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山川湖海原本并沒有生命,但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筆下,卻又充滿了豐富的感情。古人們的生活本就樸素簡單,在游歷祖國的山河湖海時,常常會引起他們非常深的感慨。而文人們的心境不一樣,寫出來的詩句自然也就有這不一樣的感情。例如杜甫就是一位非常典型的詩人了,他一生曾寫下三首《望岳》的詩,但每一首流露出來的感情都是完全不一樣的,巧合的是青年、中年、老年分別寫的,也代表了當時不同的心緒。

第一首:登泰山而寫《望岳》代表的是朝氣蓬勃、意氣風發(fā)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開元24年(736),杜甫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名落孫山。這時杜甫的父親任兗州司馬一職,杜甫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之游 。

這首《望岳》就是杜甫在漫游齊魯時所作。

誰在少年不輕狂?或“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或者“鮮衣怒馬戲人間”,或者“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等等。杜甫同樣不能免俗,時杜甫正當風華正茂時,杜甫從小家境優(yōu)越,一方面曾祖是官員,不需要服瑤役,不需要納糧納稅。這讓他年輕時有資本可以縱情于山水之間,732年其20歲到江南漫游,直到735年才準備科舉,736年進士落第。但是并沒有對他造成打擊,其父親也是當時中國大州之一兗州的司馬,相當于第三把手。

“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9-30歲這是杜甫一生最為快樂和瀟灑的日子。他這段時間在山東和河北等地漫游,并在736年25歲寫下了這首詩。

“會當凌絕機,一覽眾山小”,雖然落第但是卻不改初心,充分體現(xiàn)其當時的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還有那種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第二首:登華山而做得《望岳》,這時他失意、彷徨,心理上處于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巨大落差,也有厭倦官場的情緒

西岳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jié)杖,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

稍待秋風涼冷后,高尋白帝問真源。

做這首詩前杜甫備受打擊和屈辱,報國無門,被排擠不受賞識,在(758)六月。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zhèn)老官臺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fā)了對仕途失意、世態(tài)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疏救房琯這件事,杜甫經(jīng)宰相張鎬力救而得釋放。但“帝自是不甚省錄”,從此之后,肅宗對杜甫不再重用。這年九月,長安收復。十一月杜甫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雖忠于職守,但終因受房琯案牽連,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這首詩就是做這個時候。

自天寶亂來,作者飽歷憂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敗績喪師于陳濤斜被罰,抗疏救之而獲罪被貶為華州(今陜西華縣)司功參軍。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遺一年境遇較佳,一直極備艱辛。政治上的失意,使杜甫心情十分郁悶,他經(jīng)常眺望西岳華山,不禁浮想聯(lián)翩,寫下了這首七言律詩,詩中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

在這首詩的開篇第一句,杜甫依然寫下了對雄偉華山的感慨與敬佩?!拔髟缻拲蝰堤幾?,諸峰羅立似兒孫”,這一句在寫景詩中是非常常見的,杜甫下筆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在感慨美景之后,杜甫突然筆鋒一轉(zhuǎn),又聯(lián)系到自身的處境上來了?!鞍驳孟扇司殴?jié)杖,拄到玉女洗頭盆”,這表面上是在杜甫的疑問,怎么樣才能夠攀登上這高大雄偉的華山呢?但實際上也是體現(xiàn)了杜甫心中的迷茫,他有心為朝廷為人民做事,但究竟怎么樣才能夠登上天子的殿堂呢?畢竟為人臣子還是要得到重用才能體現(xiàn)自己的用途。

杜甫此時處于非常失意的階段,他詢問如何才能登上華山,實際上也是在向自己發(fā)問,究竟如何做才能夠得到朝廷的理解與重用呢?“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這一句表面上是在寫景,其實也暗示了杜甫的處境之難。得到朝廷重用,其難度有如跨越華山,但也讓他心生了退縮的念頭。杜甫的生活一直不得志,雖然在游覽泰山的時候曾經(jīng)許下豪言壯語,但在現(xiàn)實面前還是使得他變得悲切了。

詩人對于美景有感才寫下了寫景詩,但實際上其中還是會包含自己的很多感情。杜甫心中的積郁太深,借景抒情才能使得他開脫一些。但在華山面前,杜甫還是覺得自己太過渺小了,艱難的處境倒也讓他慚愧。同樣是《望岳》三部曲中的一首,但兩者的差別之大讓人感到非常震驚。歌詠泰山的時候,杜甫氣勢如虹。但來到華山面前時,杜甫似乎也不得不服老了,人到中年失意也使得他對于人生更覺無望了。

第三首:做于晚年。杜甫顛沛流離西南十一年,家中溫飽時常無以為繼,他為生計也做了幾年小官。

南岳配朱鳥,秩禮自百王。

欻吸領地靈,鴻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則亡。

洎吾隘世網(wǎng),行邁越瀟湘。

渴日絕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昴。

紫蓋獨不朝,爭長嶪相望。

恭聞魏夫人,群仙夾翱翔。

有時五峰氣,散風如飛霜。

牽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岡。

歸來覬命駕,沐浴休玉堂。

三嘆問府主,曷以贊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除了其間在奉節(jié)過了兩年田園相對平靜安定的生活外,其它時間他一直在漂泊,為生計奔波。雖如此,在詩中杜甫的愛國之心也強烈地洋溢于字里行間。這首《望岳》通篇皆流露著作者忠君愛國的情懷,即使漂泊江湖,仍是關心朝政,無日或忘。768年杜甫思鄉(xiāng)心切,乘舟出峽,先到江陵,又轉(zhuǎn)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陽,這一段時間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難,不但不能北歸,還被迫更往南行。769年正月,由岳陽到潭州(長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陽),復折回潭州。這首詩是杜甫作于輾轉(zhuǎn)到衡州衡山時。也許是人已經(jīng)老矣,對于過去的苦已經(jīng)不再介懷,也許已經(jīng)看開。

結語:

三首《望岳》,分別在杜甫青年、中年、暮年時寫成。年輕時望岳無憂無慮,充滿了朝氣和希望。中年望岳,可以看出詩人于亂世中尋找不到方向的迷惑。暮年時望岳,杜甫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太多的痛苦與磨難,詩中充滿了愛國之心,對自己飽受創(chuàng)傷的國家依然抱有復興的希望。

心境不同,詩境便有不同。詩境便是心境。