好。(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九回)
【近義詞】操之過急、因小失大、風(fēng)吹草動
【反義詞】欲擒故縱、引蛇出洞、紋絲不動
【語法】打草驚蛇連動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多用于否定句。
字義分解
1. 擊,敲,攻擊:打擊。毆打。打殺。
2. 放出,發(fā)出,注入,扎入:打炮。打雷。打信號。打電報(bào)。
3. 做,造:打首飾。打家具。
4. 撥動:打算盤。
5. 揭,破,鑿開:打破。打井。
6. 舉,提起:打燈籠。打起精神。
7. 涂抹,印,畫:打蠟。打戳子。
8. 寫出,開出:打證明。
9. 捆,扎:打包裹。
10. 合,結(jié)合:打伙。打成一片。
11. 獲取,購?。捍蛩?。打魚。
12. 除去:打消。打杈。
13. 定出,計(jì)算:打算。打腹稿。
14. 用,采用,使用:打比喻。
15. 玩,玩耍:打球。
16. 截,停,減,退:打住。打價(jià)兒。
17. 表示人體發(fā)出某種行為動作:打手勢。
18. 進(jìn)行某種活動,從事或擔(dān)任某種工作:打交道。打短工。
19. 與某些動詞結(jié)合,基本上保留原動詞詞義:打掃。打擾。
20. 自,從:打哪兒來?
(1)(名)高等植物中栽培植物以外的草本植物的統(tǒng)稱:野~|青~。
(2)(名)指用作燃料、飼料等的稻、麥之類的莖和葉:稻~|干~。
(3)(名)〈口〉雌性的(多指家畜或家禽):~驢|~雞。
(4)(形)草率;不細(xì)致:潦~|字寫得很~。
(5)(名)文字書寫形式的名稱。ɑ)漢字形體的一種:~書。b)拼音字母的手寫體:~書。b)拼音字母的手寫體
(6)(名)草稿:起~|~案。
(7)(動)〈書〉起草:~擬。
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慌。吃~。
2.驚動:打草~蛇。
3.騾、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來:馬~了。
1. 爬行動物,身體細(xì)長,體上有鱗,沒有四肢。種類很多,有的有毒,有的無毒。以蛙、鼠為食,大蛇亦吞食大的獸類:蛇蛻。蛇行。蛇蝎。蛇足(喻多余無用的事物)。畫蛇添足。
最近文章
http://meilook.com.cn/ciyu_view_9b5c7543ac9b5c75/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