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信息

過幾天就是端午節(jié)了,在這天國人通常會吃粽子、賽龍舟,以此來慶祝這個節(jié)日。那么,端午節(jié)是如何產(chǎn)生的?有什么樣的禁忌?而除了這些活動以外,我們古人是怎么樣過端午的,又有哪些習俗呢?

一、端午節(jié)的由來

端午節(jié)為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jié)、浴蘭節(jié)、女兒節(jié),天中節(jié)、地臘、詩人節(jié)等等。端午節(jié)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jié)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jié)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qū)避說,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lián)系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后,當?shù)厝嗣駛渌?,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后來的粽子樣。

二、端午禁忌

1、忌游泳

有些地方在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經(jīng)溺死過人的地方游泳,因為人們認為,在端午節(jié)那天“溺死鬼”最兇,要找替身“還陽”。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讓其分享免其作粽的習俗。

2、兒童戴的香包忌丟失

在北方一帶,小孩子有佩戴香包的習俗。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丟失,傳說如果小孩子丟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內(nèi)會有大災。端午節(jié)過了以后,小孩子要將所戴的香包扔到水里,這樣才能免除火災。

3、忌惡日

由于五月為“惡月”,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這天又有“躲午”的習俗,即周歲以內(nèi)的嬰兒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逃脫災禍。

4、避五毒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蛇,蜈蚣,蝎子,蜥蜴,癩蛤蟆)出沒之時,民謠說:“端午節(jié),天氣熱,“無毒”醒,不安寧?!倍宋绻?jié)驅(qū)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節(jié),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于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這是一種辟邪巫術遺俗。民間又在衣飾上繡制五毒,在并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qū)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墻。 炕上,或系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

三、端午習俗

古人在端午節(jié)時有各式各樣的活動,有的流傳到了今天,比如吃粽子、賽龍舟等,至今為世人熟知。有的則在歷史長河中逐漸隱去,漸漸退出了我們的生活。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jié)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chǎn)的嫩蘆葦葉,某些地區(qū)也有用竹葉的,統(tǒng)稱粽葉。粽子的傳統(tǒng)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jù)內(nèi)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tǒng)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有的家長還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3.食梟羹

梟就是貓頭鷹,因長相欠佳、叫聲凄厲,被人們視為不詳?shù)南笳鳌?/strong>古籍中又多有貓頭鷹長大后會吃掉自己的母親的記載,于是在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古代,貓頭鷹與另一種食父母的猛獸“破獍”就成為了大反派,二者并稱“梟獍”,是古代惡人的代稱。

從漢代開始,皇帝在端午節(jié)于宮中宴請群臣時,就把梟做成羹湯賜給群臣食用。直到宋朝,這種習俗依然流行于宮廷。

吃梟羹有強烈的政治意味,寓意將不忠不孝之人從皇帝身邊驅(qū)除,借此弘揚儒家忠孝觀念。也因此,這個習俗也被局限于宮廷,并未流傳至民間。

4.飲菖蒲酒

端午節(jié)時,古人還會飲菖蒲酒和雄黃酒。這兩種酒均性溫,能夠驅(qū)除蚊蟲、預防疾病,因此在端午節(jié)飲菖蒲酒、雄黃酒在民間很是流行?!栋咨邆鳌分邪姿刎戯嬓埸S酒后顯出原形的故事,也在側(cè)面反映了這個習俗。

5.斗百草

端午這天古人往往會出門踏青,采集大量的花草、草藥,然后開始斗百草。

斗百草分為文斗、武斗兩種方式。文斗比拼參與者的植物知識,認出更多植物者獲勝。武斗則至今在一些地區(qū)依然有殘留:兩人分別拿住手中植物的莖,用力拉扯,斷者為輸。斗百草深受婦女兒童的喜愛,有少婦甚至為此都顧不上梳洗打扮,受到丈夫的責備。

6.捉蛤蟆

蛤蟆可制成中藥,主要用其毒性治病。而五月五日被古人認為是毒氣聚集的日子,這一天蛤蟆的毒性最強,入藥效果也最好。因此,每年的端午節(jié)也成為了蛤蟆的忌日。

7.浴蘭

端午節(jié)這天古人會用蘭草泡水沐浴,以清潔身體預防疾病,因此端午節(jié)有時也被稱為“浴蘭節(jié)”。

8.掛艾草

端午節(jié)時,古人還會把艾草懸掛在門上,認為這不僅可以逐除蚊蟲,還可阻擋外面聚集的毒氣進入家中。

9.贈扇子

端午節(jié)時正值夏季炎熱,扇子成為這一天人們互相贈送的禮品。唐代端午贈扇成為民間風尚,《秦中歲時記》中記載,長安城中“端午前兩日東市,謂之扇市,車馬特盛”,在端午之前兩天,長安東市以“扇市”為名,這也說明了端午節(jié)贈扇的風俗的盛行。

10.纏五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xù)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jié)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jù)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11、佩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nèi)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shù)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nèi)容物幾經(jīng)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qū)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fā)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并蒂等形狀的,象征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在節(jié)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夸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