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又稱狼煙臺。古代為燃燒烽煙報警而在邊境上所筑的高臺。
詞語來源
該詞語來源于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
引用解釋
古代邊防舉火報警的建筑。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十:“沿江烽火臺,每日平安,即於發(fā)更時舉火一把;每夜平安,即於次日平明舉煙一把。緩急盜賊,不拘時候,日則舉煙,夜則舉火,各三把?!?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直隸六·大名府》:“ 澶濮 間皆有烽火臺,俱 五代 時及 宋 咸平 、 景德 間所置也。” 謝覺哉 《不惑集·現(xiàn)代的“長城”和“坑儒”》:“從 山海關(guān) 直到 嘉峪關(guān) 的 長城 ,據(jù)說是阻 胡 人的馬足的,但如沒有人守,馬也可以設(shè)法跳過來,于是每隔十里筑一烽火臺。”
詞語造句
1、亭由灰磚砌成,砌在原先的烽火臺上。
2、熊貓的身后是偉岸的長城,長城四周及烽火臺上遍插鮮花,代表著熊貓美麗的故鄉(xiāng)——中國。
3、我可不能做懦夫,想到這兒,我腳下生風(fēng),“蹭蹭蹭”加快了步伐,沒過多久,我便征服了第六個和第七個烽火臺。
4、還要沿著長城爬很長一段路,才能爬到頂峰的烽火臺。
5、景區(qū)內(nèi)保留烽火臺、忠烈祠、龍王廟、抗日烈士紀念塔等多處歷史、人文、自然景觀。
6、我咬牙堅持著,我終于登上了第八個烽火臺。
7、白羊峪段長城集水關(guān)、城堡、城墻、敵臺、烽火臺、墻臺、謊城等于一地。
8、我向著第六個烽火臺進發(fā)。
9、一開始,長城的階梯也并不陡峭,我順利的爬到了第五個烽火臺。
10、長城由三部分構(gòu)成:軍事關(guān)卡,城墻和烽火臺。
11、勝利在向我召喚,我攢足了精神,向著第八個烽火臺進發(fā)了。
12、長城!讓我們折中一下,去八達嶺吧。我渴望能爬上烽火臺。
13、由于施工過程中采用的措施得當(dāng),保證了英雄坡及烽火臺邊坡支護的穩(wěn)定和安全。
14、所以啊,你不要想當(dāng)然地認為烽火臺一定要跟城墻連在一起。
15、村東崮山上古時建有御敵示警的烽火臺(也稱煙墩),所以村名煙墩角。
16、陽關(guān)現(xiàn)在只是一個烽火臺。
17、其中桃花澗、采香徑、烽火臺、毗陵井均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藏軍洞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8、這烽火臺不一定要跟城墻連在一起。
19、石頭城南建烽火臺,為軍事重鎮(zhèn)。
20、當(dāng)你迷失看不見光的時候,我會做你的烽火臺替你明路。
21、第二條本條例所稱長城,包括長城的墻體、城堡、關(guān)隘、烽火臺、敵樓等。
22、明洪武年間,為防倭寇侵擾,在此修建狼煙墩臺,又稱烽火臺。
23、烽火臺是特別用來報警的。
24、論文首先簡述了通信發(fā)展的歷史沿革,從烽火臺到現(xiàn)代衛(wèi)星通信。
25、在城墻兩側(cè)的制高點建造了烽火臺,古代在緊急情況下發(fā)信號的時候,就在烽火臺上白天燃煙,夜間舉火。
26、我看到有許多烽火臺,媽媽說,那是古代用來傳遞信號的。
27、相信這個兩全的方案,既可提供必需的圖書館擴建空間,又能確保烽火臺在施工期間能夠繼續(xù)開放使用。
28、我們將很快制定一項計劃,尋找一種合理的低成本方法來保護那些在今后幾十年很可能會倒塌的烽火臺。
29、我們登上了石階,發(fā)現(xiàn)只有很少幾個人在烽火臺里面休息。
30、一個陌生的中國老婦人把頭探出烽火臺,示意我走上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